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撼人魂魄的美 |
http://www.tlnews.com.cn/2019年07月05日 08:27:56 |
——参观施悦儿篆刻工作室有感 ■李锡元 日前,县文联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编印了《桐庐书法篆刻绘画作品选集》。我在翻看时,被施悦儿的大型篆刻作品“逢山开路”所吸引。作品不是刻在传统的方章上,而是刻在废旧的几块门板上。我是个篆刻盲,既感到稀奇,又感到有股清水般的艺术流入心田。听说施悦儿还利用凤岗的一个旧祠堂改造的文化礼堂,办了个篆刻工作室。这不仅把农村的文化礼堂搞活了,而且成了篆刻爱好者切磋交流篆刻技艺、培训学徒、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地和场所。于是,我迫不及待地去看个究竟。 这个工作室占地面积四五百平方米。一进大门就是传授篆刻技艺的讲堂,两边厢房是陈列展示室。陈列的方章有几百方,从普通的名章到十几公分乃至几十公分厚薄不等的雕刻艺术作品。其中让人印象最深的是,雕刻用材使用的是一些建造杭黄铁路沿线房屋拆下来的旧木料,真是化腐朽为神奇。内容异常丰富多彩,但主题只有一个“诗乡桐庐”,例如诗乡画城篇有:潇洒桐庐十绝、古风、桐庐江图、雨过桐庐;隐逸篇有:客星、严子陵钓台;中药鼻祖篇有:药祖桐君;旅游景点篇有:桐君山、瑶琳仙境等;还有反映乡村特色的:畲乡风情、歌舞民房、下轮农耕等等。这些大型作品刻写手法有阴刻、阳刻、叠加等等。这不同于木雕,木雕包罗万象,不受时空的限制,而施悦儿的上述作品都是以篆刻为基础的,是篆刻的延伸和发展。再往里走,就是施悦儿的工作室了,工作室可坐十多人,一些干部职工和凤川中学的篆刻爱好者都在这里接受施悦儿的辅导指教。 参观完施悦儿工作室,又和施悦儿交谈一下,我有三个方面的感想和体会:一是施悦儿把篆刻艺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挖掘、继承和发展值得提倡。书法既是艺术,更是文化。中国书法和篆刻是中华民族独有的艺术和精神载体,历经几千年,在不断的继承和创新中形成。它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的表达,在最简约的层面上浓缩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尤其在当下的文化建设中,一方面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对传承体系的梳理,另一方面还要有时代精神,多方借鉴,多元共享,创造出新的艺术风貌。现在有些书法篆刻作者经不起市场的诱惑,把书法篆刻仅仅作为谋生的手段,是对书法篆刻的敬畏之心散失,而导致浮躁之气弥漫。施悦儿刻章刻了三十多年,得奖作品有省市级的甚至国家级的,可谓誉满四方。他没有停留在现状,而是立足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这是值得提倡的。二是施悦儿把文化服务于大众,作为他所追求的一条艺术道路值得提倡。文化艺术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国家的象征。人民大众才是文艺的源头活水,只有服务大众,贴近人民才能让自己的作品富有内涵和生命力,才能在追求真善美中彰显自已的艺术价值。文化如果无根,远离生活,必然无以为继。施悦儿把篆刻和生活融在一起,不脱离时代,不为书法篆刻而书法篆刻,这是篆刻艺术健康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现在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他的景点篆刻作品在许多景区出现,就被许多游客喜欢而抢着观看,有的农家乐门口挂上施悦儿的篆刻作品后,游客纷纷拍照留影。三是施悦儿为青少年兴趣爱好的培养和发展找到了一条好路子。现在大家都十分重视青少年兴趣和智慧的培养,但又感到社会上难以找到好门路。施悦儿吸纳了一些凤川初中的学生,他们不仅在实践中学会了篆刻,而且这些学生了解中华五千年积淀的文化精髓后,思想上得到升华,道德情操都起了可喜的变化,他们回到学校又带领一些同学爱上了书法篆刻艺术。 |
原标题: 一种撼人魂魄的美 |
作者: 网络编辑:丁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