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生与死的挣扎 |
http://www.tlnews.com.cn/2021年08月27日 09:06:12 |
一场生与死的挣扎 ——读萧红《生死场》有感 赵佳 “在乡村,人和动物一起忙着生,忙着死。”与萧红初见,是于《生死场》中,翻开书页,心酸与悲哀跃然纸上,一时间我竟犹豫是否该继续读下去。悲情、愚昧、凄婉,生与死的汇聚,使小小的村庄变成了一方修罗场。生死场,不仅是那块灾难深重的黑土地,也是土地上一个个痛苦家庭的缩影。作者以女性独特的思考、细腻的笔触,向我们展现了那个黑暗、吃人的年代,人的生死已然可与牲畜相提并论。鲁迅在为《生死场》作的序中,将其称作是“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 萧红,原名张秀环,是我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更有“30年代文学洛神”之誉。1911年,萧红出生于呼兰河一个男尊女卑的封建地主家庭。她短暂的一生却历经坎坷,年幼丧母,又被父亲张廷举视为“不祥”,只因她的女儿身与在端午降生的时辰。童年时期的萧红,受尽冷眼与打骂。她为爱逃婚,离家出走,一生追求爱与自由,却结局凄惨。31岁,萧红因庸医误诊,结束了年轻的生命,只留下遗憾:“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下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让人扼腕叹息!萧红,是痛苦人生的亲历者,是封建社会的目睹者,却从未向命运低头,努力抗争,活出了自己的姿态与色彩。 《生死场》便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孕育而生的。《生死场》讲述了“九一八”事变前后,哈尔滨近郊一个村庄乡民的故事。全书围绕“生”与“死”展开,刻画了几个女人在男权社会中的痛苦挣扎,反映了旧社会农民的悲惨遭遇,同时也揭露了日寇铁蹄蹂躏下的社会黑暗。作者用血淋淋赤裸裸的文字书写现实,又在绝望之中带来希望的挣扎,那是国破家亡的动荡之下,麻木的人们最后的蓄力抗争。 生死场,是女人们生的悲哀与死的沉重。少女金枝做着爱情的梦,却被男人当成泄欲的工具,未婚先孕的她,受尽了同村妇女们的讥讽。嫁与男人后,金枝每日挺着大肚子操持家务,还要受到丈夫的辱骂与殴打。这时,她才意识到男人的凉薄!当她生下小金枝后,丈夫却不堪女儿每日的哭闹,将金枝与女儿视为拖累,在一场吵闹中,最后将女儿亲手摔死。“天黑了,月亮也不来为孩子作伴”,小小的孩子还不满一个月便被丢进了乱坟场。美丽的少妇月英,平日里性情很是温和,却不幸瘫痪,丈夫请“神”为其治病,不料丝毫未有起色。意识到月英是个累赘后,冷漠的丈夫用砖头将其围住“供”了起来。没有被褥与食物的她,只能如同摇尾乞怜的狗一般哀求男人给一口水、给一口饭。王婆与五姑姑为月英清洁的时候,月英的臀下早已严重腐烂,蛆虫在那里活跃。她痛苦地用手撕扯着自己,没有了往日温情的声音,低声道:“我是个鬼啦!快些死了吧?活埋了我吧!”几日过后,月英的棺材便永远埋葬在荒山之下。王婆喜欢拉着妇人们讲述自己的故事:“我把她丢到草堆上,血尽是向草堆上流呀!”她的小女儿因自己的疏忽被割破喉管,跌倒在铁犁上,她却望着这片麦田说自己不后悔:这片麦田都是我割倒的。到了冬天,邻家的孩子都长大了,她才想起自己可怜的女儿。王婆一共经历了三段婚姻,第一任丈夫家暴,第二任丈夫去世,第三任丈夫赵三胆小懦弱……在这里,女人既是男人们的附属品,又是男权社会下的牺牲品。 生死场,是男人们生的愚昧与死的压迫。赵三、李青山等人因地主的加租而苦不堪言,决心反抗地主的压迫和剥削,秘密组织了“镰刀会”,最终却不了了之。可笑的是,赵三还因误把小偷当成了刘二爷,将小偷的腿打断了而入了监狱。东家和刘二爷将赵三从监狱中保释出来,他感激涕零,送去自家种的蔬菜,再也不提“镰刀会”的事情,将反抗的对象视作恩人。他还笑笑说,人不能没有良心!之后,赵三将自己最后一头牛卖了,一半的钱被地主骗走了,却还得感谢东家。最后,地租还是加了,农民们继续过着生不如死的日子。在这里,农民是地主的财产,是封建社会的衍生物。 生死场,是黑土地上生的觉醒与死的救赎。东北沦陷,日寇的铁蹄踏入了这片宁静的乡村。女人被蹂躏,学生被枪杀,村里的牲畜被抢走,愚昧的男男女女沦为奴仆。为了生存,饱受摧残的人们有了奋起之心。赵三、李青山宣传并组建“革命军”,他们宣誓:就是把我们的脑袋挂满了整个村子也情愿,千刀万剐也愿意!一开始如同牛马、蝼蚁般活着的人,直到失去土地、直到食不果腹,终会在生存的困境中崛起。小说的最后,就连胆小怯懦的二里半,在家中亲人都被杀害后,也告别了他的老山羊,走上了抗争的道路。另一位坚强果敢的女性人物——王婆,面对婚姻的不幸、丈夫的毒打,没有选择隐忍,而是离开再嫁,第二任丈夫去世后,她又嫁给赵三,追求自己的婚姻与幸福。日寇到来,她也不畏恐惧,投身到抗日革命中,为革命党人放哨、隐藏信件,她的思想也在一点点走向觉醒。在这里,麻木而不自知者开始清醒,沉睡的灵魂逐渐被唤醒。 有人说,不要轻易翻开萧红的《生死场》,因为那是生与死间的历历场景。萧红的笔是残酷的,她将生育称作“刑法的日子”,将死亡描绘成“坟场是死的城廓,没有花香,没有虫鸣。即使有花,即使有虫,那都是唱奏着别离歌,陪伴着说不尽的死者永久的寂寞”;她的笔也有短暂的温情,“母亲来了,母亲的心远远就系在女儿的身上”。萧红将所有人间真实扒开、撕裂,活生生展现在我们面前:村庄里的人稀里糊涂地活,草芥般地死。让我想起了那一句“若生了流水一般的命运,为何又希求着安息”。生死场,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动人民,在黑土地上的挣扎求生,是女人们在男权社会里的悲悯人生,也是麻木不自知的人们面对水深火热日子的最后抗争,是一场生与死的挣扎,是卑贱的生命留下的最后一丝涟漪。 |
原标题: 一场生与死的挣扎 |
作者: 网络编辑:周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