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翙于高岗 |
http://www.tlnews.com.cn/2022年08月12日 09:06:07 |
■吴燕萍 凤凰于飞,翙翙其羽;凤凰于飞,鸣于高岗。 记忆里的往事,总会自带光芒,仿佛经了时间这道“霜”,在岁月里愈发风致沧桑,而故乡尤甚。 (一) 故乡的名字叫“翙岗”。听村里老人们说,关于名字的由来,有许多个版本。无论哪个版本,其实都只为一个故事而来。这故事一直在村中流传,口口相传的结果,便是无从考证;但也正因为人人都在传诵着,所以从未怀疑过它的真假。 当年父亲跟我说故事的时候,正好我们在大源溪旁,清澈的溪水自上而下,不断翻滚,将溪里的石头冲刷得又滑又亮。山野的风吹来,带着草木的清香,在这四顾无人的田野上,河水在欢快地跳跃着,我脑海中的画面也在不断翻腾着。 翙岗是个好地方,可以“万代出诸侯”,这是风水先生对孙钟说的。孙钟是东吴大帝孙权的爷爷,他要为他的母亲即孙权的曾祖母找过风水宝地。据说那一天,浩浩荡荡的队伍已到了翙岗大源溪畔,可是孙钟临时却又改变了主意。他想,万代诸侯不如一朝天子,于是将下葬地方改到边上的乌石山,那是个出“一朝天子”的另一好去处。这一临时决定让抬杠的师傅无从下手,肩上扛着的又不能放到地上,于是,慌乱之中只能大声喊着“回杠,回杠”。回杠,即掉头的意思。“回杠”,谐音“翙岗”。 又有老人说,是“悔”,后悔的“悔”,东吴虽出了一代天子,却未能让子孙万代诸侯不断传承下去,孙家后人懊悔不已,于是称之为“悔岗”了。 其实是无论选与不选,最终结果都是令人心生后悔;也不管是悔还是不悔,这个地方就在念念不忘中长在了他们的心上。 老人们认真地叙说着,絮絮叨叨着。他们说得越迷离,村庄在我的心里,就愈发闪闪发光。就在这些传说中,留下这样一个执念:翙岗,是个好地方。 (二) 翙岗是个好地方,这话还得别人来说,于是元末著名的隐士刘基刘伯温来啦。 刘基,字伯温,元末明初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是明朝的开国元勋,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据说当时民间广泛流传着这么一句话,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 元至正二年(1342)秋,刘基结束了长达七年的宦游生涯,“隐居”桐江一带。据说,刘伯温一路云游,寻访明主,到了翙岗。 翙岗村位于桐庐县城东南方,它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村庄东南靠龙门山脉,东临大源溪,西北为丘陵缓坡,作为交通要道,自古人丁兴旺。 站在高岗望四方,且看人间万千气象。 这一天,刘伯温就站在了翙岗的山岗之上。山算不得有多高,大约也就几百米的样子,可是当他蹙着眉头,背着双手,往那一站时,分明看出了一番别样的景象来。 但见群山从黄杨尖飞舞而下,一路蜿蜒逶迤,到大庙山附近,忽然山势抬起,有如老虎作威状,静静地镇守着这一方天地。 再俯瞰而下,山脚的村庄里烟火袅袅,人烟阜盛,那鸡叫狗吠之声、市人交谈吵闹之声,叽叽喳喳的混杂一起,一片喧哗,让人听不清谁是谁。而这嘈杂的声音里,传达出的分明是一种人丁兴旺、村庄繁茂的烟火气息。 回头看看南面,海拔733米的三峰尖,就像是一个个卫士般守护着这一方水土。都说靠山靠山,这个村庄可真的是有大片的靠山呀。一座香火旺盛的千年古刹华林寺,与这青青的山岗一起,守护着这片古老而繁华的村庄。华林寺建于五代吴越时期,传说鼎盛时期有僧人500之余,还听说杭州灵隐寺也曾派人前来取经。 有山的地方,怎能少了水的身影。且看村庄的一侧,大源小源两条溪流一路潺湲而下,那清清的溪水,自山涧而下,一路欢歌而来,让这古老的村庄更加清秀迷人。 这里的山,清秀挺拔;这里的水,清澈透凉;这里的千年古刹华林寺,香火旺、环境幽。如此的山清水秀,又有王者之气,他觉得这里是个龙盘凤翥的好地方,于是便决定留了下来,在华林寺附近设馆教学。他还题了“凤翙高岗”四个字,翙,鸟飞或鸟叫的声音。凤翙高岗,百鸟朝凤,在他的《虎镇山记》里,感慨翙岗这一幅“天然图画”,十分“畅我幽情”。 于是,翙岗,不再只是个传说,而是有据可依,有史记载的好地方。 (三) 好山好水,民风淳朴,在自然清静之中,自有一股神奇的力量。 翙岗有两条街,老街穿村而过,新街则依偎一旁,像凤凰的翅膀,一头连着过去,一头连着未来,让村庄展现不同的模样。在翙岗村的老街上,有一片古建筑群,共有80幢古建筑。这些古建筑多数为清乾嘉和道光时所建,主要以徽派为主,院落相连,黑瓦白墙,参差错落,像一幅江南水墨画,古朴沧桑,典雅有致。 沿着老街一路曲折蜿蜒而来的,是一条清清的水澳。翙岗村地近大小源山,两山又分有大小源溪,地下水资源优质丰富。早在南宋构村之始,即开始营建村落水系。至今,在石桥头的暗渠中,还保存着明代正德年间的重修题刻。水澳贯穿南北,穿村而过,它既方便了村民们洗菜、淘米、饮用等生活需要,同时也满足了村外大批的农田灌溉需要。 这里的水,冬温夏凉,常年流淌。只要想起村庄,记忆里就一定有水澳的身影。无论是孩提时候,与小伙伴们来水边嬉戏;还是年长些,来这里洗衣淘米,记忆里的水澳总是充满着欢声笑语。这里既是劳动的场所,也是村民们交流信息、传情达意的好去处。 站在青石板的台阶上,伸出手去,掬一捧清澈的溪水,让浪花在掌心舞蹈,那种清凉的感觉,传遍全身,让身上的每个毛孔都极是舒爽。溪水清澈,直视无碍,水澳底下的细石、水草,还有细细碎碎的小石子,都可以清晰地展现在眼前。岸边,女人们总是会拿着木制榔头,噼噼啪啪地敲打着,那样的画面温馨而美好,总是令人梦回故乡。就像别在岁月风尘里的一朵小花,总在时光散发着屡屡的幽香。 (四) 我的家,在翙岗。老屋,就处于老街和新街的接壤处。 老屋,名叫康吉堂,四户人家,四间房,屋子都是南北向,中间是天井和厅堂。东西穿堂与敬吉堂紧紧相连,中间隔着一条极细极细的弄堂。每年夏天到来的时候,这条细细的弄堂,便是我们乘凉纳暑的好去处。 青青的石头,散发出丝丝的凉意,若这时候弄堂里传来一阵阵的风,哪怕只是若有若无,也简直是种奢侈的享受。炎热的空气里,人对于凉风的触觉会变得异常敏锐,当风拂过身上,像是整个人在山泉水里浸了一样,每个毛孔都觉得很舒爽。 有风没风,老人们照例是摇着蒲扇的,或者是自己编织的麦秸扇。她们摇着扇子的样子,总让我觉得很有美感。经历岁月的风霜,银丝让她们显得格外的安详,没有质感的发丝,随着扇子的挥舞落下,微微地在耳畔飞舞轻扬。那时候我甚至羡慕,什么时候我也能如此白发苍苍。 西厢房的奶奶,总是安安静静地摇着她的蒲扇。她深邃的目光中,似乎饱含着许多的岁月沧桑;她看向我时,目光总是很柔和清澈。人少的时候,她会对着我说话,温柔的话语里,总会透出一番铿锵的力量。 高中以后,我离开家乡,外出求学,参加工作,在另一个地方安家。一天天过去,故乡渐渐在远离,但对于故乡的记忆却日渐深刻。它就像心灵上的茧,剥落的是时光,坚硬的是记忆。 我总是会想起,老屋顶上的马头墙,在蓝色的天幕下不断向着远方延伸,灰色的色调在光阴的打磨下日渐暗淡。每到下雨的时候,雨水顺着屋檐滴滴答答地落着,小时候的我总是呆呆地望着,仿佛这一幅画里有无尽的远意。老屋门前的石阶上,有着许多的坑坑洼洼,父亲说那是屋檐水滴滴下的,它让人见证着滴水穿石的道理。每天清晨,父亲从水澳里挑来清清的泉水,这一幕,也和老屋一起,深深地长在我脑海里。 (五) 一个村庄的发展,离不开几代人的努力。 乡村振兴的号角响起,村庄又开始了它美丽的嬗变。在光阴的脚步中,老街开始蜕变;剥去岁月的风尘,又散发出新的生机。 徜徉在老街上,迎面而来的是一座高大的牌门,门上题有“凤翙高岗”四个大字。门前的幡旗迎风飘扬,让牌门更显大气豪放。牌门上的楹联,是书法大师们的墨宝,他们胸中有锦绣,笔下走龙蛇,在一片龙飞凤舞中,让老街富有别样的风姿。 有故事的村庄,总是耐人寻味。就在老街的中心位置,清清的水澳之旁,一座简单而不失雅致的村史馆赫然显现。古朴的外墙,质朴的内饰,让朴素之风扑面而来。就是这样的老旧气息,就是这样古旧的老什物件,将故乡的前世今生,鲜活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一幅幅长长的卷轴,一件件老旧的物品,让我们不断回望,曾经的风雨沧桑;适时展望,今后的风云辉煌。 两幢老屋,康德堂和敬吉堂,经过修缮整治,成为老街上的标杆,它们以自己的独有魅力,吸引着路人驻足观赏。厢房的木格窗,天井里的太平缸,还有抬头可见的四角天空,那都是时光里的一串串符号,告诉着我们光阴里曾经有过的故事。 书法屋、剪纸馆、篆刻工作室等,也纷纷入驻老街,让这幅文化的长廊充满艺术的气息。老街,在新时代里愈见明媚韵致。 如今的翙岗村,就像一只展翅高飞的凤凰,吸引着世人的目光。许多的知名企业、特色民宿纷纷加入,不断地丰富着村庄的内涵与底蕴。2013年,翙岗村被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古村落名录。凤凰,展翅飞翔;翙岗,乘风破浪。 远山如黛,隐隐迢迢中,有悠悠钟声传来。伴随着晨钟暮鼓,一幅江南水墨画又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翙岗村的人们,又开始诗意地栖息着。 凤凰于飞,翙翙画中山岗;凤翙高岗,歌我心中守望! |
原标题: 凤翙于高岗 |
作者:吴燕萍 网络编辑:叶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