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茨“清芬阁” |
http://www.tlnews.com.cn/2022年08月12日 09:05:26 |
■王天忠 有南京同学来访,我陪她游览桐庐建德多处名胜,在严州古城(今梅城)有友人安排茶叙,在茶楼中见悬挂一块篆书“清芬阁”匾额,阁两侧悬挂《浙江诗词楹联》主编题写的楹联一对,内容为“钓濑高风饶古色,卧云幽趣挹清芬”,同学看了很是吃惊。 清芬阁不是在你们桐庐芦茨(鸬鹚)吗?我告诉她,如果从历史角度看,严州辖一府六县包括桐庐,说严州清芬阁也没有错。但清芬阁不建在州府所在地梅城,而建于桐庐芦茨,这是无可置疑的。 北宋曾任两浙转运史的刁约或许是清芬阁建成后到访第一人,他首次以“清芬阁”为题写诗,这首诗出自距方楷筑成清芬阁不久。北宋曾寓居桐庐鸬鹚源的兵部员外郎江端友和桐庐知县臧询均有《题清芬阁》,到明朝大儒吴师道之子、东阁大学士吴沉亲撰《清芬阁记》,对清芬阁建在桐庐皆有明确记录。 最具说服力的是宋代陶迁,他写过《题清芬阁二首》,详细写了清芬阁建筑方位,登临清芬阁时欣喜之情以及对方干的崇敬之心。如果清芬阁在梅城,他又何必在a诗中说:“芦茨源上风烟好,结架遥怜云水湄。” 按中国文化传统,见阁如见斯人风貌,登阁如览精神人格,就像登滕王阁便想起王勃和“青云志”,登岳阳楼想起宋范仲淹和“忧乐观”,登清芬阁就会想起方干和“幽兰清芬”。 然而,这一胜景却随着悠悠历史烟云飘散得无影无踪。它建于何时?何等模样?又发生过怎样的故事?寻找或重修清芬阁,成为许多桐庐人挥之不去的情愫。 自古“诗以阁起,阁以诗名”,清芬阁闻名天下,始于诗作。 北宋以来,清芬阁便是江南著名风景胜地,文人墨客常聚于此,饮酒赋诗,抒发胸怀,留下了不少的名篇佳作。 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暮春,在鸬鹚源清芬阁来访的人群中,一位20多岁的青年满怀心事,独自穿街过溪,登上溪畔之上的清芬阁。这位青年,两次进士落第,顿挫之际,登阁望远,舒缓愁绪。他远眺茫茫山色和滔滔大江,近观江上来来往往的船帆,壮志难酬,挥笔写下《清芬阁》:“严子钓台畔,犹闻吟啸声。荣华付诸弟,潇洒继先生。自制茶枪嫩,新开酒面清。红尘不抛罢,那得白云名。”诗作沉郁真挚,成为抒怀的经典之作。这位年轻人就是后来任饶州浮梁令的张景修。一人,一阁,一诗作,张景修定格了一个流传千古的诗境。从此,清芬阁住进了人们的心中,成为抵达桐庐之人追寻的文化地标。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臧询来到桐庐任知县,在桐任职期间,臧询曾数游清芬阁,并题诗:“旧隐固潇洒,先生偏苦吟。俗情随水落,雅趣与山深。白日自朝暮,清风无古今。远孙簪组盛,终有爱闲心。”(《题清芬阁》) 站在筑就的清芬阁上,登高望远,抚今思昔,遥想当年严子陵在此垂纶,方干的清芬,自己的清兴自然是“清风无古今”,吟出了好诗句。臧询前脚刚走,朱彦随后就来了。宋大观元年(1107),以显谟阁待制知杭州。清芬阁筑成后,他兴致很好,专赴桐庐鸬鹚源,写了一首《题方氏清芬阁》: 干戈唐季风尘中,一代文章扫地空。 先生诗鸣最晚出,句法未减元和工。 玉壶藏冰不受垢,卜隐宛蹈严陵踪。 至今名字照人目,直与山水为无穷。 我舟南纪坐烦促,接岁风波仍转蓬。 缅怀先生酌溪水,梅花如霰落晚风。 清芬筑室家有法,亦见裔孙白云翁。 叔今策得待三接,仲也昔跨御史骢。 为杭州地方做了不少好事的朱知州,登上清芬阁,放眼浩渺富春江,俱怀逸兴,吟出“至今名字照人目,直与山水为无穷。”这样的名句,表示方干的诗名和他的人格魅力与山水并存。他还见到了方干裔孙,并一同茶话,真是心情大好,人间烦忧全抛却,直欲买田归隐鸬鹚。 喜欢清芬阁的肯定不止朱知州一个,宋代刘琯、李洸、令狐勤、长倩、吴说、郭世模、马偕、吴升之……哪一个不情寄青芬阁?心慕手追,相继写出《清芬阁》诗作,鸬鹚源、白云村等地名屡屡出现,相当于集体为我们提供了一幅最早的鸬鹚山水诗画图。到了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有个开封陈留人尊崇严光和方干,他就是进士出身、除承务郎、诸王府赞读的江端友。他爱此阁爱到什么程度?他索性取号“七里先生”,干脆从开封搬到鸬鹚源来住。并题有《题清芬阁》: 淆名江上月,幽思岭边云。 没世无知己,陪祠未当勤。 丧衾论邪正,诗律较铢分。 端似太丘长,公卿见纪群。 绍兴十八年(1148)任严州通判的沈长卿,金秋时节,气爽景明,这位才华横溢又仕途得志的湖州人,邀请同僚登高赏秋。清芬阁上,一行人览壮丽山河,抒治国之志。沈长卿赋诗《题清芬阁》,意境广阔有气派:“乃祖想子陵,桐江饱风月。乃孙拥麾幢,遗爱浃闽粤。相望二百年,家学留青编。”夸形胜,言春色,写风月,留遗爱。登阁感触,一联“邂逅作霖雨,本是版筑君”,说人说阁,称赞建筑物高大、视野开阔,令人浮想联翩。 这些诗赋影响很大,引来更多诗家向往之。 南宋,陆游的老师曾几来了,在清芬阁里逡巡许久,写了一首五绝《题方氏清芬阁用范文正公韵》:“胜绝登临地,桐江占十分。省郎才不世,御史气如云。遂使芝兰秀,俱能锦绣文。诸孙又如许,百代有清芬。”这就是诗人的可爱处。因为,他看见了自然和生命深处的一窗清芬。他知道,作为一个官员诗人,他只需要一掬清芬。 有“鄱阳英气钟三秀”之称,与欧阳修、赵明诚并称为宋代金石三大家的洪适也来了,特意选在清芬阁与朋友赠诗作别。 明末清初,战乱,家人四散,方干后裔方孟式、方以智的两个姑姑方维仪、方维则和母亲吴令仪等,成立了一个名叫清芬阁的诗社。崇祯十一年,清兵连陷京畿四十八城,接着围攻济南。方孟式鼓励丈夫、时任山东布政使的张秉文坚守到底。家人劝方孟式离城避难,她严词拒绝。清军攻城时,有人向方孟式报告说其夫已弃城逃走,方怒斥来者;当又有人来报告其夫战死的消息时,她从容说道:“这就对了。”说着她纵身跳入大明湖中,化为碧波…… 清末,被林则徐竭力推崇的浙江金衢严道的张青选来了,他不仅将自己的书坊命名为清芬阁,还出刊《清芬阁诗集》,这位广东人借登清芬阁表达对清芬文化的仰慕…… 清芬阁成就诗作,诗作让清芬阁成为诗赋中的永恒。 |
原标题: 芦茨“清芬阁” |
作者:王天忠 网络编辑:叶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