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公望与桐庐的不解之缘(续) |
http://www.tlnews.com.cn/2022年11月11日 09:08:08 |
■朱关法 打开中国文学史,对享有“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之称的富春山水描写甚多,南朝梁文学家吴均由衷赞道:“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这是富春江水的真实写照,前四句写江水之清,后两句写江水之急。水清不必说了,水湍快于飞箭,水浪胜过奔马,“有风七里,无风七十里”的七里泷(即严陵滩)江水确是如此。“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这里描写的是富春江两岸的山,具体地说,描写的是东汉高士严子陵隐居地富春山。富春山不像富阳的鹳山,也不像本地的桐君山,尽管它们都傍江而立,但富春山千百成峰一直延伸至远方,江水一年四季也不枯竭。正因为富春山水有着如此神奇的绝世美景,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不尽讴歌:“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唐·韦庄);“三吴行尽千山水,犹道桐庐更清美。”(宋·苏轼);“一折青山一扇屏,一湾碧水一条琴。无声诗与有声画,须在桐庐江上寻。”(清·刘嗣绾) 桐庐之美不仅仅是它的山水之美,还有更令世人向往的人文之美,富有魅力的富春山上曾隐居过“不事王侯”的东汉大隐士严子陵。“盖先生之心,出乎日月之上……使贪夫廉,懦夫立,是有大功于名教也……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自古至今,有哪一位受到过大文豪范仲淹这样高度赞美?“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西湖重。”把这句话引申开来,也可以这样说,富春山水固然美,但因为它曾是严子陵的隐居地,它就变得更加秀美绝伦,更加为世人所仰慕所讴歌——笔者曾经做过粗略统计,自范仲淹以后至黄公望生活时的元代止,描写桐庐山水人文的近千首诗歌中,有五百二十余首与严子陵有关。严子陵是富春山水的代言人,严子陵的隐居地、秀丽奇险的富春山就是富春山水的核心带、金名片!可以这样说,一个游客到了桐庐,如不去游览严子陵钓台,不去游览严子陵的隐居地富春山水,那就等于没有到过桐庐。一个画家,到了桐庐如不走进富春山水,要想画好富春山水,要想画出富春山水的神韵,那是不可思议的。 文学作品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艺术作品山水画的创作更是如此。“搜尽奇峰打草稿”(清·石涛),这是山水画创作的常识。要想创作《富春山居图》,除了搜尽富春山的奇峰,搜尽富春江的异水,没有其他捷径可走。为此,“至正七年,仆归富春山居,无用师偕往……”(黄公望自语)。公元1347年的一天,七十八岁的黄公望在他的师弟无用师郑樗的陪同下,来到了桐庐。“公望居富春,领略江山钓滩之概……”(元·夏文彦《图画宝鉴》)。到了桐庐后,居住在富春江畔。从此,黄公望正式开始结缘富春山水、结缘桐庐的隐居创作生涯。 行文至此,也许有人要问,偌大一个桐庐,哪里是黄公望的隐居之地呢?对此,黄公望在他创作的《秋山招隐图》的跋中有明确的答案:“此富春山之别径也。予向构一堂于其间,每当春秋时焚香煮茗,游焉息焉。当晨岚夕照,月户雨窗,或登眺,或凭栏,不知身世在尘寰矣。额曰‘小洞天’,图之以报朴夫隐君同志。一峰老人黄公望画并题。”“富春山之别径”即通往富春山的另一条小路。当时,从杭州到桐庐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水路,一是陆路。水路逆钱塘江而上,陆路便是旧时浙西古驿道。古驿道从杭州出发,经富阳、新登越白峰岭,便进入桐庐的桐君街道阆苑村。从阆苑到浮桥埠,过了渡便是桐庐县城。从阆苑到金村渡,过了渡便是旧县。从旧县经鸿儒,翻过娘岭,经大庄、里董便可到芝厦。芝厦往西便入建德,往南即为孝门。孝门有山路越富春山直抵严子陵钓台。据有关专家考证,黄公望说的“此富春山之别径”,就是通往富春山主干道旁的一条偏僻小路。说得明白一点,黄公望隐居的地方就是离阆苑村一里许的阆苑洞,是桐庐县城周边唯一的一个天然溶洞,号称“三十七洞天”,也是县城周边唯一一个道教圣地。福建人黄裳当年就曾在这里寒窗苦读十余年,最后考中状元,官至礼部尚书。黄公望是一位得道高士,到一个道教之地栖身隐居,那是他最喜欢也是最顺理成章的事。阆苑洞口原有文明院、西方庵,西方庵又名紫元庵。为了不影响道观的活动,也为了方便自己的艺术创作,黄公望在洞口附近盖了一间茅草房,“焚香煮茗,游焉息焉。”自此,徜徉于石海,探秘于洞穴,啸嗷于岗峦,汲引于山泉,便是他常做的功课。到富春山一带搜尽奇峰,到富春江之滨寻找异水,然后将搜来的素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不断地酝酿,不断地构思,反复地斟酌,反复地推敲,画画改改,改改画画,更是他长时间的功课。春来冬去,暑过秋到,日月如梭,光阴似箭。一年,两年,三年……这是黄公望一生中最忙碌最辛苦的日子,也是他一生中最快乐最充实的日子。通过三年多的不懈努力,到至正十年(1350),一幅旷世巨作终于在富春江畔的阆苑洞口(一说在桐庐县城南楼)问世了! 《富春山居图》的横空出世,标志着黄公望艺术水平达到了顶峰,也标志着中国的山水画进入到一个新的里程碑。这不但是黄公望人生之大幸,也是中国山水画之大幸!自然也是如诗如画的桐庐富春山水之大幸! 《富春山居图》问世后,受到广大山水画家的青睐,一时临仿者纷起。最著名的有与黄公望同时期的著名画家浙江义乌人黄溍的《临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明代有吴门画派的创始者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沈周的《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还有被乾隆皇帝定为“真迹”的不知何人作的“子明卷”,清代则有著名画家江苏常熟人王翬的三卷《富春山居图》,近代的有著名画家苏州人吴湖帆的《富春山居图》,现代的则有著名画家桐庐人叶浅予的《富春山居新图》。 《富春山居图》自问世后,历尽坎坷,被一分为二,卷首一段称“剩山图”,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博物馆;主体部分称“无用师卷”,现被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黄公望在桐庐寓居时,除了创作《富春山居图》以外,还创作了《富春大岭图》《秋山招隐图》《为清容长幅》《秋山图》等。 至正十四年(1354),黄公望去世,享年八十五。 |
原标题: 黄公望与桐庐的不解之缘(续) |
作者:朱关法 网络编辑:叶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