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成才的诗人叶浅予 |
http://www.tlnews.com.cn/2022年09月30日 09:01:05 |
董利荣 翻开《叶浅予自传:细叙沧桑记流年》,开篇“题记”记录1987年3月31日他80岁生日这天作诗自贺的情景: ……在画案边坐定。费了20分钟,写完前一天的日记,然后盘算,今天该干什么活?忽然想到今天是我80岁生日,研究院将在午间聚餐为我祝寿,脑子里发出信息,似乎该做一首诗,用以纪念得来不易的八十寿诞。略一思索,凑成八句自寿诗。诗曰: 一年一年复一年,似水流年又十年; 古稀尝叹路崎岖,而今笔老身犹健; 借瓮蜗居足三载,甘雨小院遭拆迁; 画思渐稀文思寄,细叙沧桑记流年。 诗稿既定,于是裁纸研墨,一口气写了八条自寿诗条,谁来看我,就送谁一条,秀才人情,不怕献丑。写完字,忽又想到自寿诗的最后两句——“画思渐稀文思寄,细叙沧桑记流年”。表明我今后的工作应该实现这两句话,一时心血来潮,决定暂封画笔,改握文笔,写我的一生经历…… 这段文字,至少告诉我们这样几个信息: 一是叶老有写日记的习惯,说明他画笔常握的同时,文笔也不离手;在日积月累中,文字的表达日益得心应手。 二是叶老说他“一时心血来潮,决定暂封画笔,改握文笔”写自传,其实是水到渠成的事情。然而,其画思未必稀,因为《富春人物画谱》中的相当一部分画作,就是在撰写自传的同时创作的。而文思自然渐浓,寄情于笔端,厚厚的一部自传便是最好的佐证,正所谓“细叙沧桑记流年”。 三是作为一名专业画家,80岁生日之际不是作画祝贺,而是冒出作诗的灵感,说明叶老也具备诗人的特质。 叶浅予先生认为,诗人和画家,应该是不分家的,诗、书、画,常常融为一体,相辅相成。早在1958年,叶浅予在为《中国摄影》写的《瞬间的美》一文中阐释了诗人、画家和摄影家对于瞬间的美产生灵感的共同点:“即景生情是诗人和画家的本色,摄影家也表现了这方面的特长,对着‘天鹅之舞’,诗人可以写出一首幽雅的抒情诗;对着拖拉机的‘春耕’,画家可以画出一幅美丽的图画,来赞美湿土的直线图案。摄影家在这里所体现的瞬间的美,似乎比诗人和画家更敏锐一些。”(《叶浅予散文》第268页,花城出版社1998年7月版) 他在《胡考善变》一文中又写道:“唐代王维是水墨画的祖师,也是著名的诗人。自文人画兴起,要求诗书画三者精通,画家与文人之间,早就结成一体”(《叶浅予文集》第278页,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年6月版)。 追溯叶老的生平,他七岁进入桐庐县城葆华小学念书,两年后初小毕业进入紫霄观高等小学读书。尽管接受了一些启蒙读物和《论语》《孟子》的教育教学,但总体而言国学基础并不是十分深厚。加上他“待到15岁小学高小毕业,进了杭州盐务中学”,专心于临摹画谱。画技自然突飞猛进,而在古诗词方面的功底,想来应该是先天不足的。 与绘画领域自学成才一样,叶浅予写诗,也是自学成才的。那么叶老是何时开始学诗写诗的呢?我从他的自传中找到了答案。 那是1958年5月,全国文联组织了一个以郭沫若为首的参观团,十几个成员包括叶圣陶、沈从文、萧三等,都是文艺界的顶级名家。第一站来到北京怀来的花园乡,乡政府所在地南水泉社沿街墙壁写满了诗,这里被誉为诗歌之乡,引得一行人纷纷吟诗赞叹。尽管叶老和另两位画家邵宇、蒋兆和分别在墙上留了画,但诗歌乡的氛围感染了他。叶老写道: 由于文联参观团的诱导,我的诗细胞开始发芽。向南水泉农民学唱顺口溜,抄了不少墙头诗。回北京买了本《唐诗三百首》,按照“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的规律,居然写起五言七言诗来。先做绝句,后做律句,三四五六四句勉强凑成对,押韵不地道,又买了本新诗韵来翻。如此这般,在顺口溜的基础上提升了一步,10月间带学生到永定河山区实习时,留下《清白口小唱》四首: …… (《叶浅予自传》第273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2月版) 这段话告诉我们,叶老学诗的确是自学的。他既向农民学,也向古人学;既向墙头学,也向书本学。而且从一开始,他的诗就明显带有农民诗的特点,这一风格可以说贯穿叶老一生的诗歌创作之中。他自谦地称其为“顺口溜”,后来又多次说是“打油诗”。这些诗朗朗上口,通俗易懂,十分接地气。 纵观叶老一生的诗歌创作实践,有两个高峰期,一个就是初学写诗的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期。叶老晚年“从画箧里捡出我那本《大跃进诗画集》一看,不禁大吃一惊”。之所以大吃一惊,是其中写满“顺口溜”。另一个高峰期,就是他晚年频繁回故乡桐庐走亲访友、采风写生,特别是创作《富春人物画谱》时期。 诗言志。叶老之所以在晚年迎来诗歌创作的高峰期,原因就在于他把诗情都倾注于故乡桐庐。除了《富春人物画谱》诗作外,叶老的桐庐诗最有名的就是那首“十六回切四点心,干烧螺蛳拌雷笋,油炸臭干鸡子饼,清蒸白鱼沃馄饨”,此诗由黄苗子书写后,流传甚广。另外一首便是1980年题写于《富春山居新图》“后记”中最后的抒怀诗: 桐君苍翠峙大江,富春风光此地看; 长桥飞架车轮滚,拖驳逐流马达唱; 远接层峦连天目,近邻高坝锁严滩; 昔日子久凝神处,江岸处处闹生产。 还有就是写于1987年国庆期间的一组诗: 长桥横江车轮塞,车上飞语身腰侧。 迎春大街人如潮,潇洒桐庐庆十一。 影院内外闹漾漾,商品市场争试装。 鸡子烧饼香扑鼻,老街两边摊连摊。 香蕉苹果外来鲜,菱角板栗土产尖。 牛裤高跟脚绊脚,彩袖长发肩搭肩。 大樟树下品贡茶,县长设筵宴专家。 钓台啤酒杯碰杯,应时佳肴蟹与虾。 一九八七年秋返桐庐,欣逢开国大庆三十八周年,男女倾市,口占四绝。八十老人叶浅予。 以上第一首七绝,后来成为《富春人物画谱》其中一幅的题画诗,与画作相得益彰。 《富春人物画谱》中最能表达叶老浓浓乡愁乡情的是那幅东门码头送客场景的题画诗: 乡音未改白发归,魂系富春桐君怀。 老人相见似相识,笑问何日君再回。 此诗应该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定稿的版本。近日看到叶老1989年画赠松鹤楼一幅山水画中题有两首诗:“其一、乡音未改白发归,梦系山水桐君怀。老人相见似相识,借问何日君再来。其二、心赏晚霞红满天,坐浴晨风迎朝晖。富春风光无限好,只待汛期拥潮徊。”其中第一首与画谱中的略有不同。 叶老在创作《富春人物画谱》时,诗兴大发。100幅作品中,共有题画诗17首,另页书写的配画诗也是17首(19幅书法作品1幅封面题签,1幅记录对话)。还有如“谁说收入差,家家电气化”“苹果香蕉外来尖,菱角板栗土产尖”这样的顺口溜或诗句16条。正巧占了一半。其他画谱大多是如《老渔翁》《放鸭者》《品茶专家》《看山老人》《养兔专业户》《养鸡专业户》这样直白的画题。当然还有少量如《清明前后茶山闹》《甘蔗摊前管乐队》这样诗意的题目。 《富春人物画谱》的题画诗和配画诗,形式多样,长短不一。既有四言五言,也有七言;既有绝句律诗,也有古风和长短句。最短的诗,仅三句,如“开市早,集镇闹,包子馄饨一肩挑”;最长的诗,如《分水愚公》竟有32句。这些诗完全由画作内容而定,有话则长,无话则短。 这些题画诗配画诗,是对画谱背景、人物、事件的有效补充,有利于我们读懂画谱的相应作品。 |
原标题: 自学成才的诗人叶浅予 |
作者:董利荣 网络编辑:叶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