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明明的故乡情 |
http://www.tlnews.com.cn/2018年02月07日 09:53:39 |
2017年是叶浅予先生诞辰110周年。为大力弘扬叶浅予先生“生活上知足常乐,艺术上自强不息”的精神,打响“叶浅予文化”品牌,进一步推进“文化名县”创建活动,我县隆重举行了一系列纪念活动。 活动中,叶浅予先生的女儿:84岁的叶明明和她的家人一起,向家乡桐庐捐献了一批自己珍藏的叶老遗物,给桐庐人带来了莫大的感动。在她身上,人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叶浅予先生热爱家乡之情,正穿越时空在延续。 2017年11月11日,我县纪念叶浅予诞辰110周年系列文化活动唱响了“压轴大戏”: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和桐庐县人民政府承办的纪念叶浅予诞辰110周年活动暨“潇洒桐庐”全国中国画作品展在叶浅予艺术馆正式开幕了。开幕式上,叶浅予中学的100名学生唱响了桐庐人专门为叶浅予先生创作的歌曲《回家》: 叶明明(中)与家人一起参观叶浅予艺术馆 “一起回家,一起回家,看富春山桃李芬芳; 一起回家,一起回家,看富春江写入画廊……” 优美的歌声,像月光下的潮水一样漫过人们的心头。歌声中,现场大屏幕上播放着叶浅予先生生前珍贵的影视资料。看着叶浅予先生的音容笑貌,现场的人无不动容。此时叶浅予先生的女儿叶明明,更是禁不住潸然泪下。 开幕式有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捐赠仪式:叶明明代表全家向叶浅予艺术馆捐赠了齐白石、王个簃等篆刻大师为叶老篆刻的印章共20方,此外还有叶老身前用过的毛笔、砚台、调色盘、笔洗等及叶老生前的书籍画册等50册。 捐赠仪式上,叶明明向大家介绍了父亲叶浅予的生平事迹,表达了父亲热爱祖国、热爱爱乡的情怀,同时她就桐庐为父亲建了“叶浅予艺术馆”、“叶浅予公园”,开办起“叶浅予中学”、“叶浅予书画院”深表感激。 她说:“感谢桐庐县、桐庐人民为我老父亲叶浅予所做的一切一切。”她还说:“我非常感谢桐庐能在这110周年纪念我的老父亲,相信他也会非常高兴自己能回到故乡,为桐庐文化画上一笔!”透过发之肺腑的语言,人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叶明明对父亲的深爱,对家乡的深情! 感受父亲的“故乡之情” 叶明明在捐赠仪式上讲话 2017年,已84岁高龄的叶明明并不是生于桐庐、长在桐庐,她对家乡桐庐的情感,是受了父亲叶浅予的影响。 年轻时的她,是真正的“名门闺秀”:她的父亲叶浅予是中国漫画界的先驱,也是中国画的一代宗师;她的继母戴爱莲是世界级的舞蹈家,被人誉为是“中国舞蹈界的祖母”。当年这两位顶级艺术家一相遇,便“碰撞”出无数精彩的故事,最终戴爱莲以身相许与叶老共结连理,而叶老则将戴爱莲的舞蹈身姿,用画笔凝固成为一种“永恒之美”。 叶明明是叶老唯一的女儿,父亲爱她,从小到大,总是把她带在身边。叶明明爱父亲,也爱继母戴爱莲,把她当成自己的亲娘。受戴爱莲的影响,叶明明先学舞,后跳舞,再教舞,后来成为中央民族大学的舞蹈教授。退休后她转入绘画领域,继承父亲绘画遗风,学习工笔画。 叶明明的一生,深受父亲叶浅予先生在“生活上知足长乐,在艺术上自强不息”的精神影响,然而对她影响最大的还是父亲对家乡桐庐的那一份炽热情感。 人们知道,叶老在那个众所周知的年代,曾经遭受沧桑和不幸。十年动乱,他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关进监狱,整整蒙冤七年之久。可是,长期的身心磨难,并没有泯灭他的艺术理想,更没有淡化他对家乡桐庐的热爱。1975年重获自由后,他最渴盼的,便是回到离别多年的家乡。第二年他身体刚恢复健康,便回乡探亲。从此之后,每年一次的“故乡行”,便成为叶老心心念念的行程。 叶明明曾在一篇回忆文章中提到:“每到初春,父亲就期待着南行的日子,真像小孩盼过年一样!离行期还早哩,他就开始把画具一件件归整好,让我把它们放入行李袋中……他从不觉得旅途的疲劳,一踏上乡土就疾步迈上桐君山的石阶,奔向那白墙黑瓦的“富春画苑”院门,那种兴奋欣喜的情绪,感染得我也放声高呼:“又回来啦!” 叶老晚年基本上每年回桐庐一次,每次住几十天。女儿叶明明每次都陪伴而来,与老父亲形影不离。叶老创作《富春山居新图》《富春人物版图》《故乡诗稿》以及拍照片、到江边拣石头,与家乡人聊天、为桐庐人写生时,叶明明都在身边。她与父亲一起感受浓浓的乡情,一起欣赏家乡美景,一起开怀大笑。叶明明说,父亲尽管18岁就离开桐庐了,但他对故乡充满感情。他不仅深爱桐庐的历史人文、风土人情,更深爱桐庐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 在家乡的日子,是叶老最快乐的日子。 春天细雨蒙蒙的早上,叶老会穿上棕衣,戴上斗笠,和烧饭的大伯一起,兴致勃勃地到田野里看油菜花;黄昏时分,他会饶有兴致地搬个小凳子坐着,看着搞卫生的大妈“归笼归笼”叫着,把老母鸡和小鸡一只只赶进笼子…… 叶明明回忆说,父亲叶浅予平时都说普通话,但每次回到家乡不到两天,他脱口而出就能说出一口地道的桐庐话。他爱听桐庐乡音,外出写生时常常主动地与肩挑担子过路的村民、江边忙碌的渔民、背着书包上学的学生用家乡话拉呱聊天。他为自己家乡话说得好而感到得意。 在叶明明记忆中,最有意思的是一次关于家乡美的“争吵”。她说父亲叶浅予在朋友面前总爱夸家乡美:“我们桐庐的山水风光,那是顶漂亮的!”有一次郁达夫的女儿、著名画家郁风听着不服气了:“我的家乡富阳比桐庐还漂亮呢!”“桐庐漂亮!”“富阳漂亮!”两位老艺术家像孩子似地吵起来,互不服输。最后叶老手一挥说:“不要争,要用事实说话!我请你们到我的家乡看看!” 不久郁风、黄苗子、丁聪等艺术界泰斗级的人物,一起来到桐君山上的叶老的富春画苑。叶老问郁风:“你服不服?”郁风望着眼前一带美丽的山水,不禁陶醉地说:“桐庐确实是太漂亮了!”这下叶老开心地笑了! 桐庐,是叶老的家乡,是他灵感的源泉,也是他精神的原乡。叶老用手中的一支画笔,尽情地表现家乡美。 晚年的叶浅予先生为桐庐画下《富春人物百图》,写下了《故乡诗稿》,还历时4年,几易其稿,创作了长达9米多的鸿篇巨制——《富春山居新图》。此后他又在学生的帮助下,将画卷放大至32米长、96厘米宽,再续六百年前黄公望笔下富春山水的潇洒,并让学生复制一件赠送桐庐故乡。 最让叶明明难忘的,是父亲“回报家乡”情怀。他每次回桐庐,都要把书画爱好者集中起来,给他们讲讲课。受叶老影响,戴爱莲一来到桐庐时,也把越剧团的演员及爱好舞蹈的人集中起来,举办了一次舞蹈陪训班。 1989年,叶老将自己花多年心血珍藏的张大千、徐悲鸿、齐白石等73件名人书画、128件个人作品及书籍、画冊、印谱、碑刻等787册,全部赠送家乡,作为他八十寿辰对家乡的献礼。 不过,只有女儿叶明明知道,在父亲叶浅予的内心深处,依然对家乡怀有一份歉疚之情。 原来,叶浅予先生有个心愿:为家乡桐庐创办一所艺术学校。他为此决定通过画100幅画转让给相关部门的方式以筹集一笔建校的资金。此后为画画他投入极大的心血,还曾累得生病,可由于种种原因所致,叶老最终没能实现这个心愿。作为女儿,她最了解父亲心中的那份遗憾了。 叶老对家乡,有一种深深的眷恋。 叶明明曾说:“我父亲的一生,事业上是成功的,生活上是坎坷的,婚姻上是不幸的。他最幸运的是生长在山清水秀的富春江畔的桐庐县。他是在美丽的大自然熏陶下,在淳朴的家乡风情哺育下长大的。直到他离开人间之时,仍倦恋不忘,我每每想到他去世之前,终日念叨着要‘回桐庐’而终未成行的事,就止不住热泪盈眶……” 一张作废的机票,成为女儿心中永远的痛。 叶明明回忆说,父亲每次回到家乡,都要对她说:“明明,我不回北京了,我要在这里安度晚年了。”叶明明十分理解父亲对故乡的情感,但也只能就像哄小孩似地对他说:“爸爸,你什么时候想来,我一定陪你再来!” 1994年,叶浅予先生因心脏病发作住院,无法按计划回桐庐,他显得烦躁不安。女儿只得安慰他,爸爸你要安心治疗,等你身体好点了,我就陪你回桐庐。秋天的桐庐更美呢!听女儿这样说,叶老安心了,可这年因病他未能成行。 转眼就是1995年年初,叶老感觉自己身体好多了,为能回家乡,他每天坚持步行锻炼。那回他兴奋地对女儿说:“我能走1000步了,能去桐庐了吧?”叶明明说,南方春雨寒,等4月份天气暖和点再走吧。叶老显得有些失落,直到女儿买好4月18日的机票时,脸上才浮出笑意。 哪里知道,叶老最后的“回家梦”落空了!不几天他急性胆囊炎发作。之后又查出多发性脑梗死,最后导致呼吸循环衰竭……叶明明在一篇回忆文章中这样写道:“在父亲离去的那一刻,我也无力支撑而瘫倒在地。我在心里呼喊,父亲,亲爱的父亲,你就这样走了吗?” 1996年,根据叶老生前遗愿,亲人们把他的骨灰送回桐君山安葬。叶浅予终于“回家”并永不离去。陪伴他的是一江清流,两岸风光,还有家乡人民的无限思念。 与叶浅予(左一)戴爱莲(右一)在一起 延续父亲的“家乡之爱” 叶浅予先生魂归故里,女儿叶明明则延续了父亲热爱家乡的一片深情——桐庐也成为她魂牵梦绕之地。 这些年,凡是家乡有需要她参加的活动,她必定参加。2007年,我县举办纪念叶浅予诞辰100周年活动,她从北京赶回家乡;叶浅予中学建特色校史馆,她专门捐献资料;2009年,叶浅予艺术馆新馆落成,县里举行首届叶浅予文艺奖颁奖典礼暨叶浅予画展开幕式,她带着家人来参加并捐画作。 她还在开幕式上说:“父亲一直说艺术来源于社会,也要回归社会,要让更多的人共享艺术的魅力。现在叶浅予艺术馆新馆的建成,实现了父亲的遗愿,希望艺术馆能够永久开放!” 和父亲叶浅予一样,叶明明及她的家人对桐庐也有很深的情感。这些年,县文化部门同志多次赴京与叶明明联系相关事谊,每回看到家乡人,她都像看到亲人一样高兴;每次接到电话,她丈夫总是这样喊:“明明,家乡来电话了!”每次到桐庐,叶明明都会情不自禁地说一句“到家了!”她还说,每次登上桐君山,走到富春画苑的门口,她仿佛都能看到父亲叶浅予的笑脸…… 2017年,是叶浅予先生诞辰110周年,县里决定对叶浅矛艺术馆进行重新装修,这时碰到一个难题:缺少叶浅予先生的实物。得知情况后叶明明即与全家商量决定:把叶老一批生前珍贵的遗物,全部无偿捐献给家乡! 县文化部门领导专程赶到北京她家中,叶明明拿出了一个早就准备好的铁盒子,里面装有齐白石、王个簃等篆刻大师为叶老篆刻的印章20方,还有叶老生前用过的文房四宝实物。她将这批叶老生前用过的珍遗实物,全部无偿捐款给家乡桐庐,而她自己只留下几方叶老平常随身带的普通印章,道是“做个念想”。她还表示,这些东西都是父亲生前用过的心爱之物,现在把它们交给家乡放在叶浅予艺术馆,是给它们找了一个最好的“归宿”…… 无私的奉献,质朴的语言,使在场的人为之动容。 此时此刻,县文化部门同志不禁回想起当年叶浅予先生将自己花多年心血珍藏的名人书画和自己的作品赠送家乡的感人情景。时隔三十年,这感人的一幕又在叶浅予先生的女儿叶明明身上重现了!叶家两代人这种爱国爱家乡的大境界、大情怀,深深地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值得一提的是叶明明的家人。 当年叶浅予先生把一大批珍贵的名人字画和他自己的画作捐献给家乡时,叶明明非常理解、尊重和支持父亲的决定;而今,当叶明明把父亲叶浅予珍贵的遗物捐献给家乡时,她的家人同样非常理解、尊重和支持她的决定。不但如此,在英国担任音乐指挥家的大儿子金伐,还百忙中抽出时间,于11月份亲自陪同爸爸妈妈来桐庐参加活动。 2017年,叶明明的丈夫金正平先生已89岁了,是原中央民族乐团的作曲家指挥家,中央民族大学教授。他第一次陪妻子叶明明来桐庐时,就对这方土地产生了特殊的情感,他还说:“我终于明白,父亲为什么爱家乡爱得那么深了!” 更让桐庐人感动的是:和父亲叶浅予一样,叶明明与家人为桐庐无私奉献那么多,却没有一句高调,更没有向政府提过一点要求,有的只是对家乡深深的爱和感恩。 在家乡桐庐,叶明明一家说得最多的是“感谢”。对家乡人民关爱,他们更是一点一滴感激在心。 在纪念叶浅予先生诞辰110周年活动期间,叶明明与家人、亲友及叶老的学生代表等一行人参观了叶浅予故居、叶浅予中学、叶浅予书画院、叶浅予艺术馆等地,并为“叶浅予公园”揭幕,叶老学生代表在书画院中留下了自己的笔墨。 在此过程中,有两个温暖的瞬间,感动了叶明明一家人,而反过来,桐庐人又被这一家人的真情而感动。 其一;金正平先生那天想上街购置一件外套。他离开住宿的开元名都大酒店独自上街,却想不到走了个反方向。正当他茫然无措之时,先后有四位路人主动为他提供帮助。这是一件小事,可金正平和叶明明却非常感激,念念不忘,他反复说,桐庐真文明,桐庐人真好!他还一再嘱咐媒体记者,一定要代他们全家,感谢这四位好心的桐庐人。 其二:活动期间,恰逢叶明明生日临近,叶浅予艺术馆的同志和亲友们一起为她过了一个生日。“祝您生日快乐,祝您生日快乐!”在大家的歌声和闪闪的烛光中,叶明明很是激动,金正平和大儿子也落泪了。金正平说:“桐庐是父亲的家乡,也是我们的家乡,永远的家乡!” 现场的所有人,都为这一家人的人品艺德和他们对桐庐的深厚情感而感动,大家真切地感受到了:叶浅予先生对家乡的无限深情,正穿越时空在延续,延续…… 记者感言 感悟穿越时空的“家乡情” 写完《叶明明的故乡情》一稿良久,心里依然不平静。叶浅予老人对家乡的炽热情感令人感动,更令人感动的是,通过女儿叶明明,叶老这份对家乡的热爱依然在延续。 上世纪八十年代,叶老将自己花多年心血珍藏的张大千、徐悲鸿、齐白石等73件名人书画、128件个人作品及书籍、画冊、印谱、碑刻等787册,全部赠送家乡; 30年后,他女儿叶明明又将父亲叶浅予留给她的一批珍贵遗物,也全部无偿地捐赠给家乡。这些书画和实物的价值,都是难以估量的,可父女俩一样地慷慨,一样地不提半点要求。叶浅予父女两代人的大情怀、大胸襟、大意境令人心生敬意!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叶浅予父女生活上的节俭。 记得楼一层老师曾说起过:十年动乱结束,叶老的冤案得彻底得以平反。这时他已整整经受了七年的牢狱之灾,走出高墙回归社会重新走上工作岗位后,他的月工资只有40元,家中经济上拮据程度可想而知的。可他这时却将国家补发给他的三万元工资,悉数捐给了中央美院国画系用作优秀毕业生的奖金。可当时家中实在缺钱,连搬家的费用都无法筹措。可当夫人忧心忡忡地问及此事时,叶浅予却挥挥手说:“你先去荣宝斋借2000元再说吧!” 晚年的叶浅予先生,多次回桐庐家乡小住。机票涨价了,为了省钱,他就改乘火车,他身体患有多种疾病,长时间颠簸对他的身体很不利,可为了“省钱”他乐此不疲。与父亲叶浅予一样,女儿叶明明这一生也是衣着朴素,生活节俭。此情此景,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叶老父女两代“生活上知足长乐,艺术上自强不息”精神的一脉相承。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作协九大会议上指出,文艺工作者要做到四“有”,即“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叶老和他女儿叶明明身上所呈现的家国情怀,体现的正是习主席的“四有”要求。 “生活上知足长乐,艺术上自强不息”,这是父亲叶浅予留给了女儿叶明明的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也是叶老留给社会、留给桐庐人的一笔巨大精神财富。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桐庐推动“文化名县”创建的今天,这笔精神财富更显得弥足珍贵,让我们用心守护,代代相传! |
原标题: 叶明明的故乡情 |
作者:记者 方赛群 网络编辑:俞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