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场阅读的盛宴 |
| http://www.tlnews.com.cn/ 2016年11月06日 09:26:58 星期日 |
| 秋日的阳光,密密匝匝地落下来,照在桑园村文化大礼堂上,映衬得礼堂外烫金的大字泛出层层的光辉。人潮从四面八方涌动过来,慢慢聚集于这个充满诗意的文化礼堂里,共赴一场关于阅读文化的盛宴。 因着“百名回乡教授”走进文化礼堂的活动,我们迎来了鲁迅文学奖得主、桐庐籍著名作家陆春祥老师,并有幸聆听了他的讲座——《从“看见”到“洞见”,建立适合自己的阅读坐标》。 虽然之前从未亲见,但有了文字的濡染,所以当陆老师从容走上讲台的那一刻,一种亲切的感觉油然而生。小平头、黑色镜框,微笑的眼睛,和他的白色T恤,构成简洁明朗的要素,果然是人如其文,干净利索、直指人心。 陆老师的文笔犀利,极具特色,读来总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头一回为陆老师的文字深深震撼的,是他为《画中桐庐》所写的序——《水的颂歌》。他写到桐庐的山,桐庐的水,在看似随意的笔触里,包含的满是明朗的成分。写芦茨,家家都在画屏中,他展开了如此丰富的想象,“一滴滴重墨,在宽阔的宣纸上渐渐地延伸,墨色滋润,意像袭来,浓的成了富春山岭上的树;淡的化为富春江上的撑竿渔夫”。想象奇特,又妥帖之极,尤其是对故乡桐庐熟知的那一份惬意与豁达,让每一位桐庐的子民看了都觉得感同身受,那种相见恨晚的感觉难以言表。 后来特地寻他的文字读,在县图书馆里觅到他的杂文集《病了的字母》,颇有些鲁迅的风骨,嬉笑怒骂、诙谐幽默,看到投合之处,忍不住拍手称快!自从知道了他的微信公众号“壹庐字字锦”,理所当然地也就成了布粉,能经常拜读他的作品,饕餮文字的盛宴,真是件令人欢欣鼓舞的事。 而此刻,借助文字的魅力,在桐庐桑园村的文化礼堂里,就这么面对面地,聆听着陆老师美妙的声音。他说,“桑园村,让我想到了从前黄帝的老婆嫘祖,她是养蚕的;桑园,还是一种农作物,种桑养蚕,很有家的模样。”这一开场,便觉得大气恢弘中有一种亲切生动在其间。阅读,原来就是可以这样海阔天空,任思维的鸟儿随意跳跃;但又有着丝丝缕缕,牵你回巢。 继开场白之后,他又问了现场的朋友三个问题,“你能说出你的姓氏来历吗?”他说,我们缺的不是知识,而是学习知识的能力。看似家长里短,纵横交错,实则包含着许多的阅读问题。多读、泛读、让阅读的面无限伸展;精度、细度,让阅读深度不断开拓。 如此这般之后,陆老师开始了他演讲的主要内容:我们为什么要读书?在阅读时候,该怎样处理好四对关系:古与今;中和外;博和专;表和里。仔细推敲不难发现,这四个方面,正是从文化的传承、吸收、选择和观察的角度,去探讨阅读的深度和广度,这大概就是所谓的从“看见”到“洞见”的历程,让阅读的风向标不断指引着我们向阅读的深处延伸。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望见水中央。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唐朝的布袋和尚,用他浅显的文字,阐述着一种深刻的哲理,生活即哲学,哲学来自生活,体验生活如同精读哲学,可以让人变得更加睿智。《礼记》中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既要博学多才,又要谨慎思考,这便是正确处理“博”与“专”的关系。四对关系,彼此联系,又相互独立,陆老师演绎得恰到好处,深入浅出、鞭辟入里。 整整一个半小时,就这么滔滔不绝,娓娓道来,浑然不觉时间的流逝。好的演说家就是这样的,让你听了能置身其中,全然忘了周遭的一切,等到醒悟已经结束时才发现恍若隔世。 我努力地记着笔记,生怕错过一字一句,从陆老师嘴里蹦出来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仿佛天籁般荡涤着每个人的心灵。我虔诚地像个孩子,不觉之中记了三大张、满满六页的笔记。我知道,这看似短短的一个讲座里,满蕴的却是一位文化人心中的赤子之心,那是一种真挚而淳朴的情怀,也是每一个爱好阅读、崇尚阅读的人,心驰神往的绝佳境地。 “卓越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习惯 ”;“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就在于业余时间”。字字珠玑,妙语连珠。 业余闲暇,捧一本书,去文字的天地里走走,会遇上许多不同的风景。丰子恺说,“庭前生青草,杨柳挂长条”,那是一种多么朴素的亲切;缪尔说,“走向外界,我发现,其实是走向内心”,那又是一种多么深刻的领悟。阅读可以让人变得丰蕴,而聆听一次关于阅读的讲座,恰似历经一场心灵的旅行,在文字的世界里,上下五千年,纵横几万里,宇宙是如此广阔神奇,世界是如此多彩斑斓。 有人说,生活中不只有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我想,在这个阳光晴好的秋日里,遇见一场阅读的盛宴,端起生活的诗意,安静地阅读,不慌不忙地成长,大约也是生命中一件美好而幸运的事! |
| 原标题: 一场阅读的盛宴 |
| 作者: 吴燕萍 网络编辑:叶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