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将桐庐当富阳 |
http://www.tlnews.com.cn/ 2010年05月24日 07:51:32 星期一 |
桐庐新闻网5月24日讯 ■ 王天忠 全国“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在记者会上谈到了《富春山居图》,一时掀起了《富春山居图》热。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画家何水法以提案的形式倡议,成立相关机构,向浙江博物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商借《富春山居图》真迹,于2010年在作品诞生地富阳进行合璧展出。且不说何先生提案本身,只是何先生将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富春江两岸的主要实景地桐庐说成了富阳。3月20日上午,杭州桐庐第二届山花节在横村镇阳山畈村举行时,杭州电视台钱江频道著名主持人阿六头在主持时又将桐庐说成了富阳。明明身在桐庐,事涉桐庐,却偏偏说成富阳,这对桐庐人来说,多少有点郁闷。著名主持人阿六头由于现场气氛和主持语速关系并迅即纠正尚可谅解,但何水法先生是一位著名画家,且多次来过桐庐富春江作画,也会搞淆,就有些说不过去了。这样的事在其他场合、其他行业均有类似口误发生。在去年一次《金华日报》诗歌评奖会上,省城某作协诗歌协会一名负责人将我这位来自桐庐的也说成了富阳桐庐。细细想来,这说明在不少人脑海里富阳的印象要比桐庐深。按当下说法,也就是知名度的问题。 知名度的高低是一个复杂的现象。或历史悠久,或名人辈出,或名胜出类,或产品称耀,或经济发达,都能形成知名度。桐庐富阳三国时期以前是一家,此后分为两县。但长期以来,在外界,富阳的名气确比桐庐响些。在省内外,富阳有三样东西家喻户晓:一是富阳东坞山豆腐皮。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来杭游览,在一次晚宴上品尝了独具一格的“干炸黄雀”、“游龙戏水”、“凤飞南山”等色香味俱佳的美肴,赞不绝口。当得知这些名菜是用富阳东坞豆腐皮精制而成时,他特地买了几斤带回美国。二是竹编工艺。富阳的竹制工艺品,式样美观,制作精细,造型别致,工艺精巧,目睹者无不拍手叫绝,近二三十年来,在北京、上海市场上占有率也颇高。三是古籍线装书。富阳人用自制的古籍印刷专用纸,自己制版、印刷、出版,形成一条龙生产,为国家古籍印刷定制,印刷的古籍获得多项国际、国内大奖。富阳人也有标志性表达——郁达夫。外地人一听说郁达夫,就知他是富阳人。说到桐庐,知名的还是分水制笔。产量达60多亿支、产值32亿元,从里弄小民到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晓得桐庐分水笔好用。当然桐庐还有象征岩洞旅游文化的瑶琳仙境和东汉古迹严子陵钓台。上世纪八十年代前,桐庐七里泷的富春江鲥鱼在江浙很有名气,当时亲戚朋友托我买,我是应接不暇。当然富春江鲥鱼并非桐庐独有,但严子陵钓鱼台下(古称七里滩)的鲥鱼最为名贵,它是鲥鱼大海回游产卵的终点,此时的鲥鱼鱼体丰肥,肉质细嫩,脂厚味美,历来被尊为鱼中上品。清朝康熙年间,就被列为“满汉全席”主菜。郭沫若先生游严子陵钓台曾赞誉“鲥鱼时已过,齿颊有余香”。如果这个名贵鲥鱼能够坚挺到现在,肯定能为桐庐增光添彩。 扩大知名度,也有一个会不会吆喝的问题。我在桐庐工作了近四十年,凭我的感觉,桐庐人不事张扬,比较温良恭俭让,相信“好酒不怕巷子深”,而不大致力于“好酒也要勤吆喝”。举例说吧,桐庐与富阳,古往今来都有很多名人,富阳人就比较善于利用老祖宗传下来的人文资源,进行包装宣传,整合资源,形成新的优势,提升现代的城市知名度。富阳的古代名人中,最出名的要数孙策、孙权以及他们为代表的孙氏家族,于是今天的富阳人,每年都举办龙门古镇游览节,并推动商业运行,形成了文化市场。这项活动已经搞了很多年,对富阳人来说,传承与弘扬并举,可以说名利双收。桐庐称得上国家级名人的也有不少,资源优势十分丰厚。桐庐籍现代著名大画家叶浅予先生就曾经说过:“《富春山居图》里的百分之八十图景是桐庐富春江两岸的实景。”近闻桐庐新闻网网友发起了一次寻找《富春山居图》中的创作实景原型的活动,就很有些创意。如今,要提升一个地方的知名度,不是单一地靠经济硬实力,还要靠文化软实力。如果我们能把桐庐的历史人文编成一个剧本,拍成一部电视剧或一部电影,并在全国打响,这个影响力绝不亚于几个知名产品。 我们不必抱怨外地人常将桐庐说成富阳,因为历史无法改变,但未来可以塑造。只要我们努力进取,或许有一天外省人可能会将富阳说成桐庐,也未可知。 |
原标题: 错将桐庐当富阳 |
作者: 网络编辑:殷卫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