几多意趣八景中 |
http://www.tlnews.com.cn/2024年01月12日 08:11:36 |
几多意趣八景中 ——桐庐八景知多少 ■ 王天忠 当代人比较崇尚“八”,因为“八”音近“发”,显得特别吉利,所以但凡和“八”相关的数字如手机号码、车牌号码等都是“身价倍增”。但是,对“八”的崇尚并不是今人所有的时尚,古人同样垂青“八”字。 古人使用天干地支来表示一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四个时辰,从而形成了“生辰八字”。朋友之间义结金兰,称之为“八拜之交”。就连地方景观的打造评选,也都有“八景”之说。 “八景”是我国古代约定俗成的一种风物景观,也是人文文化的一种历史体现。据考,“八景”之说起于宋朝:“度支员外郎宋迪工画,尤善为平远山水。其得意者有平沙雁落、远浦帆归、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落照,谓之‘八景’。”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潇湘八景”。历史上吟咏“潇湘八景”的诗词非常之多。自此以后全国各地以“八景”来概括山川名胜逐渐成为传统。 古代很长时间内,桐庐隶属于睦(严)州,也有“八景”之说。明弘治二年(1489年)李德恢任严州知府,在对严州风物充分了解的基础上,他对严州所辖新安江、富春江两岸八处各具特色的优美景致进行了归类,分别是“七里扬帆、二江成字、三墩毓秀、八面层峦、双塔凌云、千峰古榭、九井储清、双台垂钓”,将其概括为“严陵八景”。“严陵八景”在张扬古代严州风物名胜方面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影响极大。明朝工部尚书徐贯曾用八首诗来描绘严陵八景(见清《严州府志》卷四)。 千年桐庐(包括分水)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人杰地灵,山水奇秀,由于处于钱塘江诗路核心带,除了谢灵运、吴均、吴融、李白、孟浩然、罗隐、苏轼、陆游、王十朋、黄公望、郁达夫、郭沫若等历代诗人留下了脍炙人口的佳作外,还有大量撒落在桐江(包括分水江)两岸的众多“八景”与八景诗。许多八景名字的来历充满时代气息,充分体现了乡绅乡贤和本土诗人的书生意气和智慧。其中有不少八景诗人完全可以和唐宋诗人过招,诗境媲美唐诗宋词。 古人描绘八景不像今人这般在乎行政区域限制,没有什么功利或狭隘,而是习惯将整块区域包括其内。如“严陵八景”中的“七里扬帆”、“双台垂钓”,按照今天的行政区域划分是在桐庐境内;富阳的《富春十景》中的“江洲鹭影”就涵盖了桐庐窄溪;浦江“浦阳十景”之一的宝掌冷泉在玄鹿山,有八景题刻,其中“蕊珠岩”就包括了两县交界的马岭。 八景诗多达四百多首 桐江(分水江)两岸多“八景”,据笔者不完全统计,有横村缑岭八景、分阳八景、金谷(今横村后岭)八景、百扛八景、县池(今分水)八景、分邑八景、四门村八景、分水玉华八景、丹霞八景、荻浦八景、城南书林(下轮)八景、岩桥八景、凤川凤岗八景、凤川武陵(西庄)八景、三元里八景、江南蒋川八景、富春竹山杜宅八景、富春新泽(里董)八景、晦岩八景、龙池八景、施公山八景、灵山(下张)八景、永泽里八景、毕源八景、分水前湾八景、次西村八景、雁山八景、雅坊八景、陇西八景、罗山村八景、外嵩山八景、乌窠八景等外,还有“十景”,如梅洲十景、鸬鹚(芦茨)十景、招贤十景、脉地十景、南岗十景、蟠龙十景、江南石泉十景、梧村十景、珠山十景、舒湾村居十景、龙溪十景、关山十景、昌东桐坞居址十景、常丰十景、凤岗十景、江南徐畈十景、上沈祖居十景、文村(贤德)居址十景等。此外,还有船形岭四景、徐村四景、元川四景、引坑四景、宅湾(里村)七景、至德十一景、深澳十二景、印渚法道村二十景等,八景诗计达四百多首,实际数量可能远远不止,完全可以单独出一本《桐庐八景》诗集了。 有文史朋友告知,桐庐最早的八景诗出现在芦茨,并言凿有方干诗为证,这激起我的极大兴趣,但让人遗憾的是,在查阅了《玄英先生集》和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方干诗选》后,此说不成立,文集中均没有鸬鹚(芦茨)八景诗,芦茨八景诗最早出现还是在清朝诗人、方干后裔方曰连的《富春芦茨八景诗》中。据笔者手头掌握的文史资料显示,桐庐现存公认最早的八景诗是至德乡(今瑶琳镇)人,宋咸淳七年(1271年)进士、除鄞教授魏新之(字德夫)所创的《横村缑岭八景》诗,这是目前我们所能搜集到的最早的八景诗,一般被视为桐庐“八景”之肇始,只比赫赫有名的“潇湘八景”稍晚。 这些八景或十景,大多是当地特定的自然景观、山水风光、地理风貌,乡土风物等。虽已年代久远,可绝大多数的景观依然存在,有迹可寻,有景可观,有诗可赏。这些八景或十景的命名,用词典雅,意境优美,且富有诗情画意,耐人寻味。如横村缑岭八景起名为桃源春色、葛岭仙踪、鱼轩课读、金谷闲吟、圆墩落日、孤塔晴霞、俞桥流水、松潼清风。 有趣的是,纵观众多的八景十景,可以发现其名称颇为相似,不外乎雨、霞、烟、钟、风、荷、雪、月等。以“月”为列,芦茨十景中有双溪流月,梅洲十景中有占魁望月,深澳十二景中有菱塘秋月,荻浦八景中有荻溪秋月,脉地十景中有梨花淡月,岩桥八景中有石桥串月,南岗十景中有松林夜月,江南石泉十景中有粱溪待月,凤川武陵(西庄)八景中有溪桥印月等。不过,这些以月命名,虽相似,但各有千秋,风采独具,都能给游人带来无穷乐趣,使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 桐江两岸的八景或十景,古人都配之以诗,更显诗情画意,据全县各地宗谱的记载统计有400多首。如四门村八景诗:其一《双溪烟柳》:阳春烟景丽双溪,翠黛匀成柳色齐。缕拂黄金涵曲沼,花飞白雪缀长堤。风和鸟娜枝偏嫩,雨霁依稀影欲低,九烈君从何处去,休将绿酒洒春泥。其二《五里云松》:比里松声隔岸闻,惊看簇簇挹晴氛。枝栖梯岭千年鹤,也覆旗山五色云。翠幄妆成凝宿雾,青烟缀遍映斜曛。龙鳞已就须神化,影动凤飞曳锦纹。其三《碛石风涛》:波撼怀山古道边,横当碛石更溅溅。凭飞绝涧三千丈,待吸长鲸一百川。逐雨涛惊浮鹤渚,乘风浪骇鼓雷鞭。中流砥柱狂澜挽,约到龙门别有天。其四《横波春涨》:闻道今春水满坡,横波亭畔见横波。忙裁紫燕风前剪,乱掷金鳞浪里梳。曲岸浮沉千叠涨,杨隐□见一泓河。沙鸥浴倦江村暮,独钓鱼矶月半蓑。其五《北涧晴虹》:小桥流水雨初晴,横架春虹混太清。石髓潺溪千树晓,霞文灿烂万山明。双峰下照斜阳影,五彩中传瀑布声。色霁云衢书列雁,连岚漾□绘难成。其六《石壁停云》:峭峨石壁壮士屏,一苈氛氲着意停。绝频拖□千缕疹,残霞雅衬数峰青。云关雨锁应难度,岫幌烟笼半未扃。信是相从原有主,传岩霖澍沭春庭。其七《榕林积翠》:郭外谁教翠积林,春榕掩映雨斜侵。遥连柳幕风声细,峻列云屏月影深。数里苍烟添黛色,一湾碧水衬浓阴。森森拟并三槐茂,更向枝头听好音。其八《南山诗社》:秀挹南湾竞赋诗,群英社结暮春时。频倾美句题唐句,近向幽岩谳楚辞。会仿兰亭风景异,宴同金谷月枝移。地灵人杰文章焕,杏苑濡毫会有期。 这是清道光二年(1822年)岁贡、分水人章浦所撰。章浦有若干诗文分别选入《西湖柳枝词》、《浙江校士录》等。四门村为罗坎、茂山、前山和罗湖四个自然村总称,今属百江镇。四门村八景诗原载《分阳章氏家谱》。 访问四门村,是在初秋的下午。山绿,水清,风细,村隐,以至于暮色四合,我还待在这里。历史上有许多理学家、文学家在此留下足迹与诗文。在当今新农村建设中如能制作四门村八景的诗碑,让文化遗产“活”起来“靓”起来,让游人观景赏诗,岂不乐矣! 宗(族)谱里的八景诗 俗话说,盛世修志。笔者查阅不少族谱,发现一个有趣现象,这些不同时期重修的族谱,内容多多少少都有八景诗,颇有高手过招之趣,形成了一种交叉纵横的联唱观感。 谱的称谓很多,有称族谱的,有称家乘的,有称谱牒的,有称宗谱的。一个地方有了风景,便有了先贤流连的踪影。在这些宗(家)谱中的艺文或诗文部分,集中收录了本族人或族外人咏写该族所居地景观的诗文作品,景观的数量通常是四个、六个或八个、十个……,都是偶数的搭配。有些宗(家)谱则先草笔绘出某居住地的地形图,窄溪一带人,把这图叫“阳图”,而把逝去先辈的坟茔位置的地形图,叫做“阴图”。八景图大多标在“阳图”上,然后再以诗文的形式来说明各个地域景观的内容及意义;或者在其宗族祠堂图、里居图中,标出各个景观所在的地名及地点具体位置。八景在宗(家)谱中的这种反映形式与出现的地名位置为最常见,就已经表明了它与文化艺术的天然联系。而八景词语与八景现象的产生过程,更能反映出其在传统地名文化母体内的孕动情态,是珍贵的地域地名传承资料。据桐庐百江《续修百扛陈氏宗谱》记载,昔时百江有柳山远眺、安禅松竹、南屏丛桂、学士层峦、龙坞云峰、颧坞月印、双溪流水、鹿山夕照“百扛八景”。 八景系列中各个地名景观的命名,通常是由四个字组成,且两字一个意义:前两字一般为场所、地点,即地名。后二字为景致、时间、季节性自然现象,两两并列而组成一个合景。数百年来,在时光流转却是弹指一挥间,但地名文化在宗谱上的凸现而渊远流长。如被列入浙江省第一批省级传统村落名录的石泉村,村旁清澈的粱溪从村边流过,是个风景秀丽的好地方。据《甲寅重修石泉吴氏宗谱》记载,自吴氏居住此地后,有文人雅士命名了石泉十景。分别是:鹤峰积雪、西天竹林、破石流泉、百步樵歌、神山松伞、吴囿松涛、萧墙旭照、粱溪待月、常乐晨钟、庙山螺簪。把十个地名的后面加上两字,就连贯成了雅致的地域景观。 宗(家)谱中的八景,既有自然景观,又有人文景观。从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河流、花草林木,到佛寺道观、名人遗迹、农耕渔樵、民居桑田等等,凡一族所居某地的风景名胜、历史文化以及当时的生产与生活,都是八景可以反映出地域各处的对象。某一家族所在某地名的八景并不一定囊括了当地的全部景观,但八景却完全可以成为当地景观和地名的代名词。 每一景赋诗一首,或律诗,或绝句。由于人和自然环境之间的这种可贵的亲和性,从而在人们的周围,到处都是可以歌咏和赞美的景象,从任何一个角度都可以概括出八景来。就家谱所反映的情况而言,不仅人们生活居住之处有八景,一间祠堂,一条溪流,一所书院,一间凉亭……,凡是和人有关的地方,都蕴涵着丰富的八景资源,都有人与自然亲密交流的融合空间。 出现在桐庐传统宗(家)谱中的“八景”,具有十分深厚的文化底蕴:它充分撮收当地的历史遗迹和文化产物,这反映了它对景观的人文意味的追求;八景的构成与结构,与中国的天人合一观念、风水观念以及对称和谐意识有十分密切的联系;描写或反映八景的具体作品,就是一篇篇实在具体的山水诗文。有的血缘姓氏村落,会专门去本地或外地请有名的文人墨客为宗谱作序和写八景诗,因此,一些地方的八景的历史意义与地理意义或许值得怀疑,但其文化意义则不容否定。 八景的文化意义,不仅表现在其中所包含的人与自然、自然界内部的和谐统一上,更进一步地反映在记载和表现八景的文字载体所具有的强烈的文学艺术色彩中,换句话说,八景本身就是中国姓氏宗谱艺术园地里的一朵奇葩。 八景引来众多唱和 很多人只知道江南镇荻浦花海,却不晓得历史上曾有荻浦八景。清人赵大伦作有定安乡荻浦八景诗,录于《桐南申屠氏家正堂宗谱》。 其一《双婆古迹》:泽溯陈杨氏,双婆古澳存。母仪慈岸对,坤范凯风温。瓮汲溪无砧,砧敲石有痕。即令群父老,共乐水云村。其二《两畈秧歌》:秋插西畴遍,农歌两岸闻。一犁时雨足,十里暖风薰。黍肉儿能饷,桑麻妇克勤。待看禾嫁熟,鼓腹愈交欣。其三《黄山翠屏》:山峻屏如障,□□接翠薇。云归樵径湿,雨歇药苗肥。松老凝青蔼,林深迢远辉。幽居人亦古,游眺息尘机。其四《范井水源》:申屠齐赘旧,范氏井源深。门第荣乔木,村烟出远林。暗通山脉润,清绝市尘侵。饮水怀遗泽,斯民厚宅心。其五《慈济钟声》:古寺清幽甚,声传晓暮钟。禅堂云树密,法座雨花浓。尽有慈航渡,谁寻觉路踪。于斯参妙谤,不上九嶷峰。其六《荻溪秋月》:月姣寒溪碧,秋高葭荻苍。清波浮桂魄,净练漾蟾光。旅雁归无定,沙鸥聚不常。伊人应可溯,遇轴在何方。其七《鸡峰积雪》:鸡头峰矫矫,雪积愈崔嵬。玉垒浮云接,阴严齐雨开。非烟无暖律,疑或有残梅。谁效南山祝,相期献寿杯。其八《浦口松涛》:幽壑松林密,迎风起怒号。阴参陶宅古,声拟广陵涛。拔地虬髻竖,千霄马鳌高。不期江浦口,竟有驾山敞。 其后有清代当地人申屠祯和韵,如《双婆古迹》:陈杨余迹到于今,万派分流利泽深。不减郑卿称众母,直教世世仰婆心。《两畈秧歌》:歌声起处秧初绿,唱罢前村复后村。一径雨余明汐照,几家蓑笠晒当门。《黄山翠屏》:山容雨过青犹碧,翠幛烟开绿更肥。列岫层层藏古寺,白云深处一僧归。《范井水源》:范家已换申屠宅,古井依然姓氏芳。遗迹百年甥旧继,寻源始觉此流长。《慈济钟声》:谁学如来自在身,钟声鸣处有长春。渊渊不减渔阳鼓,警觉迷途几许人。《荻溪秋月》:萝月一滩秋瑟瑟,荻花两岸夜沉沉。伊人饶有闲居兴,趁得清辉弄素琴。《鸡峰积雪》:冻雪凝寒山心玉,彤云散影日如萍。诗人晓起开窗望,失却鸡峰一片青。《浦口松涛》:芦荻花中寻远浦,万松交荫月轮低。风鸣古木齐筛韵,恰送涛声过一溪。 还有同时代同村凌凤鸣撰写的《荻浦八景诗》和曾任贵阳府知府徐曰纪,徐曰纪(清水滨乳泉庄,今桐庐江南镇人,字松圃)续写的《又荻浦八景》并序。 更让人欣喜的是,笔者还发现了出自“毗陵七子”洪亮吉撰写的《荻浦八景诗》。 毗陵为江苏常州古称。“毗陵诗派”是清乾隆、嘉庆之际中国诗坛上一个重要的派别,具有全国影响力。说毗陵诗派可能会让人生分,但只要吟出“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等诗句都源于该诗派。”毗陵诗派”诗人主要有洪亮吉、黄景仁、孙星衍、赵怀玉、杨伦、吕星垣、徐书受、邵长蘅、赵翼、钱维乔。 洪亮吉以博学工诗兼擅骈体文辞著称。他喜作骈文,被誉为“魏晋以来第一人”。《国朝八家四六文钞》列举清代八大骈文家,洪亮吉与曾燠、邵齐焘、吴锡麟、刘星炜、袁枚、孙星衍、孔广森齐名。他著作的自叙及与往来讨论经学问题的书信均为骈文,主张骈散结合,注重性灵。袁枚称:“素嗜其文”,“善于汉魏六朝之文,每一篇出,世争传之。”“其文之渊雅、气质之深厚,世皆能知之。” 洪亮吉历任翰林院编修、贵州学政、咸安宫官学使。是清代著名的诗人、骈文家、方志学家、地理学家、经学家、近代人口论学说先驱。 笔者考纪洪亮吉行旅,发现他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秋,结束贵州学政,归乡途经浙江桐庐。他能来到桐庐荻浦,我猜想和时任贵阳府知府徐曰纪有关,徐知府欢迎大才子洪亮吉返途中去他家乡考察地理,研究方志。由此催生了这组神思遐想与笔韵墨香的《荻浦八景诗》,该诗虽时隔三四百年,我等凡夫之以今时俗气之心体会当年荻浦风景神妙之美,犹然感慨不已。 其一《双婆古迹》:岭头时有窄径,港口皆通小河。郑姥宅连杜姥,陈婆澳绕杨婆。 其二《两畈秧歌》:争传上畈下畈,却界前村后村。渔网阴边小市,稻芗深处衡门。 其三《黄山翠屏》:名拟三天子峰,秀参五老八峰。莫讶山田龟圻,时瞻云氯如龙。 其四《范井水源》:家移浙水平壤,里本陈留外黄。瓣香我忆佣叟,汲水人传婿乡。 其五《慈济钟声》:红云高阁初启,白鸽春田四飞。待得孤僧入定,钟声穿出松扉。 其六《荻溪秋月》:高低山合村坞,南北江连渚沙。消受九秋明月,输他千倾芦花。 其七《鸡峰积雪》:欲赛社翁社姥,相邀渔弟渔兄。鸡头峰顶晨雪,鸭嘴船边夜明。 其八《浦口松涛》:阁外苍苔一片,门前碧水三篙。居屋不殊居艇,松涛远接江涛。 “八景”诗中意趣多 在元朝,分水也叫分阳,著名的《分阳八景》是由元至正年间分水县令昌敏亲自撰诗咏写:其一《玉华甘泉》:一镜青天湛玉壶,山灵有道不曾估。郎官何啻如椽笔,写入当今瑞雪图。其二《花桥流水》:细草吹香上客袍,渔樵看老白樱桃。麻姑一去无消息,风雨落花春过桥。其三《毕浦渔舟》:碧波深浅月婆娑,切莫鸡榔下山去。长风色正正如何,撑出芦花雪几蓑。其四《关山龙池》:错莫春泥已久蟠,时逢九五启天关。三更霹雳行云去,明月满山风浪闲。其五《德辉道观》:道人烂却紫金经,白鹿闲骑何处行。半夜明月山石裂,清风脱落步虚声。其六《歌舞圣迹》:不入梁公旧迹灰,至今遗庙白云堆。有时风雨散灵笑,自时当年箫鼓来。其七《望江风雨》:云水微茫势压天,岸花汀草暗风烟。鸳鸯飞上梧桐树,双桨不知何处船。其八《安然松竹》:山风不动白风低,云在山门水在溪。日静老僧应入静,苍松睡稳凤凰栖。 玉华泉在分水镇玉华山下,泉水晶莹如玉,终年不涸。玉华山脚有甘泉寺、东岳庙、玉华酒楼、造酒作坊等。玉华酒楼建于宋,南宋孝宗帝巡视严州府分水县时,曾御登玉华楼,并品尝用玉华泉酿制的美酿,称赞玉华泉水为“江南第一”。还有《花桥流水》,花桥在怡华村花桥头自然村在盘龙山下。昔时盘龙山上有一座寺,寺中有一花姓和尚,乐善好施,他见山下河道水深流急,百姓无法过河,就几经周折尽力化缘筹资建造了一座石桥。人们为纪念这位和尚,称这座桥为花桥。此桥地段有古村落,名曰花桥头。《关山龙池》诗景中的关山在洪坑,即今唐源村。关山又名“官山”,下有龙池,池水深幽。山池一体。龙池旁有清道光分水知县王承楷建石碑,碑刻《龙池》二字为廪生臧家树手书,此碑至今仍在。除了八景诗,还有十景诗,二十景诗,甚至还有籍贯、生卒、事迹不详的佚名作者的十景诗。 公认的梅洲十景也很有趣:锦江春色、霜林秋容、修竹生凉、寒梅破腊、前港渔歌、后山樵唱、洋滩牧笛、中华梵钟、占魁望月、登楼观涨。 发现没有,别说去一回,就算春夏秋冬接连造访,也无法看尽这十种风光。 只有春天去,才有锦江春色。只有秋天去,才有霜林秋容、修竹生凉。晴雪之后,才会遇见寒梅破腊。日落之前,才能看到前港渔歌。至于后山樵唱,得挑个青天有云的日子。想看占魁望月,得今夜有月,阴天雨天只能落空。总之,都得天公作美。再说洋滩牧笛,简直要“误打误撞”,笛和滩它们都有自己的事,怎会苦守等你经过,随时为你嬉戏为你吹奏。登楼观涨,潮就更不要说了,朝是潮,晚是汐,它们有奔向大海的旅程,何必羁绊于游人浮满风沙的目光?耳力还不能太差,否则无缘中华梵钟。季节、天气、时辰,甚至位置、角度,方方面面成全,才有可能大饱眼福。前提还得是,去的够多。 桐江八景诗,大多是当地文人所撰写,诗句切地切景,亲切生动,文笔俊雅,意境优美,读之令人身临其境,妙不可言,是桐庐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如果各乡镇加以开发与利用,可以增添更多的旅游景点。 八景如何“出圈”和新八景建设 桐庐文化底蕴深厚,留传《八景》版本众多,认真梳理历代八景对一个地方的不同描述和记录,可以让我们对一个地方的历史发展和变化有一个深入的认识,可以启迪我们更好地规划未来。 为撰写本文,笔者实地走访了一些湮没已久的“八景”,在走访中发现,不少八景得到了保护,如分水镇对昔时的八景进行梳理,有步骤地进行修整和开发。如玉华泉,古树与古泉仍在,在泉水处和周围建成一系列的园林式建筑,泉水上方石刻《江南第一》和玉华泉史记的碑文;百江镇安禅寺也修整一新;分水镇西坞建成水库,设亭台楼阁,建成镇上一休闲和游览胜地。近年又提出设分水新八景。而有些八景则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如著名的“严陵八景”之一“七里扬帆”,南朝宋永初三年(422年)一代山水诗鼻祖谢灵运泛舟于此,这座被江水包围的孤滩,是谢灵运身处巨大漩涡时的命运象征,正如他诗中所写“乱流趋正绝”之绝境,霎时无法抑制内心的舒畅,写下了绝代华章《七里濑》。 七里濑从此被称“诗滩”,是最能标识中国山水诗首创地和起源的地方,历代的文人骚客曾在此吟咏达130多首同名诗,使其成为桐庐的人文地标。可惜的是,这样的靓景并没有随桐江在时光的坐标上蜿蜒到今天,而是在1968年修建电站后,大坝横堵泷口,险滩急流化为平湖。同理,昔日芦茨十景也因建造电站而永沉江底不复存在。十景残留三景,难免让人怅然若失。 在横村镇“金谷八景”原景地,生长在这里的朋友,坦言从未注意八景的存在。让我惊诧不已。要知道,宋元明清这里就出了13位进士、4位举人、22位贡士,留下诗文上千余篇。在浪石亭,游人稀少,如今这里仅剩孤亭,已不复见当年气象,让人难以信服“忠良不遂奸雄志,砥柱中流于此存”这样的佳句是出于此地。而有些八景则无人问津破败不堪。在桐庐,可与著名景点媲美的八景不在少数,但真正为人熟知的却屈指可数。 近年来,桐庐各地大力发展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农业观光旅游。如百江镇在百江八景基础上全力构筑以“滨水烟柳、百江印象、广王宏仁、老街风华、廊桥枕河、将军足迹、紫薇晚照、悬索凌波”为载体的新“百江八景”;富春江镇听取广大市民建议,依《富春山居图》画意,建造了一条全长18.2千米的富春江诗画山水带绿道,并全力打造“印象富春、野径访踪、山野星宿、严陵古道、湖山题隐、岚烟竹阴、平泉树石、若耶花谷”富春新八景;分水镇推出了“南堡纪念公园、分阳公园、分水市民休闲中心、分水文体中心、珊瑚岭村落景区、九龙山新颖、玉华泉、江东瞭望台”新八景;芦茨村与时俱进推出了“远眺钓台、白云飞瀑、下湾渔唱、唐松迎客、盘山石壁、清芬长亭、风雅广场、陈公古寺、芦溪嬉水、土屋风情”新十景。 八景如何“出圈”成了新课题。前几日有友人在微信朋友圈晒出了不少“新八景”图片。紧接着,有网友跟帖说,这些新八景缺少新八景诗,名不副实。网友建议,可以请诗词名家为新八景撰写相匹配的八景诗,让诗词元素充分融入美丽乡村建设、于细节处流淌诗意,并不断扩大诗教的社会功能,积极做好诗教基地的培育,探索建立诗词人才培养机制,努力讲好新时代的桐庐八景故事。 |
原标题: 几多意趣八景中 |
作者: 网络编辑:杨露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