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给我的不只是震撼 |
http://www.tlnews.com.cn/2021年08月27日 09:08:00 |
带给我的不只是震撼 —余华作品读后感 江娇芬 每次选读一本书,之前我都是从这本书的书名或简介开始的,而读余华的书,却是冲着作家的大名而去找来读的。 一次同学聚会,一位男同学知道我平时喜欢写点小文章,便调侃说:“不要再努力了,再努力就要赶上余华了!”说来惭愧,这是我第一次听说余华的大名。连一个大大咧咧的男同学都知道余华,余华何许人也?他写的书究竟怎样?他为何如此大名鼎鼎?聚会结束后,我立刻上网去查余华的有关资料,在网上找余华的书。一查余华,不得了!法国《世界报》竟称他是“一个现代中国的巴尔扎克”!西班牙埃菲社认为余华的作品是现代中国的经典之作,而意大利《日报》则认为“余华是中国最享誉世界的作家之一”……这些殊荣除了显示出作家余华的声名远播外,同时也说明了我的孤陋寡闻,让我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我立刻在网上的书店里淘起余华的书来。 我先淘了一本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对这本书的选择我又回到了之前选读的习惯,觉得这本书的标题就有一种新鲜感。活着?写的是谁活着?是在怎样一种状态下活着?拿到书后,我就一口气将它读完了。读完后觉得心情有些沉重,于是又读了一遍。这部小说讲的是一个叫福贵的老人故事。故事以“福贵”为第一人称展开自述,从四十年前说起,那时候,福贵是家有上百亩粮田的有钱人家的阔少爷。可他从小“不可救药”,长大后,更是吃喝嫖赌什么事都干。结果,一场被人设局的赌博,让他输光了祖辈攒下来的全部家产,他的生活从此陷入一个接一个的悲剧之中。苦难使福贵接二连三地失去亲人,从父母、儿女、女婿再到妻子,一个个都离他死去。直到最后,只留下他独自与一头同样被叫作“福贵”的老牛,度着凄惨的晚年。余华对于这种苦难生活的描述,用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平缓语调,用“福贵”生动的日常化语言娓娓道来,刻画了一个在苦难中挣扎、将苟活作为唯一生活目标的老人形象。 读了《活着》,我立刻就爱上了余华的书,他的写作风格朴素新奇,语调平缓,读来让人感同身受。我于是又从网上淘来了他的一整套13册书,一本一本细读。我读的第二本书是他的《许三观卖血记》,这又是一本经典之作。许三观是城里丝厂的一个送茧工,他的爷爷和叔叔住在乡下,有一次去看望他们的时候,发现村里的年轻男人都有卖血的“规矩”,“在这地方没有卖过血的男人是娶不到女人的……”规矩不规矩,许三观倒没有在意,因为他是城里人,但他听信了四叔的话:“卖一次血能挣三十五元钱,抵上在地里干半年的活挣的钱了,这人身上的血就跟井里的水一样,你不去打水,水也不会多,你天天去打,水也还是这么多……”许三观像发现了一棵摇钱树似的,跟着村里的根龙和阿方第一次去医院卖了血,从此走上了卖血的道路。许三观用第一次卖血挣来的钱娶上了女人,女人给他生了三个儿子。儿子跟人打架,为了赔钱,许三观去卖血;为了去看望受伤的“野女人”,许三观去卖血;人民公社吃大食堂后没粮食吃,为了能让家里人吃上一碗面,许三观又去卖血;为了给大儿子治病,许三观一路卖血到上海,差点把命丢掉……卖血帮助许三观跨过了一个又一个“坎”。到许三观年过六十时,三个儿子都已经结婚生子安居乐业了,许三观不再缺钱了,但他很想为自己去卖一次血,结果因为年纪大了血也“老”了,医院不肯收他的血。他就在街上哭,以后他的血没人要了,家里再有灾祸怎么办……这部小说语言非常幽默,让人忍俊不禁而又感到十分沉重。 我读他的第三本书是《在细雨中呼喊》,这部小说讲的是一个叫“孙光林”的孩子,故事发生的背景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里。他在六岁时被送给了别人,在那里度过了五年多,十二岁时因为收养他的家庭蒙难而重返原生家庭。他用零星的片断回忆了父亲、祖父、兄弟、邻居和养父母的生活,用跳跃式的记叙把无数信息的碎片串成了一个个短篇故事,阐述了人类关系中的爱与恨、尊重与鄙视、恐惧与敬畏、愤怒与热情,这些关系像细雨中的呼喊一样,触目可见,触手可及。 这三本小说读下来,可以用一个字来归纳,那就是“惨”!这些“惨”在余华的笔调下写得平静而轻松,甚至有时候充满了幽默和滑稽,但就是这种喜剧之中又见悲剧色彩的写作方式,让读者感受到一种很难受的沉重。比如在《活着》一书里,写到福贵的儿子有庆,为救难产的县长夫人被抽血过多而死时,福贵赶到医院问医生:“我的儿子徐有庆还活着吗?”医生问他有几个儿子,福贵说:“我只有一个儿子!”医生竟然说:“你为什么只生一个儿子?”这些对话读来让人心生寒意。在《许三观卖血记》中,许三观卖血前一边吃盐一边喝水:“吃了盐就口渴了,口渴了就能多喝水,多喝水,身上的血就会多起来,身上的血多起来,就可以卖掉两碗……”这种愚昧的笑话般的话语,反映出来的正是社会最底层人们的疾苦与无奈;《在细雨中呼喊》中还有更恐怖的黑色幽默:“我年轻的祖父异想天开,想把醉酒后掉进粪坑的曾祖父的尸体送进当铺去抵押……”这些情节读来不由让人感到胆颤心惊。 读余华的书,感到十分平实而又新鲜离奇,读后回味无穷,就如余华所说:“最好的阅读是怀着空白之心去阅读,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那种阅读,什么都不要带上,这样的阅读会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宽广。”也许正是因为我们现在过着幸福生活,才限制了我们对以前的人们所经历的苦难生活的想象程度吧,读余华的书不只是心灵上感受不一般的震撼,还有深深的人生思考。 现在,我又开始读余华的第四本书了。 |
原标题: 带给我的不只是震撼 |
作者: 网络编辑:周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