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安排后桥 |
http://www.tlnews.com.cn/2018年05月14日 08:43:22 |
出保安坪一里,保安溪北岸有一个村庄。从前此村较大,人口多,店家亦多,是分水、於潜、新城三县南来北往的过道。村西后坞之水,从一座由两块长3米、宽2米,厚约17厘米的靑石板构筑而成的跨涧平桥下流过。再往东南与保安溪汇合,流入分水江。 昔时此村是保安源的商贸集散点,又称大小两源的“水陆码头”,但因保安溪水时涨时落不易舟行。商人雇用竹排借分水江、天目溪之水给予商贸来往。夜幕降临排工卸货后,竹排停放在跨涧平桥前小溪水面上。后去桥边吃饭、寻宿等。(那时此村人都居住这一带),后凡来村投宿,寻排工托运等之众人,纷纷来排后面桥边寻求。时一长久,大家熟知排后面的桥就呼为排后桥。亦成为该村的村名,沿呼至今。 大小两源川流汇合为保安溪,沿村段水流称之玉涧河,再流入分水江。河面几十米宽无桥,两岸行人脱鞋袜卷裤趟水来回,严冬刺骨。逢雨急水猛,围困两岸难行。数次有人想架桥以便行人,但无实施。 年过已久,排后桥顾氏的女人们决心建桥,她们先与当地绅士及邻村德高望重之人商讨后,再请造桥工匠共同策划建桥方案和经费之事等。当时明政府建立不久,财政紧缺,建桥经费需自己解决。他们呼吁社会各界人士募捐银、粮、人力等。同时他们也特邀一位高僧携带顾氏小童同去各地化缘筹款建桥。 建桥用的石材料是用本村后山青石,工匠们把它凿成建桥所需的石条。那时建桥设备简陋,民工基本为募工,他们主要以人力、畜力来搬运操作。工匠们技艺高超,聪明智慧。他们先在河床上用二十多厘米直径,三米长圆松木纵联一排做桥墩基石,再把事先凿成大小长短的石条纵联分节,垒砌为双孔石拱桥,石条分节处,则用豆浆石灰相拌成的灰浆做粘合剂,坚固无比。明洪武十七年(1384),玉涧桥在众人的期盼中建成,南北跨度为32米,宽4.8米,单孔9.5米,远观蔚为壮观。因这段河为玉涧河,所以桥称玉涧桥。不知何因,玉涧桥桥南有十三个台阶,桥北则十七个台阶,两侧石阶并不对等。中心桥墩,工匠筑成了船头形,主防洪水直冲碰撞主桥墩,也防桥墩下面松木被水洗空,非常科学合理。其后百年,陆续有几次桥面的小修补,但桥主体丝毫未损。玉涧桥功德碑记上清楚地刻了十位主事顾氏妇女的名字,另外还刻有那位化缘募捐高僧和顾氏小童的姓名,此事《顾氏宗谱》上也有记载,可惜玉涧桥石碑遗失,今发现被一村民建房做了墙基石,惜已破碎。 250年之后,明崇祯九年(1636)十月初五,著名的地理学家——徐霞客飘然而至。他在《徐霞客游记》上这样记载:从家乡出发至杭州,再过余杭、新城又过马岭。十月初五早上过楮村坞、兑口桥,又板桥五里为保安坪,又一里为玉涧桥。桥甚新整,居市亦盛,山始打开,有名排石……又东两里止于唐家拱,时日已中。这说明徐霞客是中午时,先走不起眼的跨涧平桥(排后桥),再踏上玉涧桥,后往别处考察地理。徐霞客这段记录,这是对排后村和玉涧桥最高规格的记载,非常可贵。 玉涧桥南北两岸距桥约20米处,河岸边栽种香樟树4棵。民间传说,如几棵树枝叶相连,按此地风水,必要出皇帝。桥北岸上游那棵,在民国初时因造水碓时被砍掉了(水碓是水带动工具来舂米,磨粮食粉的作坊)。 1958年大炼钢铁时,有人提出要砍掉三棵大樟树烧炭炼钢铁用。排后桥村民纷纷把自家仅有的废铜铁拿出来,凑交上面给的任务数,才算保住了三棵大樟树。当时这几棵大树枝叶茂盛,枝叶几乎相连。 1969年7月5日,特大洪水吞没了下游的南堡村,洪水把桥北岸下游仅存那棵大樟树冲毁,河堤也毁了,它们再也不能相连了。这棵大树总有好几个人围抱。这一带如小孩生下来,算命先生说难养,家中老人则用巴掌大红纸,在纸张写小孩生辰八字,再寄与桥或樟神作螟蛉,把红纸贴到桥或樟树上,就祭典告成,再到春节放一个火炮和烧柱香就算拜年了。 那时,这一带户户都养猪。如遇猪生疥疮时,当地人就摘两手把大樟树枝叶放在猪圈内,过几天疥疮就好了,别处的樟树叶没有排后桥的樟树叶效好。所以他乡猪生疥疮的农户也纷纷来此树采用。 2003年8月,玉涧桥被整体迁移至杭州西湖杨公堤。桥南两棵大樟树树龄太高无法搬移,分水江大坝建成后,库区形成,两棵大樟树逐渐淹没在了水里。但樟、桥的寄子们仍旧在水库边,公路旁朝原址方向祭祀。出于祭祀的安全,村民们在离原址两百米处下野山(村庄)公路外,再育了几棵香樟树,还在树旁立了一块石碑,碑文是“古樟新育”。真神了,凡要寄养给樟树神的人和以前寄子都来这里烧香放鞭炮,特别是过年期间祭祀极旺。那真是“桥迁西湖古樟枯,树神尚在故里留”。 悠悠排后桥,千古人文重。明成化年间,排后桥出了一位义士顾廷璧,荒年捐国家三百石粮食,受到成化皇帝的嘉奖。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朝廷特赐尚义之碑表彰,今碑尚存。排后桥村南凤凰山上有土地庙,始建于清康熙戊申年(1667),至今有三百五十余年历史,至今香火旺盛。清乾隆五年九月(1740),排后桥出了一位贞洁烈女,系该村已故儒士顾元之妻张氏,因节烈突出,受到朝廷表彰,敕建牌坊给予旌表。排后桥竹排行业也由来已久,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严州府分水县发布告示,出于安全考虑,禁止分水江排运,防止江面上排与船相碰出事故。清光绪7年(1881),杭州府於潜县发布告示,再次禁止排运,主要是防止对河堰冲撞,造成堰坝破坏,影响农田的灌溉。至此,排后桥的竹排行业也就结束了。 时至今日,排后桥与南堡等村一起消失在滔滔的碧波中。青山不改,绿水长流,排后桥的人们走的走,留的留,心中念念不忘的始终是那一方恋恋不舍的故土情结。 |
原标题: 保安排后桥 |
作者:吕国荣 网络编辑:俞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