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庐越剧进行时 |
http://www.tlnews.com.cn/ 2011年06月09日 14:53:16 星期四 |
“我喜爱越剧那袅袅婷婷的花旦,那玉树临风的小生,那痴情偏又多情的贾宝玉,那多情偏又多心的林黛玉,借助那优美典雅的词曲,如泣如诉的吴侬软语,飘逸的水袖,精致的台功,无不演绎得淋漓尽致。慷慨激昂的徐派和深沉隽永的尹派,是我的最爱。” ![]() 昨晚(8月10日)天目溪畔的一台燕子矶杯越剧票友大奖赛颁奖晚会,着实让桐庐的广大越剧戏迷饱了一回耳福,过了一回戏瘾。但桐庐越剧曾经的辉煌、如今的艰辛和对前途的担忧,却让不少圈内人士和广大戏迷朋友心里涌上了酸楚。回眸过去,展望未来,我们试图找回曾经失落了的自信。 过去时:“梅花飘香” 桐庐越剧团即杭州越剧二团,虽说是个县级小剧团,可声誉却不小,被人们誉为“江南戏曲舞台上的一颗明珠”。 1983年,浙江省举行首届戏剧节,杭州越剧二团带去自己创作的《春江月》参加表演,获得了优秀演出奖、优秀剧本奖,轰动了全省乃至上海越剧界。 1985年,省第二届戏剧节,他们自己创作的《桐江雨》获得了演出、剧本双优奖和导演、音乐等16个奖。 1987年,省第三届戏剧节,杭越二团还是发扬老传统,带去了自己创作的《月亮湖》参加演出,获优秀演出奖和剧本奖等17个奖,演员谢群英还得了明星演员奖。 1989年,省第四届戏剧节,杭越二团因故缺席,但那年他们新排的《深宫欲海》参加了杭州创作剧目调演,名列第一,获优秀演出奖。 1993年,杭越二团新创作的大型古代传奇剧《浊浪惊魂》参加省第五届戏剧节调演,又是一支独秀,荣获优秀演出奖和剧本、导演、作曲、舞美设计、服装设计、道具制作、乐队伴奏、司鼓、主胡、演员、领唱、组织等19个奖。文艺界一致赞扬此剧“整体艺术完美,演员阵容整齐,导演称职,音乐细腻,舞美完整,演奏娴熟,台上干净,可谓上乘之作”。 1997年,省第七届戏剧节调演,杭越二团带了自己创作的《残情》参加演出,又获新剧目奖,梅秀文、刘志霞获优秀青年演员奖;王健、吕芳芳、俞文娟、潘晓琴获青年演员奖。 杭越二团5次参加省戏剧节演出,4次夺魁,在全省影响很大,为桐庐人争了光。 1989年,杭州市评选越剧新十姐妹,杭越二团占了4名,谢群英名列榜首。1998年,浙江省评选越剧新十姐妹,俞文娟荣获“新十姐妹”称号,王健、梅秀文获优秀演员称号。 都说名花讨人喜。电影界很快看中了杭越二团的演员和剧本,要求搬上银幕。1985年,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将《春江月》改名为《绣花女传奇》,拍成了戏曲艺术片。导演石岚说:“《春江月》是一出深受观众和评论家好评的戏,剧本、导演、演员以及音乐、舞美都达到了较好的水平。”1996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又将《桐江雨》改名为《桐花泪》,拍成戏曲故事片。两部电影在大江南北公映后,好评如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央电视台为此又转播了好几次。一个小小县剧团原班人马能两次上银幕,这在全国恐怕也是罕见的。 杭越二团创造的罕见还有两项: 1988年,浙江省剧团首次考评定级,杭越二团名列全省县级越剧团榜首,被授予一级剧团的桂冠。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目前全省仅有22人夺得,其中越剧梅花奖13人,而出自杭越二团的却有4人。难怪圈内人士都说,嵊州是越剧的故乡,而桐庐却是越剧的摇篮。 现在时:步履维艰 越剧市场的疲软,现在是个全国的普遍现象。浙江省原有的30多个县级越剧团,现在还在以国有形式运作的,我县是不多的几个之一,大部分剧团转制后逐渐解体,演员也就各奔东西了。我县剧团虽说还没有沦落到解体的地步,但困难重重,步履维艰。 困难一:市场疲软但竞争剧烈。年轻人不爱看越剧,这是大气候,谁也阻挡不了,谁也强迫不了。而真正爱看越剧的,现在大多是40岁以上的人,且铁杆戏迷愈来愈少。在这样的气候下,杭越二团现在能外出演出的时间,每年仅为半年左右,另外的半年,不是在家排戏就是在家休息。但演出市场竞争却又十分剧烈。杭越二团因为是“正规军”,每次拉出去必有50多号人马,成本很高,“戏金”自然就低不下来。而私有剧团拉上几号人,搭个简易的戏台,开个很低的“戏金”,锣鼓一敲,也能唬弄大多数的农村百姓。如此以来,“正规军”又怎么能敌“野战军”? 困难二:投入不足,捉襟见肘。近几年来,县政府对剧团的投入虽然每年都有所增加,但与剧团整个发展需求显然不相适应。剧团现有60多个人(包括20多名退休职工),但政府每年的投入和专项经费仅为53万元,不足部分只能靠演出收入。说起来或许很多人会不信,根据去年底的统计数据,剧团演职员每月缴纳的公积金最多的只有20元,最少的10元。演员的演出补贴,不管县内还是县外,每演一场补贴7元,一天演两场也只有14元。 困难三:队伍不稳定。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演职人员付出和收入的倒挂,直接导致了队伍的不稳定。不仅成熟的演员要走人,连小演员也心猿意马。县里好不容易开办起来的第四期艺训班,当初是从500多报名者中精选的30人,但从毕业到现在,还留在这里的已不到15人。今年9月份,杭越三团(富阳越剧团)即将向全省招考演员,且直接瞄准了杭越二团的人才,其开出的优厚条件已使许多小演员心动了。而事实上,杭越二团人才被挖走的现象早已不是新鲜事。杭州越剧团现在有7个“台柱子”出自桐庐,后台最好的主胡、舞美也出自桐庐。在嵊州、嘉兴,甚至福建省的多个剧团,同样到处能见到桐庐籍的优秀演员。 困难四:设备落后,行头简陋。杭越二团虽说是响当当的省一级剧团,但拉到外地观众面前,仅凭现有的行头和设备,谁都不会相信,许多人甚至还说,相貌不如草台班子。我们搬运道具和戏装的箱子,许多还是多年前的木箱子,而人家早已是清一色的铝合金箱子。人家是演什么戏穿什么服装,而我们是不管演什么戏,演员都穿同一套行头。包括道具、舞美,现在大多数剧团用上了先进的设备,而我们大多是自己动手做的。我们的音响和控制设备已多年未更新,现在连零配件都没处买了,可还在咬牙坚持着。这样的包装,与强大的演员阵容和剧团较高的艺术水准显然已极不相称。 将来时:后继有人 在艰难中奋进的杭越二团,缺经费但从不缺精神。他们依然精心排练每一个节目,赴金陵、渡长江、闯大都会,下农村、去海岛,为老百姓带去欢乐和笑声。剧团的头牌花旦王健,名声已然不小,2000年参加浙江省青年越剧大奖赛,荣获三等奖;2001年参加杭州市新剧目大赛,夺得最佳演员奖。近几年,只是由于国家不再提倡搞大赛,得奖的机会就少了。 在少年儿童中,我们同样不缺越剧后人。昨晚燕子矶幼儿园小朋友的越剧表演,已让我们充满了信心。燕子矶幼儿园园长方海燕告诉笔者,她从小喜爱越剧,对越剧有着深厚的感情。但这几年的现状让她觉得越剧似乎快要被人遗忘了,我们宝贵的艺术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为更好地推广越剧,她的幼儿园从去年开始,聘请国家二级演员、县文化馆戏剧老师周金花业余为孩子们教授越剧,让孩子们在学习的同时,体会到了越剧艺术的魅力。 “我喜爱越剧那袅袅婷婷的花旦,那玉树临风的小生,那痴情偏又多情的贾宝玉,那多情偏又多心的林黛玉,借助那优美典雅的词曲,如泣如诉的吴侬软语,飘逸的水袖,精致的台功,无不演绎得淋漓尽致。慷慨激昂的徐派和深沉隽永的尹派,是我的最爱。”这是一名铁杆戏迷的心里话,权当结尾。(郑瑾裕 何小华 俞璘/文 何小华/摄) |
原标题: 桐庐越剧进行时 |
作者: 网络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