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和壮大桐庐民间艺术的实践与思考 |
http://www.tlnews.com.cn/ 2011年06月09日 14:53:16 星期四 |
桐庐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秀丽的富春江山水和人文景观孕育了丰富的桐庐民间艺术,到目前为止,已抢救和发掘民间艺术有故事、剪纸、灯彩、露台、高空双狮和瓦雕近20个种类。1998年被浙江省文化厅命名为“浙江省民间艺术(剪纸)之乡,2003年3月又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一、我县民间艺术抢救和发掘的实践过程 我县对民间艺术的抢救和发掘是从1987年下半年开始的,当时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下,专门成立了桐庐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通过近两年的努力,一本20余万字的集故事、歌谣、谚语的书,于1989年1月问世。这本集子记录了流传社会上的故事152篇,歌谣72首,谚语792条,是我县去芜存菁而汇编成的民间文学集。1989年国庆前夕,定居南京的叶浅予表姐胡家芝老太太,在县政府的支助下出版了《胡家芝剪纸喜花集》,并将她300册作品集和部分原作、录像、录音带等作为礼物送回故乡桐庐文化馆展示,1992年市群艺馆将桐庐列为民间剪纸开发基地。在县政府有组织有计划的抢救工作下,经过10多年的发掘整理,目前桐庐的剪纸艺术硕果累累,频频参加国际文化交流活动。1995年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20米长的巨幅剪纸卷《巾帼风采》作为贺礼寄送大会。1997年有数10件作品送俄罗斯圣彼得堡参与交流展览。2001年德国专家杨圣和夫人来桐考查剪纸。2003年英国贵宾查理又来桐拜谢玉霞为师学习剪纸艺术。在国际文化交流中,不但展示了桐庐剪纸的风采,同时又促进了剪纸的进一步繁荣和发展。 桐庐的民间故事源远流长,很长一个时期曾作为当地老百姓的主要文化娱乐活动之一,它的发展经历了演讲民间故事和新故事创作两个阶段。进入90年代,县文化馆将活动触角延伸到各中、小学校,1999年“七大古都少儿故事比赛”我县有二位小故事员分获一、三等奖;2000年在文化部举办的全国“蒲公英奖”比赛中,我县的小故事员陈静获银奖,同年在省首届少儿故事电视赛中,我县获一、二等奖各1名,三等奖3名;2001年又在省第二届少儿故事电视大赛中获一等奖1名,二等奖1名,新故事《新来的妇女队长》成为杭州市新故事创作的奠基之作。 桐庐的灯彩有“江南社火”之称,历史悠久,种类繁多,自1985年开始,在桐庐县第一、二、三届华夏中药节中大显身手,相继恢复6大类10多个品种,建立了50余支表演队伍,常年在各乡村开展活动、丰富了农村的业余文化生活。正如对联中说“布龙、板龙、狮毛龙、龙腾狮舞闹元宵”,“大灯、露台、五彩马,人欢马跃奔小康”,跳得农民心花怒放,连续三届舞进杭州“西博”盛会,展示了桐庐民间龙灯的风采。但是,近年来我县培育和壮大民间艺术的工作不甚乐观,除了剪纸、新合、芦茨的板龙有创新发展壮大外,一大批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面临散佚失传的状况,尤其是农村民间故事、谚语、山歌等,大量在社会靠口传保存,掌握这些艺术的农民大都是上了年纪的人;像吴文昶这样既能写故事,又能讲故事的“江南故事大王”已故数年;像陈敏珠这样既能演小品,又能讲故事的文艺人才青黄不接;灯彩的品种在80年代的“华夏中药节”期间多达近20个品种,近几年能拉出来表演的已不到10个品种。诸多因素制约了挽救发掘民间艺术的步伐:一是人的因素,抢救民间艺术需要一支艺术素质较高的专门队伍,需要不断吸收懂艺术的年轻人参加;二是财的因素,从事民间艺术抢救,必须有足额经费,必须争取县、乡(镇)政府的大力支持。因此,笔者认为,培育和壮大我县民间艺术要靠政府、部门给予格外关爱。 二、培育和壮大我县民间艺术的对策 从桐庐80年代抢救和发掘民间艺术的实践不难看出,什么时候县、乡(镇)两级政府重视和支持这项工作了,什么时候我县的民间艺术就得到长足发展和壮大;什么时候放弃了民间艺术的培育和发掘,它的发展和壮大就会受到明显影响。为此,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1、政府扶持,租赁艺人传承。民间艺术是劳动者自己的艺术,是一切艺术发展的母体性的原创艺术。为了使其“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作为文化职能部门,首先要充分发挥政府对民间艺术的扶持作用。在目前民间艺人奇缺的情况下,要更新观念,克服等要靠的思想,大胆租赁民间艺人任教,加大技艺传承的投入,举办培训讲座,使其后继有人。其二是政府要出台一套行之有效的民间艺术繁荣制度和管理制度,实行重点艺人重点扶持制度,不断完善被抢救发掘民间艺术档案。县级文化馆一方面要调查发现老艺人,整理民间艺术资料,帮助出作品集,另一方面要总结经验,组织媒体广泛宣传,为民间艺术爱好者创造良好的艺术创作条件和氛围。其三是政府要为抢救、发掘、培育和壮大民间艺术提供必要的经费保证。 2、借节扶植,各级联办互动。民间艺术的培育和壮大,要与旅游业、对外宣传结合起来,要借用富春江山水节的东风,设置展示民间艺术风采的平台。期间,各相关部门要齐抓共管,形成以“节”带动民间艺术活动开展,以活动来促其发展壮大,将优秀民间艺术作品推向社会,推向各级赛场,通过办节提供更多的亮相和艺术交流的机会,提高民间艺术家的创作热情和知名度。如桐庐剪纸可以和旅游相结合,制作旅游纪念品出售,送来桐贵宾作礼品,这样做既对外宣传了桐庐的特色文化,又能花钱少,意义大,档次高;县文化部门在“女儿村”建立剪纸陈列馆的同时,业主还可以聘请剪纸能手面对游客现剪现卖。这样,既丰富了景点的文化内涵,带动旅游业的发展,又能弘扬我县的特色文化,提高桐庐的知名度。 3、推陈出新,因势利导。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活方式和观念的更新,民间艺术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更何况参与者的主体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因此,我们在民间艺术推陈出新上,应把目标定位为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给旧的形式以新的内容,使特色文化赋予时代精神。通过文化业务部门和文艺工作者的业务指导和理论研究工作,使剪纸等艺术作品在内容、形式和表现手法上都有所创新,我县从谢玉霞大师的剪纸到王德林老师的叠刻,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既吸收北方剪纸的“凝练概括,粗犷笨拙,单纯明快”的长处,又体现“厚中见秀,玲珑透剔,含蓄华丽”的江南风格,并逐步形成桐庐剪纸的地方特色,象20米长卷《巾帼风采》就是按楼一层老馆长的创意进行创作的,一展民间剪纸的新姿,使民间剪纸作品体现了精品特色,展现了桐庐现代妇女们在改革开放的征程中大无畏的豪迈气概。 4、普及推广,寻求发展壮大。民间艺术具有民族性、群众性特点,源于民间,有着浓郁的乡土味,让民间艺术走进社区,贴近生活,融入生活,是我们培育和壮大民间艺术的目的,让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人群都活跃起来参与健康向上的、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活动,是宣传文化部门实践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具体行动。2001年县文化局组队前往南京抢拍百岁剪纸大师胡家芝的艺术活动镜头,制作百岁寿星剪纸VCD资料片。目前为止有7所学校建立了剪纸培训基地。今后,要建立和完善县、乡(镇)、村(社区)三级融民间艺术为一体的群众文化活动网络,在全县形成了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民间文化大餐,举办美术、书法、摄影展览,吸引海内外艺术家来我县专访民间艺术;举办各种民间才艺大赛,让民间艺人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让市民群众品尝各种灯彩“大盘菜”,使一朵朵民间艺术特色之花更加绚丽多姿。 |
原标题: 培育和壮大桐庐民间艺术的实践与思考 |
作者:王关忠 周桂平 网络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