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羽《茶经》中的桐庐元素考辨 |
http://www.tlnews.com.cn/2022年12月09日 09:06:27 |
■董利荣 近赴湖州长兴,欣获友人相赠宋本《茶经》影印本,回家即展读。这是2021年长兴县出资由线装书局出版的“国家图书馆藏宋代善本”,这本成书于南宋咸淳九年(1273)的《茶经》,是现存各种版本中问世最早的,因而它是跟唐代陆羽原本年代最接近的版本,资料价值与研究价值俱佳。 《茶经》中跟桐庐相关的地方,主要有两处,分别是“七之事”篇章中引述的“桐君录”和“八之出”篇章中写到的“桐庐县”。现就宋本《茶经》和近些年来我县在茶文化研究过程中的相关引述,作一考辨。 一、《茶经》中引述的“桐君录”内容 《茶经》“七之事”篇章中,记载了历代典籍中有关茶的内容,其中有如下一段: 桐君录:西阳、武昌、庐江、昔陵,好茗,皆东人作清茗。茗有饽,饮之宜人。凡可饮之物,皆多取其叶。天门冬,拔揳取根,皆益人。又巴东别有真茗茶,煎饮令人不眠。俗中多煮檀叶并大皂李作茶,并冷。又南方有瓜芦木,亦似茗,至苦涩,取为屑茶饮,亦可通夜不眠。煮盐人但资此饮,而交、广最重,客来先设,乃加以香芼辈。 “桐君录”,即《桐君采药录》。桐君,上古黄帝时人,在富春江、分水江交汇处的东山梧桐树下结庐栖身,采药炼丹、悬壶济世。人问其名,则笑而不答,指桐以示。于是人们尊称其为桐君,山名桐君山。三国吴黄武四年(225)建县时,县名桐庐。桐君一生采药品性,深究医理,“知医方药饵”。他的医药实践成果,后人汇编成《桐君采药录》,这是我国有文字记载以来最早的药物学著作之一,被《隋书》《旧唐书》列为典籍,惜已失传。关于桐君功绩,在《太平御览·药部》中,亦载有桐君对30多种药物性味的品评。后人将桐君在医药上的成就,概括为:“识草木金石性味,定三品药物,以为君、臣、佐、使。”桐君总结、首创的按中药性味,定上、中、下三品药物和分君、臣、佐、使进行药物配伍的格律(今称主、辅、佐、引药),一直沿用至今。桐君以其对华夏医药的贡献,被尊为“中药鼻祖”。“药祖文化”成为今日桐庐“三大文化”之一,是桐庐的根和魂。桐君无疑成了桐庐人的精神偶像。 《茶经》中这段文字十分重要,说明已经失传的《桐君采药录》确有其书,唐朝时依然存在于世,因而被陆羽引用。《茶经》中摘录了40几部历代典籍中关于茶的记载,《桐君采药录》是引用文字最多的。它从不同植物的叶、根等种类,从饮用方法和功效等方面介绍茶的药用价值。说明在《桐君采药录》里,茶本身就是一味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桐君采药录》中特别强调煎茶煮茶,且首次提出“茗有饽,饮之宜人”的概念,这也印证了唐朝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中诗句“炎帝虽尝未解煎,桐君有箓那知味”,也佐证了本人十余年前提出的观点:“如果说炎帝神农氏是咬嚼品尝茶叶的第一人,那么,黄帝时期隐居桐庐的桐君是煎茶饮茶并且记录茶叶味效的第一人。”我后来在《一瓢细酌邀桐君》中,有一段文字对此观点进行了深入阐释: 唐朝著名诗人刘禹锡有诗云:“炎帝虽尝未解煎,桐君有箓那知味。”诗的意思是说,炎帝神农氏虽然咬嚼初尝发现了茶叶,但他还不懂得煎煮。桐君不仅开始煎煮茶叶,而且还记录了茶叶的味性与功效。从咬嚼初尝到煎煮品尝,对茶叶的使用享用几乎有了革命性的突破。茶叶与水的结合是桐君的首创。茶汤的问世,使茶从最早的药用走向了日常的饮用。由此可见,如果说炎帝神农氏是茶祖,那么,桐君便是茶文化之始祖。桐庐乃至富春江流域堪称是中国茶文化的发祥地。这也为杭州市近年来着力打造的“茶为国饮,杭为茶都”品牌,提供了厚实的历史人文支撑。 正因为如此,《茶经》中引述的《桐君采药录》此语,引起桐庐茶界和茶文化爱好者的关注,自在情理之中。遗憾的是多篇文章的引用都与以上原文不符,如“三国时代的《桐君录》中就有记述,‘武昌、庐江、晋陵好茗,而不及桐庐……”;“唐代陆羽在《茶经》中说:‘西扬、武昌、庐江、晋陵好茗而不及桐庐’”。类似的引用还有不少。其中“西阳”要么未出现,要么写成“西扬”,“昔陵”均被写成“晋陵”,而宋本《茶经》明确写的是“昔陵”。至于“而不及桐庐”一语,不知来自何处?2010年我在系列文章《桐庐与茶》中对此引文曾提出过怀疑,现在据宋本《茶经》,证明以上表述显然不确切,应予纠正,以免以讹传讹。 二、茶产地写到“桐庐县” 《茶经》“八之出”篇章,写的是关于茶叶的产地,其中提到桐庐县,却是很明确的: 宣州、杭州、睦州、歙州下。——宣州生宣城县雅山,与蕲州同;太平县生上睦、临睦,与黄州同;杭州临安、於潜二县生天目山,与舒州同;钱塘生天竺、灵隐二寺;睦州生桐庐县山谷;歙州生婺源山谷,与衡州同。 破折号后面在《茶经》中为小字,是对前文的补充说明。尽管在陆羽眼中“宣州、杭州、睦州、歙州”的茶叶均不及湖州、常州,但这些地方同样也有前述产地相同的好茶。而陆羽认为睦州一带最好的茶叶,是生长在桐庐县山谷之中。 “睦州生桐庐县山谷”一语,颇能引发桐庐人的自豪感,因而也常被引用,然而也多有差错。不少文章引用时漏了“县”字;也有把“山谷”两字错为一个“峪”字,实在让人匪夷所思。 特别是“桐庐县”的“县”字,不能少,因为睦州曾有别名“桐庐郡”,少了“县”字,别人就会把“睦州”和“桐庐”划等号,认为睦州的好茶生长在整个州的各个山谷之中,这就与陆羽原文原意相违了。陆羽明明写“桐庐县”,我们引用时却只写“桐庐”,容易被人钻了空子。 总之,茶圣陆羽《茶经》中有这两处桐庐元素,对于桐庐而言,弥足珍贵。 至于陆羽品定严子陵钓台山泉为“天下第十九泉”的排名,并非出自《茶经》,而是唐人另有专文记录。其关于陆羽排定二十种水的名次的记载,颇具传奇色彩,或可另文介绍。 |
原标题: 陆羽《茶经》中的桐庐元素考辨 |
作者:董利荣 网络编辑:叶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