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灵洗涤 |
| http://www.tlnews.com.cn/ 2016年11月06日 09:25:15 星期日 |
| ——读《追风筝的人》有感 刘叶屏 这是一部真正打动人心的著作,是一本让你拿起就放不下的书籍。这本书我已经推荐给很多人看了。我是这样说的:如果你想读本好书,如果你想了解那个鲜为人知的世界;如果你想为情义所感,如果你想通过文字触碰一个人的心灵。那么,去读《追风筝的人》吧。 作者在这本书发表之前并没有什么名气,原籍阿富汗现居美国的卡勒德·胡赛尼是个在加州行医的医生,这是他发表的第一部著作,也是他第一次用英文写作。其实我外国文学看得比较少,因为总感觉有些晦涩难懂。可是这部小说就完全没有,读起来一气呵成,非常过瘾。不得不折服于作者的语言组织和故事叙述能力,当然也因为这一切都是源于他的真实感受。最后,感谢译者李继宏堪称完美的翻译,让我没有因为不懂外语而憾失好书。 这部小说前半部分以1970年代的阿富汗为背景,12岁的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从小宛如兄弟,关系亲密。在一场当地特有的大赛事风筝比赛之中,他们共同努力,取得了冠军。但是,之后发生了一件悲惨事件,而阿米尔选择了懦弱与逃避。他无法面对自己的内心,把自己与哈桑的友谊狠心折断。不久,阿富汗发生战乱,他和父亲逃亡美国,两人从此失去联系。后半部分则写了阿米尔到了美国之后的过程。他在全新的陌生环境,哀悼失去祖国的同时努力融入美国生活。之后他渐渐生活稳定,成家立业。而为了找回不幸离世的哈桑的孩子,他不惧生死,再度回到了那个沧桑悲凉、危难不断的国家。阿米尔历尽艰辛终于从阿富汗带回了哈桑的孩子索拉博。虽然索拉博因为不幸的过往对未来丧失了希望自闭,但是,在一段日子过后,阿米尔带着他放飞风筝时,惊喜的发现他的心灵在苏醒复活。在小说的结尾,作者写道:但我会迎接它,张开双臂。因为每逢春天到来,它总是每次融化一片雪花;而我刚刚看到的,正是第一片雪花的融化…… 这部小说一经发表便大获欢迎,作者为此还吃惊不已。而在我看来,全世界那么多的读者都喜欢上这本书是件必然的事。他那充满灵气的诉说让一切栩栩如生,人物生动,情节扣人心弦。没有空泛的语言,没有繁琐的文字;没有矫揉造作,没有无病呻吟。笔触敏锐,雅俗共赏;缓慢沉静,娓娓道来。那一幕幕场景描写,即表现了作者对故土的热爱,也让读者对阿富汗有了深入的了解。作品节奏框架紧凑,即打动人心,也发人深思。作者大胆剖析了自己的内心,(我私下认为这是一部自传体小说,作者描写的都是自己的真情实感。)主人公从开始的自私躲避,后来的内疚悔恨,到最后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敢。恩典、赎罪,生命、力量,所有的过程描写让人震撼。在完善自己内心的同时也在洗涤读者的心灵。是啊,每个人的一生有着太多事发生,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我们一直在经历,一直在面对;总是在改变,总是在成长。 这部小说还有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地方,文中细致地描写了阿富汗移民虽然身在美国,但是他们仍然有着自己根深蒂固的传统与风俗。这不禁让我想到了遍布世界各地的唐人街。不管离开祖国多久,那些在海外生活的华侨同胞,始终都保持着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和习俗。除夕节的守岁和发红包,中秋节的赏月和吃月饼;元宵节的挂灯笼和猜灯谜;端午的赛龙舟和包粽子...还有,共同为奥运会上的中国选手加油,共同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骄傲。 合上书本,感触良多。这不仅仅是一则描写成长或移民的故事,而是一部关于情感,关于生命的道德寓言。在这本小说中,风筝是一种象征意义的存在,它代表了很多。也许是情,也许是爱;也许是光明,也许是希望。我们每个人都在追逐风筝,追逐我们的梦想。但是,正直诚实、勤劳善良这些美好的品质,不管在任何时候,都不应该放弃。只有这样,才能满怀勇气和信念,大踏步地在通往未来的道路上坦荡前行。 |
| 原标题: 心灵洗涤 |
| 作者: 刘叶屏 网络编辑:叶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