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月对映”青龙坞 |
http://www.tlnews.com.cn/2022年11月04日 09:13:53 |
■孟红娟 耀眼的灯光下,我环视台下,转身看了一眼身后的姐妹们,和主持人的眼神快速对视后,双手轻搭琴弦。 “目中无人,心中有琴。”我默念了一遍自勉语,静候领奏老师的发令。 “3,2,1,走!” 随着口令,“re re mi la la suo mi duo la……”一组轻灵平缓的泛音被“琴之韵”的姐妹们整齐拨响,这是古琴齐奏曲《云林禅音》的开首乐句。刹那间,照相机、摄像机的镜头聚焦在我们身上。 《云林禅音》为浙派古琴曲,表现的是日暮苍山、梵籁流觞、人心安乐的意境。作为齐奏曲,要求琴人服装和谐,琴容端庄,节奏整齐。 绰上,挑,勾,撞,淌,撮…… 中秋之夜,群山静默,山风送凉,翠竹轻摇。在富春江镇青龙坞村放语空乡宿文创综合体里,姐妹们衣着白色飘逸的琴服,在灯光聚焦的舞台上,从容地拨着琴弦。静静流淌的四分钟里,禅音袅袅,绵延于青龙坞的云林深处,此时,身与心合,手与弦合。 这首安静祥和的齐奏曲拉开了“诗意富春精彩宋韵‘聆听’——青龙坞中秋琴会雅集”的序幕,也架起江苏虞山派琴人和浙派桐庐琴人的友谊之桥。 谢幕后,虞山派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陈蔚华老师不由赞叹地说:“你们这首齐奏曲弹得很不错啊。”我们第一次面对媒体的公开演出成功啦! “琴之韵”是我们一起学古琴的几个姐妹微信群。这个群,有时冷寂,有时热闹。没活动时,常常静悄悄的,似藏进了深山;有活动时,你言我语,群策群力,一时如煮沸了的锅。近年,因疫情影响,“琴之韵”基本处于静态,姐妹们之间很少联系。当听说青龙坞溪山深渡民宿李总邀请我们,参加与江苏虞山派琴友的中秋古琴雅集时,大家顿显雀跃状。 李总将中秋琴会雅集的海报和公众号发给我。公众号上写着“民乐之根,文化之魂,找寻千百年之前的沉醉乐声,探寻不同时代的精神泛音……”这段文字让我感到学琴的雅趣和价值。公众号上配的图片有青龙坞的蓝天、青山和流云,有小溪、索桥和古树,有星空、古道和老屋,这黄公望挥毫泼墨的富春江畔山水正适合古琴“微、妙、圆、通”的音色。我将海报和公众号转发到“琴之韵”。 姐妹们看到后反应不一。军姐说:“从没上过这种高大上的舞台,怯场,手抖,忘音,怎么办?”燕子说:“有些时日没练琴了,我也怕啊!”阿萍说:“我要挑战自己!”尽管我也紧张,但还是强装镇静地说:“艺高胆大。我们坚持‘目中无人,心中有琴’,淡定,hold住!” 紧张归紧张,姐妹们都很珍惜这次登台机会,均表示要以“仙女”的形象出场。大家在群里商量穿什么服装。恰巧温州“听籁居”在搞中秋古琴雅集直播,我们参考他们的服装,决定统一白色的琴服。统一了服装,又商定时间,集中排练一首齐奏曲《云林禅音》。 “大家先合一下,定个基调。尔后将统一的节奏版本发至群里,大家在家继续练习;然后再约一次,都来排练。时间不多了,不能出洋相啊。”军姐先在群里招呼大家。 周末晚上,江风微送,在富春江畔的酒隐会所里,“琴之韵”的姐妹们携着古琴,兴冲冲地陆续到齐了。兰弦阁阁主李小刚,我的古琴老师也来指导了。 大家各自练了几遍后,李老师开始领奏。 “3,2,1,走!”弹着弹着,小娜和我“断片”忘音了,阿萍的音偏重了,燕子的滑音不稳。有一个do音,我怎么也想不起来,急得冒汗。军姐坐到我的琴凳上,边说边弹“绰上五弦八徽半”,我一下就记住了。阿萍学过古筝,落指偏重,小娜打开徐君跃老师演奏的《云林禅音》,让她感受禅音的音色。军姐的左手小指偏上翘,我将我的手形做给她看,帮她修正。会所里,姐妹们互为老师,互相指正。 “好,重来。大家控制好手形、力度和强弱。3,2,1,走!”李老师重新发令。 我们请一旁的观客帮忙录小视频,然后将视频发给浙派古琴传承人、西湖琴社顾问高醒华老师,请他老人家指正。高老师看后,说“还要在齐、静两个字上加工!做到不慌不忙。”在几位老师和姐妹们的相互指点下,经过几天反复的排练,节奏整齐的《云林禅音》,终于将我们带进了日暮苍山的禅境里。 “抚琴盼玉兔,赏月听瑶音。”得知我们要跟江苏虞山琴派琴人联谊,95岁的高醒华先生还发来了贺联。 “琴月对映”,在青龙坞中秋之夜的放语空里,琴音悠悠,月静,山静,鸟静,人静,好一个静雅良宵。 |
原标题: “琴月对映”青龙坞 |
作者:孟红娟 网络编辑:叶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