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岐黄名医——方导 |
http://www.tlnews.com.cn/2023年12月08日 08:07:29 |
■ 方向明 说起方导,大家可能会觉得很陌生,但说起方干、方滋、方谊就会有很多人知道了。《今日桐庐》今年曾先后刊发过笔者的拙文《方滋与陆游》和《方谊与朱熹》。拙文显示,“方滋(1102—1172年),字务德,宋严州桐庐白云源人(在《桐江白云源方氏宗谱》上名为‘滋之’),晚唐著名诗人方干的第十一世裔孙”;方谊是“方干的第十二世裔孙”,是方滋的幼子。本文所谈及的方导是方滋的长子,是方谊的大哥。 关于方导的家世籍贯,南宋著名词人韩元吉应方导之请为其父方滋所撰写的《方公墓志铭》开篇曰:“敷文阁学士、右通议大夫致仕桐庐县开国伯,食邑八百户,赠右宣奉大夫。方公,讳滋,字务德。其先有名储者显于汉。至唐末,干以诗名江南,门人谥为元英先生。七世而惟正业儒,以孝闻,生子楷及孙蒙,相踵登景祐、治平进士第,始大其家。今为严州桐庐县人。其讳楷者,公(指方滋,下同)曾祖也,仕驾部员外郎,赠中大夫;妣吴氏,赠太君于咸宁普安郡。其讳蒙者,公祖也,任屯田员外郎,赠银青光禄大夫;妣陈氏,赠夫人于永嘉郡。考(旧时称已死的父亲)讳元修,任朝请郎,赠特进(古代官职名,常用于加给列侯和高官等,主要表示荣誉地位);妣王氏,尚书左丞安礼(王安石的弟弟)之女也,赠夫人于余杭郡。”该墓志铭又曰:方滋有“男三人:导,承直郎、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司干办公事;燮,将仕郎,蚤世(即早逝);谊,承务郎”。至此,方导出身于桐庐方氏名门望族,该墓志铭已说得很清楚了。 方导(1133—1201年),字夷吾,号觉斋居士。先于江淮、闽广一带任官职。据南宋大臣、文学家楼鈅所撰《参议方君墓志铭》(题中“方君”即方导,下同)记载,方导因濡家风,又师承名儒贤达,故能讲究精微,达识宏度。宋高宗绍兴十九年(1149年),方导以郊恩补将仕郎。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差充总领淮东军马钱粮所干办公事,改辟福建路安抚司,主管书写机宜文字。此时,方滋罢四明、寓姚江,方导出于孝心,不忍远赴福建就职,故自监潭州岳庙,凡两任。乾道初年(1165年),方滋出使金,方导以亲属恩补循右承直郎,差充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司干办公事。淳熙三年(1176年),兼两浙运司造船场。淳熙八年(1181年),改通直郎,知湖州武康县。四年后,方导又差通判平江府,再差知沅州,恩授朝散大夫,请祠王管建宁府武夷山冲占观,又差知黄州,复请武夷之祠。久之,终差淮南安抚司参议官,而遂已矣。享年六十有九,积阶至朝请大夫。 方导任官期间胸怀济世之志,秩满归里致力研究医方,以数十年家藏方书,结合个人心得,分门别类,于南宋庆元三年(1197年)在福建临汀刻印自编《方氏集要方》(一名《方氏家藏集要方》)二卷,显示出其高深的医学理论和医学素养。据《参议方君墓志铭》记载:“明年(指隆兴二年的第二年)凶荒之后,饥殍盈路,婴孩悲啼不忍闻,君取道旁数十人育之,皆遂全活。既长,男女各有所归,或询访其家而还之。好周人之急,假贷亦随力而应之。施药饵以济贫疾,岁时酒炙以遗邻里。”这段话翻译成白话的意思是:隆兴三年(1164年)大灾荒之后,饿死的人铺满了道路,婴儿、孩童哀号之声悲惨至极,方导从路旁收养了数十人,全都活了下来。长大后,男孩、女孩各有各的职分和归宿,有的还通过打听回到了自己的家。在别人急难之时方导给予物质帮助,借贷也是尽力而为之。免费给予药物以救助患病的穷人,每年一定的季节向乡里乡亲赠送药酒和炙法。由此可见,方导虽然贵为官员,但常能周济百姓,且亦善医,崇尚医德,救死扶伤,足以证明《方氏集要方》是集官员、慈善家、岐黄名医于一身的方导根据家藏药方,结合自己的经验,经过其精心编撰而成的。 关于方导编纂的《方氏集要方》,明代朱楠《普济方》卷二一四(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年版)“地髓汤”条引《经验方》曰:“陈氏云:予在临汀(今福建长汀县),妻党(指妻子的亲戚族人)方守夷吾以其《编类集要方》(即《方氏集要方》)见示 ,遂刊于郡斋。后鄂渚得九江太守王南强书云:老人久苦此淋疾,百药不效,偶见《临汀集要方》(即《方氏集要方》,因方导晚年寓居福建临汀,故名)中用牛膝(中药名)者,服之而愈。乃致谢云:常闻郡民有苦此者,再试亦验。”文中“陈氏”即陈日华,乃方导三妹夫也。 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一六“牛膝”条亦引陈日华《经验方》,文云:“方夷吾所编《集要方》,予刻之临汀。后在鄂渚,得九江守王南强书云:老人久苦淋疾,百药不效。偶见《临汀集要方》中用牛膝者,服之而愈。又叶朝议亲人,患血淋……百治不劾。一村医用杜牛膝根煎浓汁,日饮五服,名地髓汤。虽未即愈,而血色渐淡,久乃复旧。后十年病又作,服之又瘥(指痊愈)。”由此可见,以上两则资料同为明人所引,且均引自陈日华《经验方》,文字虽略有不同,但都很明确地记载了方导编撰过《集要方》、陈日华刻此书于临汀的概况,也说明了《集要方》中“地髓汤”的疗效。 据南宋文人周南《山房集》卷五《书方夷吾已见录后》记载:“右方夷吾所遗。夷吾,名导,侍郎务德之子。曾侍其亲,仕于绍兴、乾道间也。此编若无可取,故旧文字,不欲弃毁耳。”此又与《参议方君墓志铭》中所称方导“又以平日见闻为《觉斋见闻录》”完全吻合。理由是方导自号“觉斋居士”。这点可以从今存《方氏集要方》卷首所附的方导自序得到印证。 方导《自序》曰:“余早年随侍□□(缺字,下同)公侍郎。游官江淮、湖广、闽浙,几□□□。凡山川之险阻、兵民之利病、货财之源流,粗所谙晓。以眷恋庭闱,都忘出仕之念。年逾四十,不自陨绝,而考妣相继即世。既免丧,门户之责不轻,故闵勉从仕。既侥幸改秩,试邑佐郡,偶外台及郡守皆贤者,遂得行平日之志。郡邑之人颇相爱。秩满趋朝荷庙堂,处以沅湘,分符之寄,地阙俱远。自惟齿发渐衰,岂堪远涉江湖间,遂丐祠家居,饕窃无功之禄。早眠晏起,心地泰然,乃以数十年家藏名方之得效者,与一二良医是正,分门编类,以备检阅。或可疗人之疾,亦胜鲍食终日,无所用心者焉。故书卷首,以示子孙云。庆元丁巳(1197年)四月旦。觉斋居士方导夷吾。” 时至近代,日本丹波元胤所著《医籍考》传到国内,学者们发现不少久已失传的古代中医药文献仍然保存在日本,其中亦包括方导的《方氏集要方》。《医籍考·方论二十七》载曰:“方氏导《家藏集要方》。《宋志》二卷。阙。”丹波又说:“右见于《本草纲目》‘牛膝’注,而‘淋病’载下卷,乃系缺佚,殆不堪惋惜也。”20世纪40年代,又有日本学者冈西为人撰成《宋以前医籍考》。此书最大贡献是:尽载中国各类古医籍序跋与版本,弥补了丹波元胤《医籍考》的缺憾。《宋以前医籍考·诸家方论》在南宋部分著录了方导的《方氏集要方》,并根据各家书目罗列了各个的版本情况。其中就有《聿修堂藏书目录》《方氏编次家藏集要方》2卷。(1册,缺1卷,抄本,宋方导撰)。《宝素堂藏书目录》:《方氏编次家藏集要方》2卷,方导。……据此可知,近代日本所存《方氏集要方》版本均为残本,即缺下卷。 我国《故宫博物院书目》记载:《方氏编类家藏集要方》,宋方导,l卷,1册,影宋抄本,也缺下卷。据悉,荣获2016年度全国“优秀古籍图书奖”一等奖的《海外中医珍善本古籍丛刊》收录了方导编类的《方氏编类家藏集要方二卷(存卷上)》(日本天保间小岛学古影抄南宋庆元三年自序本)。 |
原标题: 南宋岐黄名医——方导 |
作者: 网络编辑:杨露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