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深澳古建筑群 |
http://www.tlnews.com.cn/2018年09月14日 09:16:22 |
深澳村是浙西桐庐县江南镇内一个普通的行政村,随着“江南古村落”的开发和挖掘,它慢慢又成了一个不普通的村庄。“江南古村落”包含荻浦、深澳、徐畈、环溪和青源五个行政村,沿村边的一条应家溪一字排列在桐庐与富阳的交界处。江南古村落以“古”作文章吸引四面八方的游客,2007年被誉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它不仅有澳深的特色,而今还完好地保留着一百多幢颇具徽派特点的明清古建筑以及太多太多的人文故事。抗战时期,杭州、富阳等地(1942——1944年)相继沦陷,水陆交通中断,深澳一时成为浙西及赣东地区的陆路交通枢纽,市场繁荣,时有“小上海”之称。 深澳村的古建筑有历史悠久、分布集中、保存完整和设计精致的特点。踏入深澳村,沿着爬满青苔的石板路,历史的痕迹和岁月的沧桑就这样随着慢悠悠的脚步被一步一步地踏出来了。 深澳村的历史非常悠久,有文字记载的始于南宋初期,主要由申屠氏迁居桐溪而形成,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了。申屠氏先人有着非常先进的理念,他们在规划村落建设之初就首先规划了村落的水系。深澳村民依水而居,应家溪在村东蜿蜒流过,村西有一条叫洋婆溪,它将水从应家溪的上流引入,平时可作为灌溉使用,若遇上山中发洪水,又可用来分洪。村地面的明沟用来排除雨水和生活污水,而设在地下三、四米深处的暗渠则是供水系统,暗渠高二米,宽约一点五米,拱顶,全用卵石砌成,引山泉水,至今水质仍清澈甘洌。为方便取水,每隔一定距离,建一个水埠,有石阶下至水面深处,有点像新疆的“坎儿井”,我们当地人称之为“澳”,深澳村名由此而来。 村中还有两条与澳平行的水沟,约半米深左右,流经每家每户的门前,以供人们日常使用,同时也将生活污水带走。深澳村中还有大大小小15个水塘,什么苍蝇塘,吃水塘,八亩塘,狮子塘,泉水塘,牌楼塘等,且这些塘在当时就已经功能分明了,有些是用来吃水的,有些是用来洗菜的,有些是用来洗澡的,还有如八亩塘一个面积只有70平方面积的小池塘,却能用来灌溉八亩田的水量,证明了这池塘有丰富的水源——村口的大塘是用来蓄水的,现在已建设成为深澳村一个漂亮的景点了。 深澳的村落水系是一个独立的供排水系统,它由溪流、暗渠、明沟、坎井和水塘五个层面立体交叉构成,各自独立,相互联系,充分调控地面和地下水资源,将饮用水、生活水和污水分开处理,并使水始终处于流动状态。反映出一种对水资源利用的环保意识,而且在实践中解决了溪流洪水和地下水泛滥对村庄造成的危害。 深澳村的古建筑整体格局就是基于这套完善的水系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在深澳,有一条长200多米的老街,南北走向,宽约3米。格子窗,低房檐,又厚又重的木排门,卵石铺就的巷道使老街充满了韵律和地方特色。老街沿澳穿村而过,蜿蜒曲折,深幽古朴。两侧的建筑为清中后期及民国建造,多为店铺和作坊,是以前附近一带的交易中心,现在仍是一些店铺和作坊,经修复,溶入了一些时尚的理念,集恋旧与时尚于一体了,成为了游客必去的一条休闲步行街。 深澳村的古建筑众多,现有明清时期的古建筑140多处,民国建筑60多处,其中恭思堂、怀素堂、景松堂等26处古建筑被列为文物保护点,2007年被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7年深澳古建筑群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这些古建筑多为徽派建筑与浙西民居的结合,外观白墙黑瓦,马头墙高立,主体以四合院式天井结构为主。在深澳规模最大的民居拥有7个天井,就是著名的“恭思堂”,当地人也称为“七井房”。 恭思堂是深澳晚清富商申屠济成在光绪癸巳年(1893年)前后建造,至今已有110余年历史,占地1165平方米,由主屋和南、北、中3座抱屋构成。恭思堂主屋面阔15米,总进深50米,五间五进,石条作框架的双重大门显得庄重而厚实。走进大门是回堂,再往里走是明堂,明堂前摆有长案,案前摆有圆桌,桌两旁是太师椅,这样的摆设显得规矩气派。深澳堂屋最重要的部分是它的天井,天井起着采光、通风以及收集排泄雨水的作用。天井四周的楼房往往采用重檐,不仅有利于遮蔽风雨,还增加了视觉上的层次感。下雨天,雨水从屋檐上落在天井里,经四周的明沟排入阴沟,随村中的水系排出村外,符合了风水上“四水归一”的说法。 天井中有两只太平缸,平时蓄雨水,古人水为财之说,也可起到消防的作用。晴朗日,阳光照进天井,落在厢房的窗棂上、房檐上、梁柱上,映出美仑美奂的木雕装饰。这是深澳村所有古建筑中都具备的艺术特征,而恭思堂是其中的一代表建筑。 老房子内梁棹窗棂间的雕刻图案无一雷同,有二十四孝、十二生肖、八仙过海、神仙瑞兽、三国水浒、吉祥花卉等等。在建筑力学中起固定作用又起支撑作用的牛腿气度恢宏,牛腿上的各种各样的雕刻图案经过了几百年的风雨依然神采飞扬。这些雕刻采用了中国所有的木雕技法,有线雕,浅浮雕,深浮雕,缕空雕,双面雕塑等,给人们留下了无法超越的艺术珍品。 申屠姓,祖籍河南。祖宗,申侯;郡望,京兆;复姓。据《英贤传》记载,当周武王伐纣兴周时,大兴封建制度,曾把贤士伯夷的后裔封为申侯,当时申国的位置在今河南省南阳县的地方。其后这位申侯有子孙被周平王封于安定郡(甘肃固原)的屠源,后来,子孙便以申屠为姓。 我们祠堂大门两旁的对联:“汉庭垂勋在京兆,宋裔承辉到邑南”概括了两汉至今桐南申屠氏的发展史。公元前206年,秦二世推翻,楚汉相争,申屠氏先人嘉公随刘邦东征西战,屡建战功,后官至丞相,封故安侯。嘉公在朝50余年,为人廉直,人称五朝元老,功勋传流后世。京兆,时指长安(今西安)极其附近的京畿一带。自嘉公官至宰辅后,族因人望,京兆一带便成了申屠氏望族。三国黄初元年(公元220年)京兆一带改称京兆郡。京兆郡3字至今在旧农具上时不时还能见到。 公元8年,王莽篡位,改国号新,嘉公七世孙申屠刚为避莽乱遁迹富春之南。南宋《临安志》载:“屠山,在县(富阳)之西南五十余里,世传有姓申屠结庐,乃以(姓)名其山,其里有寺,号大雄。”又道:“申屠刚违新室之祸,申屠蟠晦党锢之名,辟地(于此)结庐,于今千载,子孙家支派分衍千百余室。”宋徽宗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刚公后裔申屠理由富春屠山入赘(今荻浦)范家园,后支派繁衍桐南,理公被尊为桐南申屠氏始祖。对联上的邑南即桐庐县的南乡一片。 申屠氏宗祠也是深澳村中重要的古建筑之一,始于六世祖文诚公于南宋淳佑九年乙酉(公元1249年)初建衍庆堂,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程。衍庆堂经历了350多年的历史,重修四次,终因管理不当坍塌被毁。清雍正八年庚戌(公元1730年),申屠氏族民商议决定重建宗祠攸叙堂,推选前七房玉文负责采购,外事联系,推选后三房鲁詹负责财务账目,二人结为知交,情同手足。鲁詹身体很虚弱,经常有病,又对建祠工事非常上心,每遇夜间风雨常提灯巡视查看,约二十八岁时,终因身体不适突发急病,躺在床上,呼吸暂停,盖上盖脸纸(旧时村中风俗,人去世后脸上盖纸)了。玉文在外闻知此事,急忙连夜赶回,看到盖着盖脸纸的鲁詹不禁大哭起来:鲁詹呀,你怎么能这样走了?你家有大小,祠堂又未建成,你怎么忘了我俩的誓言就这样走了呢?玉文哭到伤心时,突然发觉鲁詹脸上的盖脸纸动了,并有了微弱的呼气声,连忙揭开纸一看,鲁詹果真活转过来了。这就是深澳村民代代相传为造祠堂前房祖太哭活后房祖太的故事。宗谱卷十八第94页“晓园公墓志铭”记载:“为建祠前房玉文哭活后房鲁詹(晓园),复玉文公董其事,邀族中诸贤达,度基址,定规模,越十载告成。” 攸叙堂、申屠氏祠堂。自建成起又经历了三百多年的风雨,几经修建,最后一次是2011年在各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下进行了全新的整理和装修,至使如今的攸叙堂更加讲究和华丽,并成功被评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走进深澳村,踩着凹凸有致的卵石路,抚摸斑驳陆离的石头墙,打开陈旧沉稳的台门,站在外拙内秀的天井里,感受明清时代的气息。这纯真质朴的气息,恰如一坛陈年的老酒,铅华洗尽,方知朴素,繁华落定,始见真淳。 |
原标题: 走进深澳古建筑群 |
作者:江娇芬 网络编辑:俞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