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昶殉难一百二十周年祭 |
http://www.tlnews.com.cn/2020年09月11日 09:00:12 |
说起袁昶,清末民初著名史学家蔡东藩曾这样评价道:“袁昶,名臣也,以忠谏至祸,同罹惨刑。丹心未泯,碧血长埋。”今年是袁昶遇难一百二十周年的日子。 袁昶(1846—1900),原名振蟾,字爽秋,一字重黎,号浙西村人,桐庐坊郭人。清末大臣、学者。父亲袁世纪,邑廪生,治兵家言,著有《兵权谋形势》《阴阳技巧四家大指》等书。粤军犯浙时,曾投身湘营献恢复策,受到左宗棠的赏识。后回桐庐组织乡团抵抗粤军。咸丰十一年(1961)十二月初二日殉难”。袁世纪死时,袁昶十五岁。此时的他成了一个“乱难失所”的流浪者。一天,在桐庐街上游荡的袁昶碰到了石阜庄的好心人方金琢,“金琢见而异之,留家数月(这期间方还曾送袁昶进珠山王家的袁氏私塾读了一段时间的书),资以衣粮,俾游学省垣,卒为名臣。”这里的“省垣”指的就是杭州西湖孤山的诂经精舍(此书院光绪初并入求是书院)。一天,时任杭州知府薛时雨来书院值课,他看到袁昶写的文章,“奇昶文,召与语,深器之,妻以其兄之子(女儿)。”此后,袁昶又曾进上海龙门书院师从著名学者刘熙载继续深造。 同治六年(1867),袁昶以廪生参加浙江省乡试,考中举人,任候补内阁中书,历充方略馆、国史馆校对。光绪二年(1876)登曹鸿勋榜进士(桐庐历史上最后一个进士),授户部主事。光绪四年(1878),以父亲袁世纪咸丰末殉于难,袭云骑尉世职。光绪九年(1883),考取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光绪十三年(1887),充会典馆纂修官。光绪十四年(1888),补授户部江西司员外郎。光绪十八年(1892),以员外郎身份特授安徽徽宁池太广道。光绪二十四年(1898)四月,升陕西按察使;五月,擢江宁布政使;八月,调直隶布政使。三职均未就任。不久,以三品京堂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后授二品衔。光绪二十五年(1899)二月,补授光祿寺卿;六月,转太常寺卿。光绪二十六年七月初三日(1900年7月28日),因直谏反对用义和团排外而被清廷处死;十二月,清廷为其平反并开复原官。宣统元年(1909)二月,赐谥“忠节”。 袁昶从史馆校对做到太常寺卿,从中央到地方再到中央,为政三十三年,做了大量赤心为国,诚心为民,舍己为公,不谋私利的好事,深受百姓爱戴。最后,因阻谏慈禧利用义和团围攻外国使馆而被冤杀。袁昶是晚清时期一位当之无愧的好官清官。这里分三个时段对他的主要事迹作简要介绍: 第一时段,光绪十八年十二月至光绪二十四年三月(1893—1898)。此时袁昶的职务是徽宁池太广道(即皖南道,驻地芜湖,徽州府、宁国府、池州府、太平府、广德府)道台(相当于副省长)。这段时间,他除严约僚属,痛抑胥吏,详询民俗疾苦外,一共办了四件为百姓称道的事: 第一件事就是捐俸银四千余两扩建芜湖中江书院。中江书院是皖南四府一州二十八县读书人求学之所,原来规模较小,设施简陋,不能满足皖南广大学子的需要。袁昶一方面扩建其规模,同时对其作大力整顿,又高薪聘请江南大儒伍宗沂为书院山长,聘请品行优良学识渊博的学者担任学舍主讲,教授经史、义理、掌故、事务及清末从西方传入的声、光、电、化等自然科学(时人称“格致学”)。要知道,当时一般书院注重的还是制艺之学,而中江书院却将格致之学引入教学中来,这与冯桂芬、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办学方针是一脉相承的,在当地教育界称得上是一次重大革新。此外,他还创建尊经阁,购书数万卷,供学者阅读和研究。中江书院也因此而成为皖南最著名的书院。因为袁昶为中江书院为皖南的教育事业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也因此而受到皖南百姓由衷的爱戴,特地建怀爽楼(袁昶字爽秋)以志纪念。 第二件事是捐俸百金创募勇一营。光绪二十年(1894),中日因爆发甲午战争而交恶。此后,长江戒警,各国兵舰沿长江上下日夜游弋,皖江上下盗匪出没无常。为保全地方安全,袁昶捐出俸银百金,组建了一营地方义勇军,以保卫地方,保卫商埠,保卫教堂。他又同英国领事商定,令舰艇停泊江中,可犒以羊酒,款以温语,而英舰士兵则须服从约束。一段时间内,地方安宁得到了保证。这一来,中方满意,英方也满意。朝廷为安抚英夷,还命袁昶制作三等第一宝星(勋章)授于英领事和税司,光绪帝为此“奖赐花翎”,对袁昶予以表彰。 第三件事是厘清关税收入,资助地方建设。光绪二十一年(1895),袁昶曾办清厘关税案。仅此一案,每年就裁汰常关外销公费八千余两。从此,偷欠关税之弊得以消除。当时,新关出口以谷米为多。中日交恶时,米禁甚厉。事平后,英商和英公使据约屡次请求袁昶开禁。袁昶将情况报告总督,总督批复如果英方遵约即行开放,因民利而民利之。为增补江宁厘税,袁昶还特地责成商董在商舶运米出口时,每石交税银一钱,以充饷需。英领事对此颇有违言,经袁昶反复晓以利害,英领事卒如议行。当时,每岁出口谷米数千万石,仅此一项每岁可得饷银千万两,有效地弥补了地方财政之不足。 第四件事是兴修水利。芜湖濒临长江,其西南圩堤每年都发生决堤现象,给农作物和百姓的生命财产带来严重的危害。袁昶了解到这个情况以后,捐出俸银五千两,并委派专人督修。不到二年时间,修好了从大关亭到鲁港绵延十二里长的江防大堤;另外,又穿筑新缕堤三百七十丈;修筑双港新沟二十五丈。这些水利建设共用夫六万七千五百余人,费木石万计。从此,既可蓄水,又可泄洪,旱潦有备,田庐完固,芜湖百姓因此颂声载道,祷祀弗衰。 第二时段,光绪二十四年(1898)四月至八月。这段时间有二个小阶段:四月至七月为一阶段,八月为一阶段。四至七月,袁昶曾有二次任命,但因故没有来得及就任。他人还在安徽,他的皖南道道台的职务还没有卸任。当时,光绪帝则因曹州教案,德国趁机出兵强占胶州湾事,“特谕各疆臣,通饬地方官筹议练兵、整饷诸方法,核议具奏。”袁昶综览全局,条理时政,写了二万言书,提出如今时势所急,先宜治标,详论当日外交六强之形势。而言中国之弱,由于近代皆恃名法为治,以致文法繁多,上下忌讳隔阂,故不足以整内治,而为外人所乘。今宜因时制宜,事从权制,不复拘牵常格,乃可日起有功。且引祖宗经权互用之远谋,以示因时度势,捐益旧章之妙用,并条举改制之事六,官人之事九,理财之事十四,练兵之事四,交邻之事六。字里行间,满满的都是袁昶忧国忧民的情怀。当时的安徽巡抚邓华熙看了袁的二万言书后,极为欣赏,把它转呈给了光绪帝。光绪帝深为嘉许,将它下发给军机大臣,详晰核议具奏。八月,光绪帝召袁进京,调补直隶布政使。不久,赏袁昶三品京堂,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同年,授二品衔。接着,光绪帝又就袁昶“请清权理财之名”、“请加重川盐盐课”、“请清理屯田实在数目”、“请清查官轮兵轮稽税杜漏”等事,分别下了四道诏书:或责成军机大臣“即行会议,妥定章程,迅速复议”;或要求有关部院“认真详筹妥议,请照办理,毋再延缓”;或询问催促督抚“现在筹办情况如何?着限一个月内,详细复奏,毋得延缓”。其中第二道诏书强调指出,对袁昶的条陈应“斟情施行,务期确有实效。不得徒托空言,应付朕裕国阜民之意。” 第三时段,光绪二十六年五月至七月。此时袁昶的职务是太常寺卿但仍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兼办外交。这一时段,袁昶曾三次上书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一次上书庆亲王,谏阻慈禧利用义和团围攻外国使馆,最后被冤杀。 光绪二十六年(1900),以扶清灭洋为号召的义和团,从山东扩展到山西直隶,直逼京师。清政府剿抚无效,不知所以。而以端王载漪(道光帝孙子)、大学士徐桐、协办大学士刚毅、刑部尚书赵舒翘等为代表的守旧派认为,义和团既难以扑灭,不如顺应其扶清灭洋的口号,导其入京:或借义和团之力消灭洋人,或借洋人之力消灭义和团,而朝廷则可以坐收渔翁之利。他们在慈禧面前盛称拳民忠勇,有刀枪不入之神术,且人数众多,不愁灭不了洋人势力。慈禧在他们的的蛊惑下,于是年五月中旬将义和团召入京城。不久,义和团便开始攻打东交民巷的外国驻中国使馆。 (未完待续) |
原标题: 袁昶殉难一百二十周年祭 |
作者:朱关法 网络编辑:俞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