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月梨花做仙人 |
http://www.tlnews.com.cn/2020年04月24日 09:20:14 |
拿到这三本一套的比砖还厚、比砖还重的《桐庐古诗词大集》时,我先在心里问自己:“假如这个课题由你来承担,你能胜任吗?” 我将三本书依次放到手上掂量,每本书近500页,我用左手托书、右手翻卷,先从前往后翻,再由后往前翻,快速地浏览,它们发出哗哗哗的风声并伴有幽幽的墨香。这个声音虽然不是古典音乐的旋律,这种墨香虽然不是门前的蔷薇花香,但它们是音乐和蔷薇都无法替代的声响和味道,因为它们是历史上1900余位诗(词)人写的7400余首(阙)诗词,它们是跨越魏晋南北朝和清朝,在时间和空间的经纬线中,交汇产生的声音和气息,更主要的是它们是栖居在富春江边的桐庐所特有的财富。 拿在手上反反复复掂量之后,我对自己摇摇头,我觉得我没有这个能量完成如此庞大和艰巨的工程。 我的书橱里有一个专柜,专门收藏桐庐本土作者的作品,其中特设的一列是县作协主席王樟松编著的作品。近年来继出版《画中桐庐》《唐诗桐庐》《绿荫山房诗稿》《肖园诗集》等大部头关于桐庐本土的专集后,王主席历经三年,又给我们桐庐人民献上了一份厚重的文化礼品《桐庐古诗词大集》。 那天,王主席向我们宣布这个好消息时,几位文友相约去他办公室求书。他的办公室里除了必备的桌椅外,全是书,很多是关于桐庐历史典籍的文化类书籍。拿到这套书时,没有一位文友不啧啧称道的,大家都问他:如何会想到做这个大课题的?如此多的桐庐古诗词是如何从繁浩的诗词海洋中披沙拣金挑出来的?这三年的冷板凳又是如何熬下来的? 第一个疑问在他的前言里有了交待:“桐庐现存到底有多少古诗词?说2000多首的有之,说3000多首的也有之,莫衷一是。几经斟酌,我斗胆向县政协领导提出了编纂《桐庐古诗词大集》的构想。要创建中国诗歌之乡,打造桐庐文化的诗词品牌,必须‘摸清家底’。”如今这个家底被王主席摸清了,我们乃至后人都可以坐享这份精神食粮了。 第二个、第三个疑问我也在他的前言里找到了答案:“把原本散落于各种书籍资料的诗词汇总,为今后桐庐,包括富春江流域古诗词文学研究提供基础资料。即便是狗尾续貂,做一个文化工作者,也算为家乡的文学研究尽一份绵薄之力。” 为了尽自己的这份绵薄之力,王主席查阅了46种主要参考书目。他就像一位富春江边的渔者,不管风吹雨打还是冬寒暑酷,不管身体安好还是患有小疾,每天沉浸在参考书目的滔滔文海和古籍丛林中,挖掘、打捞、挑选自魏晋至清朝的桐庐的古诗词,去伪存真,终成正果。其精神可谓呕心沥血,其成果可谓气势浩荡。 带着虔敬的心情打开这部厚重的大集,发现里面的诗人有的熟悉,有的初见,但无一例外地,他们都来过桐庐或生活在桐庐,并且留下了深深浅浅的印迹,有的至今还散发着耀眼的光芒。 南朝的谢灵运,唐朝的孟浩然、王维、李白、刘长卿、章八元、孟郊、白居易、方干等,宋朝的范仲淹、梅尧臣、司马光、王安石、黄庭坚、李清照、王十朋、范成大、杨万里等,元朝的赵孟頫、黄公望,明朝的刘基、方孝孺、姚夔、祝允明、唐寅、王守仁、王世贞、李渔等,清朝的何尔彬、洪昇、沈德潜、袁枚、纪昀、龚自珍、袁昶、臧槐等等,一个个历史上的文学星星,他们乘长风,驾轻舟,踏着富春江的绿波,踩着桐君山的石阶,走进桐庐,来到青山染翠、碧水流霞的严子陵钓台,拜谒一位不事王侯、独钓寒江的高人严光。 桐庐的人文山水使慕名而来的诗人们或归隐山林,笑傲林泉;或超脱世俗、结志养性。 桐庐的一弯碧水、一脉山峦、一方天空,使无数文人才子们慷慨激昂、挥洒笔墨,留下一首首让人醉心的诗词佳作。 桐庐的本土诗人,羁旅在外,总是怀念故乡独一无二的山山水水,梦里醒中都是家乡的草木和幽鸟在脑中晃动。 桐庐自古潇洒,现在又有诗乡画城的美誉。身为桐庐人,因为得天独厚的山水风光和前人留下的大量诗画以及无数文化名人的辛勤耕耘,使我们可以在富春江边的淡月梨花下,悠然地享受桐庐的这道文化美食,我们无疑都是幸福的桐庐仙人。 “午困思茶无处煎,溪桥侧畔认炊烟。”《桐庐古诗词大集》博大精深、洋洋大观,这道文化美食且容我慢慢赏读,细细品味! |
原标题: 淡月梨花做仙人 |
作者:孟红娟 网络编辑:俞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