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山半是茶 |
http://www.tlnews.com.cn/2020年09月11日 09:00:56 |
要断定某个事物的历史状况,首先是发掘实物证据,其次是凭历史的记载。像茶叶这类不宜长期储藏的,要确知它的某段历史,就只能由历史的某些记载来定论了。 说家乡盛产茶叶历史悠久,还真有根有据。1200年前的盛唐末期,茶圣陆羽为写《茶经》,自背行囊,游走天下,评茶品水。他没有遗忘茶盛的桐庐,用严子陵钓台下的泉水煮饮富春好茶,大加赞赏,命此泉为“天下第十九泉”。并在《茶经》注云:“睦州(茶)生桐庐县山谷……与衡州同。”唐时推行榷茶制度,桐庐地处浙西南水陆交通要道,又盛产茶叶,朝廷便在县城东门头建立茶叶交易集散大市场。与陆羽同时代的分水人施肩吾此时刚中进士,正遇时局混乱,无意宦途。被派赴桐庐处理收缴茶叶专卖税的郑判官说动,一起赴桐,写下了《过桐庐场郑判官》一首22行诗,绘声绘色地记叙了东门头的茶叶交易场景:日交易逾百万已不虚,商人忙碌于账册簿记。行商中更有西域和少数民族的人,有的还挽携拿着私房钱的妻妾穿梭其间。茶市周边茶楼酒肆热闹非凡……足见当时桐庐茶业的兴隆。想想看,即使封建社会再昏庸,也不会把一个专业市场设在凋零之处。到了北宋的1034年,46岁的范仲淹被贬睦州,连折辱自己的前程也在所不惜,且爱喝手中的茶,爱看山上的绿,把宋时桐庐茶的昌盛一气呵成:“潇洒桐庐郡,春山半是茶,轻雷何好事,惊起雨前芽。”诗歌虽有夸张的成分,但如果没有量的扩张,也流露不出质的韵味,这里的“春山半是茶”应是写实,而对它的长势又写得惟妙惟肖,是上天造就的。 除了量的描绘,还有质的记录。明万历《严州府志》卷十九“遗事”载:“宋朝既罢贡,后茶亦不甚称。而分水县有地名天尊岩,生茶今为州境之冠。”明·李日华也在《云研斋笔记》中说:“邑天尊岩产茶最芳辣,宋时以充贡”。这就是向南宋朝贡的“天尊岩茶”,赵构皇帝喝了此茶,封此地为宋家山。1986年4月23日,我与高级农艺师卢心寄和乡村干部一起,根据县志记载:“天尊岩,在歌舞乡天井岭东侧。巉岩陡峭,山势雄伟险峻,按义得名,俗罗坞头。昔时产茶列为贡品。”爬上海拔920米的宋家山。见一片200余亩的悬崖峭壁上,野茶丛遍布于岩罅之中。傲寒风、沐云雾,生机盎然,这就是“天尊岩茶”的天然母地了。不久,老卢就以此地的茶叶研制出新茶,名为“天尊贡芽”。以后扩大茶园,批量产出,连续三届被评为杭州市名茶,相继获浙江省两届一类名茶奖。时隔近千年,这种优质名茶又得到了本真的恢复提升,构成了一种悠久而神奇的遥相呼应,实在耐人寻味。 桐庐茶叶的品质,站远了看,被历史文化一步步铭记,奠定了深厚的资历,哪个朝代都有名品天下,而且越积越厚。站近了看,在现代兴起的高档次斗茶评选中,次次胜出,名品迭出,有的甚至走向世界。据《浙江省桐庐县地名志》载:“民国四年(1915)窄溪地区的谷芽茶曾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质奖。”1929年西湖博览会记文:“桐庐茶获一等奖。”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改革开放以来,桐庐名茶进京夺魁,在华夏大地争奇斗艳。仅以1987年研制的“雪水云绿”为例,30多年间在省市、国家级名茶评比和博览会上获得金奖达40多次,长期占据高尖端,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如此高频率的获奖,实属罕见。引起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著名书法家赵朴初先生的关注,品茗后即兴挥毫,给“雪水云绿”题字赞誉。 这超乎寻常格调的茶当然不是评选出来的,难以改变的地域特性是保证名品的永恒产出,得以自古以来靠山吃山。龙门山崛起于县境东南,天目山延伸于北部边缘,昱岭山逶迤西南,环抱着奇峰秀岭、云雾缭绕的春山。富春江、分水江串起纵横溪流,烟波蒸腾,氤氲山野。这里多以黄壤为主,山地黄泥土和砂石土为多。植被丰满,雨量充沛,多漫射光,昼夜温差大。致使茶叶片内有效有机化学成分含量增加,粗纤维减少,芽叶持嫩性强。天候有了这般呼风唤雨的担当,地理有了这种奇山异水的哺养,就不怕高山云雾出不了好茶。 有了出好茶的立地基础,但真正整体提高桐庐茶的品质还是近30来年的事。 茶叶一直是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由国家掌控。封建社会是这样,社会主义初期也由基层供销社统购统销,以大宗茶为主,上品茶凤毛麟角,民间看不到也吃不起。老百姓家里粗茶淡饭,竹筒里、钵头里、汤碗里泡的是老茶叶,不是品茶,而是解渴。桐庐虽然产茶多,也得围着国情转。是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新生活方式的需求,促使大宗茶整体架构涣散,向着高尖端茶叶领域扩散。一方面一些做茶的资深者率先在集体企业研制出名茶,名品开启了市场。茶叶市场放开后,通过转制或自办公司,又不断开拓创新,成为开发高档新产品的中坚力量、提质增效的引领者,有了一支整体提升茶叶品质的生力军。一方面喝茶求质量讲品位的层面不断下延,直至千家万户,需求推动了提升。精制精装的名茶担当起时尚礼品,带着风情、托着情缘,频繁流动在世界各地,名品占领了市场。好茶不可逆转地进入寻常百姓品质生活的范畴,是淘汰低劣大宗茶、普及高档精制茶的社会基础。 这样,“春山半是茶”的桐庐就迎来了“脱胎换骨”的新兴茶业时代。一个县竟涌现出30多家茶叶公司开张营业,以收代销只是他们的副业,已不是价值体系中的敏感部分。他们的本钱是质量,质量才是竞争的“杀手锏”,在各家公司并头齐进的激烈竞争中,既要质量坚挺,还需形成自我特色。因此,他们大多在崇山峻岭或在古名茶的特异质地,辟有大面积的茶园基地,投入大量资金改造老茶园。根据自然环境产生的不同茶性,调整采摘期。采取独创工艺,自采自制茶叶,开发当家名茶,注册商标,产、供、销一条龙。除“天尊贡芽”“雪水云绿”外,已开发的“云山银峰”、“卢苑银剑”“野生龙馨”“芦茨红茶”“瑶池白茶”等新品,均获省市以上名茶评比和茶业博览会金奖或一类名茶。这些精品茶已占据全县茶叶营销的主要份额,提升了茶叶市场的整体品质。而其背后,也走出了卢心寄、钟为淦、姚福军、沈黎华、胡伟清、李忠财等一大批当代茶人,为名茶的开发呕心沥血、刻苦钻研、反复实践、精益求精,把桐庐茶推向更高层次。 清明前的一个晴早,我随桐庐雪水云绿茶叶有限公司创始人钟为淦爬上山桑坞半山腰。这里远离村庄,幽静环保,是革命老区原金萧支队后勤被服厂所在地。山上500亩自建的茶园里,茶芽已经绽放,正在采摘。经过村姑村妇们的巧手轻点旋提,离开了母体,进入竹篓。我掐了一朵。老钟忙说,不能用手指掐,会伤嫩芽,不然制作的成品茶会出现断面发黑,不好喝了。要以提为主,可小心呵护被采的芽叶。他说这雪水云绿虽采单芽,但我们初展不摘,要待到茶芽长出一芽一叶开展时再开摘。这样,茶叶的香气和汁水内含丰富,制作的茶叶滋味浓郁,品质好。对当地茶农来投售自己的鲜叶,也是这样严格把关的,我们宁愿高出市场价每斤5到10元收购。而白茶和黄茶是采一芽一叶的。在交谈中,得知公司还在附近云雾缭绕的山区,建有600亩白茶、400亩黄茶和100亩雪水云绿茶园基地。 茶的采摘须按要领,茶的制作又是怎样的呢?下得山来走进茶厂,老钟儿子钟明辉正在做茶叶。别看他只30岁,制茶已是老把式,先是进安徽农大茶艺系读书,系统掌握茶艺理论知识后,回来跟父亲做茶叶已近10年,子承父业,现在已是公司经理。饶有兴趣地看着他的制作过程:从竹排上抓一把摊放多时的鲜芽一捏,捏而不散,觉得内在的水分丧失刚到程度,便放到230至280摄氏度的锅温快杀。用手反复炒、闷、抛运作。但这一阵不能出现焦边焦点状况,达到茶芽折而不断时,就摊放到烘干机上。用150至170摄氏度的热气流烘,当手触茶叶有扎手感时,再出笼进行理条。把茶叶放到电炒锅中,用手指与手腹裹于手掌之中来回炒制,使条形达到紧实效果。又到烘干机上烘制到一定程度,进行提香。通过手掌让茶叶在130至150摄氏度电炒锅之间相互接触,提毫显香。再到烘干机上烘至足干。整个过程快慢相间,有时慢条斯理,等着火候;有时眼明手快,动作有如舞蹈,让人眼花缭乱。通过这样三炒三烘的茶叶,再静置一晚,就可处理包装出品。 泡上一杯成品欣赏,绿润细扁的外形慢慢释放,芽心上下浮沉,碧芽水底立,叶底嫩绿明亮,汤色澄澈。呷一口,香气清高,滋味爽醇,顿觉有飘然欲仙之感,回味无穷。制出这等高雅之茶,全凭工艺火候的掌控,只有经过反复实践的探索积累,才能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白茶也用这套工艺制作。但2011年公司以每棵5元茶苗从科研机构引种的黄茶,因叶薄芽细,用传统加工法达不到品质要求,茶叶出现涩味。父子俩锲而不舍,进行多年的攻关改制。小钟从有关博士论文中找涩盛的原因和减涩的工艺,终于在杀青工具、茶碱失活温度等方面找到了突破口。改进了整套制作设备和工艺,生产出高档高价的新品黄茶,年产达1500斤,得到了省有关部门的肯定,成为春山一枝秀。尝到了开发创新的甜头后,小钟就以改进设备和工艺为抓手,不断进击,冲刺新品。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三年的刻苦钻研,又设计出两套生产工艺,成功开发出韵味不同的两种红茶,在桐庐茶的名优园里又发新枝。 桐庐,已进入一个茶好样多的丰满时代,这个整体基础的崛起,当然也振兴起与之相辅相成的茶文化传承。 《茶经》开宗明义的一句话就是:“茶之为用,味之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把饮茶这种自然界的造化上升到了一种形而上的文化。桐庐茶出自深山幽谷,凝结天地清气,受之春露滋养,本性洁不可污,就最适应涵养这种品行的文化。饮茶就成了自古以来的热门,茶馆历史悠久,集镇和水陆码头都有设置。入馆者渔民、劳工、工匠、商客、水客不一;活动的弈棋、洽谈、陪客、弹唱、说书均有,沿着“精行俭德”的方寸周旋,文化氛围很浓,成了一道民间风景,充满着平民化的色彩。如今茶类丰富,如百花齐放。不同名茶有不同的茶性,就有不同的品味。开放时代人们的口味也活跃,有些众口难调,多种层次、不同个性就有挑选的需求。迎合这种双向时尚消费,势在必行,这就为茶文化的发展打开了广阔的空间,茶馆业又悄然兴起。新世纪以来,仅县城就有“紫安堂”、“枕石茶坊”、“新茗茶绾”等各类特色经营的茶馆近20家。从历史的旧茶馆中“脱胎换骨”,择幽雅环境于一隅,融古今装饰于一体,精致大气,独具一格。 在上档次的茶室用上档次的茶具品上档次的茶,已是桐庐饮茶的普遍现象。走进茶室,礼仪小姐做着各类茶的茶艺表演,与欣赏者互动,传递着茶的个性美韵。茶几旁,伺茶小姐彬彬有礼,举止优雅,热壶烫盏,投茶冲水,“凤凰三点头”。茶客揭盖闻香,手抚茶器,目视茶色,口品茶味,顿觉神爽,飘飘然有欲仙之感。在这优雅祥和的环境中,再细品慢饮,以茶乐道、以茶怡情,达到物我相忘之境。绝大多数年轻人是这里的主客,他们接触广、交往多,借茶沟通,就是一条联络纽带;工作忙、压力重、以茶释怀,便是一种超脱方式。有的休闲至此,为求一种境界;有的结伴而来,谈成一桩生意;有的齐眉对饮,结成百年好合……凡此种种,通过饮茶或陶冶感情,或提升精神,或清心养性。这种精神安慰,通过观其形、察其色、闻其香、尝其味的嚼饮,渗透出茶文化的内涵,默默地滋润着人们的心田。 因此,家乡的茶汨汨流淌出来的是清心、宁静、和悦、超然、谦恭的情致,是新时代的又一次升华。 (参考书目:卢心寄·《潇洒桐庐茶》) |
原标题: 春山半是茶 |
作者:李改进 网络编辑:俞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