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宵引 |
http://www.tlnews.com.cn/2022年07月15日 09:18:52 |
■孟红娟 一 一曲良宵引胜境。 左手中指和无名指在七徽上似蜻蜓点水轻灵地泛起;接着左手大指在七弦绰上六二轻吟后抓起,左手无名指落在七徽六弦泛起;然后无名指在七徽五弦、四弦、三弦、四弦和三弦上弹出轻盈的泛音,右手中指和二指连挑五弦四弦后勾三挑四再勾三。再然后左手大指绰上六二,右手轮指,左手注下退复上五六,再绰上六二,下七,进复,搯起,又退复,掩。接着从头再来一遍。 旋律向前走,左手不断地进、复、绰、注、吟,右手或勾或挑或抹或双弹。 这是古琴曲《良宵引》第一段乐曲的大致弹奏指法。随着乐曲旋律的缓缓推进,一幅轻风明月的良宵雅兴图在我眼前徐徐展开。月夜下,山幽水静,小鸟归巢,清风入弦,荷香阵阵,琴声悠悠,江南水乡在月色中朦胧入画,富有诗情的人们相聚在斑驳的马头墙下,品茗听琴。 古琴名曲《良宵引》属虞山琴派的代表曲目之一,是《四库全书》所收唯一的明代琴谱。 我学的是浙派古琴教程(徐君跃编著),此版的《良宵引》有五段。第一段为“起”,由一组轻灵的泛音引出,综合了吟、绰、注、进、复和双弹等指法,在舒缓的旋律里,如见池塘秋月盈盈。第二段前半部为“承”,出现了应合和打圆的新指法;后半段为“转”,有掩、大撮、反撮和带起等指法。在承和转中,闲散的人们相聚庭院,或操缦或吟诵。第五段为“合”,再现了与第一段开头类似的曲调,蕴含了夜深人静、籁寂窗虚的情景。 之所以未练经典的管版而坚持练习徐版的《良宵引》,许是受了金陵古琴家、吴门琴人老桐的影响。老桐在《古琴之道》自序“山水琴缘”中提到,那年他在皖南的齐云山,在居住的小木屋里突然听到一种沉静旷远的声音远远传来,仿佛到了洪荒岁月、太古时代。那是他生平第一次听到真正的古琴声音,就此开启了他的古琴缘。他在山上的二十余日,朝看日出,夜听古琴,跟弹琴的老人学习了古琴的基本指法。这位老者,就是浙江老琴家徐匡华先生。徐匡华是一代古琴大师、新浙派代表徐元白先生的儿子,曾在张艺谋拍摄的电影《英雄》里出演一位盲人琴师。 在缓慢的习琴道上,内心一直欲追求徐先生演绎的那种飘飘渺渺、令人于沉静中进入忘我之境的感觉,故执着地研习徐先生打谱的《良宵引》。 二 初学《良宵引》是在那段居家的日子里,其间,我主要做了三件事:第一件事是刷朋友圈,写疫情日志;第二件是组织老师开展线上备课活动;第三件是刻苦操练古琴曲《良宵引》。 那时学古琴才一年半,仅仅会最基础的指法,曲子里的双弹、应合、打圆和反撮都是第一次接触,正处于慢慢摸索阶段。在一勾、一挑、一抹中先耐心地将音一个一个摸出来,再将它们一句一句串联起来,然后考虑乐句的时值长短和旋律的连贯性及其他细节。 我将琴桌、琴凳搬到院子,到琴弦的音阶里去感受深山的微凉和月夜的恬静。那段时间,因长时间的练习导致无名指和大指不断地起泡、结茧,硬生生地疼,但仍倔强地在七弦中上下左右穿行。 而后我就背上琴囊到圆通寺找老师指点。指法转换的衔接,虚实、强弱和快慢的运用,左手如何像游鱼摆尾,“挑勾慢,挑勾快,挑慢,取七声”……这些技法和乐理离不开老师的言传身教。一次一次踏着布满青苔的石阶上跑。老师的琴房是间阁楼,整整一面墙上排列着素颜的琴胎,有一面墙上陈列着《琴史》《琴道》《溪山琴话》等各种琴书和龙泉汉剑,还有一面墙上挂着小楷心经,琴房里布置着一张茶桌、一道屏风和一台搁几。茶桌上点着清香,青烟徐徐。一踏进琴房,心便静了。 我和老师面对面,我们的琴摆在同一张桌上,老师给我讲解琴曲的寓意和指法要求,游鱼摆尾、附点的节奏和打圆最难把握,老师便抓住难点一遍一遍地示范。在老师的指点下,我一句一句地弹,反反复复地练。 周末不去的时候,便与琴友相约去富春江畔的“酒隐”互学。琴友们互观手型、指法,互听琴曲,互纠差错。一段时间后,终于可以在雅集上从容地弹奏《良宵引》了。 习得《良宵引》后,每次练琴,不论习《阳关三叠》《关山月》还是《酒狂》和《凤求凰》,必以《良宵引》开曲,因为它美好的意境总是让人内心安宁,即使在没有月亮的夜晚,内心也会升起一轮静虚的明月。 三 五月的鲜花开遍原野,五月的江南闪亮明媚。 那年的5月27日,桐庐富春江畔来了十位特殊的贵客,他们是来自北京、上海、江西、辽宁、浙江等地的全国著名作家和报刊编辑。他们念着南北朝吴均的诗“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来富春江畔过诗画生活。 千百年来,一波又一波文人墨客驾着扁舟,踩着富春江的月光,向山水桐庐翩翩而来,他们用自己的才情向世人捧出了一首首歌咏桐庐的诗作:“三吴行尽千山水,犹道桐庐更清美”(苏轼)、“桐庐处处是新诗,鱼浦江山天下稀”(陆游)“一折青山一扇屏,一湾碧水一条琴。无声诗与有声画,须在桐庐江上寻。”(清·刘嗣绾)如今,诗人们的声音淡远了,而他们留下的诗句使桐庐成为一座“从古诗韵律中走出的山水之城”。 有幸陪客人们走进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的实景地。白天,我们沿着富春江畔诗人们的足迹漫步在唐诗西路。夜晚,桐君山下。富春江面被城市的灯光点缀得溢彩流光。江南、江北被江水牵着,一头连着未来,一头连着过去,交替上演着山和水的诗画。 这晚,我也在画舫上,我没带古琴,因为此时的古琴已显多余,夜的富春江已经演奏了诗乡画城里的《良宵引》。 2021年4月20日。谷雨。合村瑶山谷民宿。 合村,人称“生仙里”,即出神仙的地方,以“和合”文化著称。清澈的瑶溪从幽深的高山峡谷自西向东,与后溪相接,贯穿合村全境。瑶山谷民宿建在林幽野云飞的山峦间,被茂密的竹林包围着。 这日,合村乡政府迎来了四位鲁迅文学奖得主,他们是辽宁省作协副主席鲍尔吉·原野、山西省作协副主席王祥夫、陕西《延河》杂志社副主编弋舟和浙江省作协副主席陆春祥。白天,他们受邀走进“生仙里”开展书画雅集,为合村的美丽乡村建设留下宝贵的笔墨。得知我在研习古琴,王祥夫老师现场挥毫,赠我一幅字“湖上琴声载客来”,一湖一琴一人,恰好印证了合村大溪牛水坞的景观,超强的画面感。 谷雨,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此时的瑶山谷山默鸟静,竹涛阵阵,月辉洒满林间。民宿里茶香弥漫,樱桃点点红。夜晚的合村正在上演一首乡村版的《良宵引》。 四 我家有个栽花种菜带池塘的小院。绕院子一周有高大的桂花树、香樟树和玉兰树。父亲在院子里种了辣椒、茄子、番茄等蔬菜,我则在院子里种了海棠花、紫茉莉、凤仙花和美人蕉等花木。自从有了这个小院,假期里我经常足不出户,或习琴或写作或阅读。 中秋的风从大奇山上拂来,颇有凉意。我在书房。我的书房,左面是琴右面是书。琴与诗书同行。 我打开台灯,坐到琴凳上,开始操缦《良宵引》。我左手中指和无名指蜻蜓般点七徽,右手中指勾弦,一组轻盈的泛音悠然响起。我收留的流浪小橘猫可乐不知什么时候眯着眼睛伏在琴桌上,安静地听琴。 左手绰上、进复,右手打圆、大撮,随着旋律的行进,我感觉自己漫步在室外的花园里,我看见月光洒在树缝里,落下斑驳的影子。院子里,池塘映月,蟋蟀在草丛弹奏它们的小夜曲,紫茉莉在开它们的花儿,凤仙花在结它们的种子,晚风在吹它们的叶子。 我的双手在七弦琴上舒缓地行走,这是我的《良宵引》,一位普通人的《良宵引》。 |
原标题: 良宵引 |
作者:孟红娟 网络编辑:叶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