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民国《桐庐县志》点校版 |
http://www.tlnews.com.cn/2022年09月30日 09:02:00 |
胡泉森 欣闻民国《桐庐县志》点校版出版了。欣喜之余,想起有关桐庐县志的轶事来。 桐庐建县已近1800年,这在国内来讲,属建县较早的古县了。桐庐山川秀丽,人文光辉,民风淳朴,但一直到明正统(1436-1449)方有县志修撰之举。后复于明嘉靖、万历和清康熙及乾隆共六修。这里不得不讲一下,分水却先后九修县志。桐庐自乾隆二十一年(1756)后就一直未修过县志,这期间我国经历过鸦片战争、太平天国等战乱,一直到光绪三十年(1904)复有续修县志之举,时隔150年之久。我曾见过省内的许多县志,都有光绪年的版本,大概是朝廷下旨修志的。这里不说其他,就说太平天国,桐庐遭受重劫,横村后岭依绿园的五万卷藏书,统统被“长毛”付之一炬。晚清桐庐经济凋敝,民生维艰,县里没有财力来修志,但朝廷之命又不得不应付。多赖本县乡贤胡传泰慷慨允诺承办此事。经太平天国战乱,桐庐文物、档案损失严重,再不修志,地方史记就有可能长期断档,这缺憾将无法弥补,于是他出资组织人员,承担起这项要事。胡传泰(1877-1935),字奏平,号萍如,县城人,清附贡生,知名书法家,家道殷富,思想进步,多有善举,尤在教育事业方面,他是我国著名剪纸艺术家胡家芝的父亲。胡传泰广聘县中人才,穷搜博览,深入采访百余年来的史事,去芜存精,分门别类,历时整整二十年。其中由于辛亥革命、军阀混战等重大变故,中途又曾数辍其事。如民国5年(1916)由于长官调动,许多报名捐资的富户相互观望,却不纳钱,致使修撰无以为继,无奈暂停。时间一久,许多已成稿件都遭散佚。后有县知事颜士晋到任,得知此事,觉事关重大,又鼓励胡传泰重启,胡传泰又与兄弟胡传铿商量,出资重招俊彦,其中有袁家祯、龚树标、赵清如等先辈,本县文士又献出前辈所著藏书多部。直到民国15年,最后由县知名学者、教育家臧承宣统稿审阅,缉成山川地域、政事经济、古迹艺文……共18卷,洋洋大观,共60余万字,经县内一班秀才硕儒们缮写成本。这是继乾隆县志后,自明正统以来最为完备的一部县志,上起桐庐史事发端,下迄民国15年,上下时间跨度2000余年,而乾隆后的史料,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大事告成后,却又由于无钱付梓,书稿就静静地躺在县府里。桐庐又有多少人知道县里还有这么一部民国《桐庐县志》?要说里面写了些什么,更是不知所以了。 一直到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此时的国民党桐庐县长傅关泉如坐针毡,早已无心做事。4月底,他晚上常常梦见解放军冲进县府,于是打了报告向省府请辞。又觉得在县府不安全,就一个人躲进桐中图书馆,以翻阅这本民国《桐庐县志》作镇静剂,只等上面调令到来。5月初,国民党省府下令免除傅关泉桐庐县长之职,令戚裕德(江南镇舒湾人)接任。5月4日夜,戚裕德乘夜班轮船到桐庐,县城已戒严,他夜宿东门惠宾旅馆。5日上午,他到县府匆匆与傅关泉办了交接手续,已知解放军即将兵临城下,就带了两件东西,一件是国民党县府印鉴,还有一件就是这部民国《桐庐县志》,率县大队二十余人,取道西武山、旧县,向娘岭亡命。他想去哪里?可能是想随国民党败兵向南方逃窜。岂知刚上娘岭,就被解放军缴了枪。解放军打扫战场清点人数,发现少了戚裕德,却在草丛中发现一个包裹,打开一看,是一部民国《桐庐县志》。原来戚裕德是个很有心计的人,他走在队伍最后,见前面县大队纷纷缴械投降,他连忙丢掉县志,窜入草丛、树林中逃脱。由于解放军是在“解放全中国”的行军途中发现这个大包裹的,就背了这部《桐庐县志》到金华,最后将县志交给了金华军管会的首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军管会又将这部县志移交给了金华的文化部门。 岁月荏苒,璇玑斗转。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上级发文各县修志,这本是一件大好事,可桐庐竟连一部县志都没有。好在国家有举措,各地方志都可相互交换,后来在宁波的天一阁找到了桐庐的《康熙县志》和《乾隆县志》。不久好消息又从金华图书馆传来,要桐庐县派专人去金华取民国《桐庐县志》,这事让当时桐庐县志办的一班人十分开心。县志拿来一看,十八卷均是不同人所缮写,字体不一。另外书中还夹有不少字条,这些字条是民国15年县志修成后,县中一班关心修志大事的人,对县志提出的意见和补充史料,言语恳切,字字重要。于是经校刊后,得到领导同意,请了县内书法好手潘裕成先生统一缮写。潘裕成原籍旧县,居江南镇小潘,曾在县旅游局工作。当年有关部门给了他600元钱,他写了整整十个月,一共石印20部。潘先生的书法功底如何?凡是见过民国县志手写本的人无不为他的隽永清秀楷书而叫绝。但是只出版了20部,县府和县文化部门少数人才能拥有。作为一般的桐庐人,要知桐庐事,还是很难。 民国《桐庐县志》点校版的出版,正是应了“盛世修志”这句古话。从民国《桐庐县志》修成到这次的再版,时隔整整90年,要不是遇到祖国繁荣昌盛好时代,一切只是空谈。想胡传泰、臧承宣诸先辈们修志是多么不容易啊!这次点校本印刷了整整一千本,这首先要感谢县史志办吴爱林先生,他在工余之时,经数年点校,心血不负有心人,终成正果。 “资政、育人、教化”,史书的作用,如今终于可以实现了。 |
原标题: 品读民国《桐庐县志》点校版 |
作者:胡泉森 网络编辑:叶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