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耕阜石阜(中篇) 石阜古村 |
| http://www.tlnews.com.cn/ 2016年05月09日 08:48:21 星期一 |
|
石阜古村
积庆堂
方游故居
九房老屋
六贤堂
十间四厢
石阜牛腿
植善堂 石阜古建筑形制较多,规格齐全,大小不一,风格各异。种类有水系、牌坊、祠堂、庙宇、民居、凉亭等;建筑年代自明代及清代早中晚期,民国建筑尤多,不乏制作精美的华堂大屋。石阜重要的民居以徽派风格为主,民居木雕工艺精湛,有戏剧、人物、山水、花鸟、动植物、吉祥物、吉祥图案等各种内容,将主人自身的文化信仰、人生哲理、生活情趣以及家乡的秀美山川、乡土风情等,通过不同的雕刻题材和表现手法体现出来,生动含蓄,又透着浓浓的乡情。 方氏宗祠 方氏宗祠位于石伍村北,宗祠又称积庆堂,俗称大祠堂。建于清乾隆嘉庆时期,咸丰年间因遭破坏重修。1997年,族人筹资再次重修,历数年完成。2014年始又用两年时间,对祠堂内部及周边环境进行大整修,现已焕然一新。该宗祠坐西北朝东南,占地649平方米,三间二弄三进,面阔19.90米,观音兜砖石墙,轩廊大门,祠堂门口恢复一大广场,地面用鹅卵石铺成,并新建影壁;门前有旗杆石一对,门上大匾白底黑字:方氏宗祠。 宗祠第一进为大厅。中进为正堂,高挂“积庆堂”黑底金字大匾,十分宽敞,可供十二张八仙桌摆祭设宴。后进为荫堂,即神主殿,正中上位供方氏始祖神主牌位,前有供桌。大厅与中堂之间,有一个大天井,天井由石板铺筑,两侧为廊,两坡硬山顶。祠堂整体形象古朴,梁架上斗拱、山雾云装饰;二进明间栋下吊柱,用柱粗壮,石础高大,很有特色;中堂与荫堂之间,中有上供道,两旁有两个小天井,石板围成。 修缮一新的积庆堂,地面墁砖、墙上布展、楹上挂联、梁间悬匾,再现当年盛时光景。 孝友厅祠堂 孝友厅位于石伍自然村,为村中的公共建筑。孝友厅是在原有老厅的基础上,于1912年重建。现孝友厅为五开间二进一层建筑,坐西朝东,石库大门,砖木结构,占地面积508平方米。 孝友厅一进明间前后三柱七檩,但大梁下已新加了两柱支撑;一进及梢间有装饰楼台,且两侧栏板仍有保存,但未事雕刻,梁枋下有雕花挂落,但已多有水渍。天井以石板铺设,宽阔而敞亮。两侧为过楼,与一进楼台连接成一体。天井两侧厢楼栏板外侧面以浅浮雕手法粗线条刻有“梅、兰、竹、菊”花草图案,寓意“四君子”的高洁品德,也暗合“春夏秋冬”四季。天井四周檐柱上原装有牛腿,但可惜均已被盗。厢楼为双坡硬山顶,二柱五檩。二进地面略高于一进。在二进过廊南北各开有一扇侧门。明间前后四柱九檩,次间五柱九檩。在厅的北侧还建有附属建筑,屋面南北落水,二柱五檩。 孝友厅主要用于族人祭祀祖先,是共议族中大事之场所。 阜成庙 阜成庙原名甘泉明王庙,据乾隆县志载系石阜土谷祠,用以纪念建村的祖先,实为家庙,由方可法阖族建。建成现在的规模,则是方氏族人于清道光年间建造完成。 阜成庙座北朝南,八字台门,观音兜硬山顶,砖木结构,三间三进二厢房,总占地面积876平方米。一进前双步置花格平顶门廊,以前明间为固定戏台,戏台上方原为鸡笼顶(穹窿顶的俗称),做工相当考究,可惜已毁。二进为大堂,四柱九檩,平时专供节庆用品,演戏时摆放民众看戏座位。三进为神堂,也四柱九檩,专供土地老爷。早时候左有大钟,右有大鼓,前有值日功曹;稍后左文判、右武判;两边为皂班,每边四个。每年正月十一迎灯,要请土地老爷出位,抬着周游全村,以保全村平安丰收;正月十五都要挂灯上供,进行祭祀,以前供猪一直摆到大门口;每年八月初一为全村时节,土地老爷享受供品;同时村中20~30岁年青人组织演出同年戏,以示成年同庆。 阜成庙西边原来附有一庵,于清光绪年间改建为观音殿,三间二进,坐北朝南。一进三柱五檩,天井用卵石铺筑,二进四柱九檩。阜成庙东边是一关帝殿,于1997年修复,坐北朝南,三间一进,四柱九檩,塑有关公像,左关平、右周仓;前殿还有文昌殿,为读书人敬仰之处;阜成庙与关帝殿之间有一弄,形成夹间,里塑赵公元帅,也即财神菩萨,供众人朝拜。冬闲时节,阜成庙禅钟悠扬。邑人诗曰: 清宵法鼓丰民梦,阜庙禅钟济世篇。 又共诗心冬夜月,清辉洒落照君眠。 阜成庙是桐庐县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原始宗教庙宇建筑,这对研究宗教类建筑的构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九房老屋 九房老屋坐落在石联自然村。为方氏九房现存最早的族屋,石木结构三间两弄两进四合式楼房,约200年历史。建筑坐西北朝东南,占地面积252平方米。双坡硬山顶,马头墙。砖砌大门上置门楣。一进明间前后置五柱。天井用青石条铺筑。两侧均为双坡硬山顶厢房。二进明间重檐,置前檐廊,两侧开边门。 这里的牛腿、斗拱、山雾纹做工较为精细,从中可大致判断建造年代为道光年间。这里的梁枋雀替采用升斗方式,与清末不同;牛腿采用深浮雕手法,多线条装饰,雕刻内容为简单的一只蝙蝠衔一串铜钱,寓意“福在眼前”;下堂上枋木雕刻聚宝盆图案,两垫方刻佛手和寿桃,寓意招财进宝,福寿双全。所有构件中制作最精细的是升斗式雀替。下枋、檐廊、大梁、门窗均不施雕,唯天井厢房中窗做花格天头,窗下槛板为砖砌粉刷后刻线纹。 六贤堂 石阜六贤堂位于石联自然村,坐北朝南。六贤堂的得名源于主人生下六个儿子,且希望他们都能成为贤人。 六贤堂为清代建筑。它砖木结构,双坡硬山顶,马头墙,占地407平方米。建筑由主屋和抱屋组成合院式楼房。主屋五间二进两厢四合式楼房,一进明间置回堂,五柱七檩。天井用青石板铺设,四周为走马楼。天井两侧厢房花格长窗、横风窗雕刻精美。厢房与一进次间用过海梁衔接。二进地面高于一进十多公分,明间四柱七檩。楼板均用小杉木拼接而成,十分牢实。牛腿分别为太狮少狮、狮子绣球、松鹿、松鹿鹤,替木雕刻四季平安和棋琴书画。上堂枋下雀替为马上松鹤图和跪乳反哺图,特别是小羊跪乳和乌鸦反哺,直接反映人子之孝和知恩图报的家庭美德和传统道德观。抱屋依附主建筑东墙而建,双坡硬山顶。整幢建筑保存较好,布局规整,梁架完整,用料考究。具有一定的历史、艺术价值。 六贤堂在抗日战争时期曾作为国军作战指挥部。六贤堂屋旁还保存着一块抗日阵亡的挺三纵队二支队七中队队长胡利坚的墓碑。《桐庐县志》中也明确记载了石阜为国军驻地,以及挺三纵队与当地民众联合抗击日寇的英勇事迹。 方游故居 方游(1897~1963),字鸥舫,小名金润。民国6年考入河北保定医药专科学校,学成归里,于民国10年在桐庐县城创办本县第一家西医院——桐江医院。民国13年在梅城开设长春医院,为建德最早之西医院。民国14年投身戎列,参加北伐。此后长期从事军医工作,曾任军医院上校院长、第五战区兵站总监部军监处长、国防部军医署医监顾问等职。抗战期间多次冒险抢救、转运国共双方抗日伤员,曾为李先念治病。先后获防疫奖章、抗日纪念章、胜利勋章、忠勤勋章等,1963年病逝于家。 方游故居位于石联自然村村南,是至今仍完整保留着墙园的建筑。依主建筑东墙建有一座抱屋。大门前有一卵石通面小院,东向开侧门,有内檐廊。 建筑坐北朝南,砖木结构,三间二弄二进四合式楼房,堂名“勤贻堂”,一进三柱五檩。天井以青石板铺筑,两侧厢房以整块青石板作槛墙。二进四柱九檩。下堂牛腿不仅选料粗壮,而且雕刻精细。主体是一对透雕松鹿,另有三只小鹿和一只喜鹊,形象生动逼真;替木上雕刻屏风博古瑞兽图案。两个天井牛腿为凤凰牡丹图,满是富贵祥和之气。上堂主牛腿为“太师少师”,大狮子边各有三只小狮,装饰华美,动态活泼;替木雕室内台案妆奁及花瓶盆景等;梁枋及雀替雕刻均为黄泥保护,其中有一块雕刻的是“仙鹤衔书”,为别处所未见。枋板上中间图案为双龙戏珠,两边则为“一路连科”,两垫方上则分别刻腾跃之鱼。下堂檐廊部位雕刻最丰富。下枋中部为双狮戏绣球,两边饰草龙纹;上枋中部为象和马;枋上垫方为“白鹤衔桃”;两枋间隔板雕两个麒麟,脚踩八宝祥云;又有“四季平安”和“平升三级”等吉祥图案。 十间四厢 在石联自然村,有一座十间四厢,简称“十间头”,堂名“吾素堂”。建于1935年。建造者方孝函(胜山),曾任杭州艮山门火力发电厂厂长、浙江大学教授。 吾素堂坐北朝南,五间二进二天井四合式楼房,砖木结构,占地391平米。门前有小道地,道地前为水沟。前立面一楼为一门四窗,青石门框和门额,门额内容约为“唯吾德馨”,门枕石雕树枝图案;一楼窗户皆以青石做框,上置拱形窗罩,窗罩已损毁;二楼均匀分布有六个窗,与一楼五间的开间并不对等;一进顶设置了楼阁式天窗,有人说是为了采光,但更适合登高望远或登屋顶维修之用。 天井八个牛腿被悉数盗去,只留下榫装印迹和斑斑盗痕。上堂枋木正中雕刻着福星送瑞图案,三老二幼五个人物形态栩栩如生,边上饰以松树和山石;枋上隔板雕以荷花和兰花图案,花叶舒展自如;雀替雕刻精致;二楼置走廊,檐下挂落制作精美,但略有破损;栏杆巡杖(抚手)、盆唇及万字纹地霞完整。明间大梁为巨大的方梁,雕刻着双狮戏球图案,以画卷的形式展开;雀替雕双鱼,梁下灯笼钩俱全。 屋内整体结构为一进明间前双步置回堂,进深四柱九檩。天井用青石板铺筑,两侧厢楼均为双坡硬山顶,三柱五檩。二进两侧设厢房,中间靠后墙有一个很大的青石板砌筑的鱼池,石栏板高一米许,鱼池宽约一米半,长约四米,深约一米半。后堂两个牛腿保存完好,两面各雕圆形框内松鹿和耕牛图案,外辅以花卉,替木外侧为牡丹花;整体感觉壮硕结实。小檐廊雀替为树下双马图案。梁上垫木刻“光前”“裕后”。 方金琢故居——绍衣堂 绍衣堂为方金琢故居,堂名出自《书·康诰》:“今民将在祇遹乃文考,绍闻衣德言”,比喻承继旧闻善事,奉行先人之德化教言的意思。 绍衣堂现为三间二弄一进一天井,是典型的江南民居“一颗印”结构。天井里的牛腿保存基本完好,左侧为雄狮踩绣球,右侧为太师少师,各加绶带如意穿铜钱图案,铜钱上各雕道光通宝和咸丰重宝,以及天下太平等。狮子形象生动,整体雕刻精美。其余构件如上堂廊枋下雀替为和合二仙图案,檐柱撑拱为深浮雕山水动物图案,但因黄泥糊抹而不甚分明。 整幢房子由五个部分组成,绍衣堂是第一进,后面还有安素居,左边还有两幢稍小的房屋,可惜除绍衣堂和封闭不用的台门外,其余三个部分都毁于火。 植善堂 植善堂位于石阜自然村。据方氏后人介绍,此堂建造者为方应乾字廷健,建于乾隆年间。 植善堂是一幢三间二弄二进四合式楼房,坐西朝东,砖木结构,双坡硬山顶。房屋内部结构为一进三柱五檩,明间中柱间置石地槛,天井石板铺筑。两侧为二柱三檩,双坡硬山顶厢楼。天井四周屋檐均为重檐。二进五柱九檩。通面檐廊,两侧开边门。 建筑布局规整,但上檐廊严重腐蚀,檐廊顶雕花已面目全非,柱子牛腿都难以承重,所以新建了两根砖柱支撑。木构件雕刻虽然不多,但做法古朴,内容在别处也不是十分普遍。如下堂牛腿,采用了大写意草龙纹,形态夸张,线条流畅,富有动感和张力;上部构图为麒麟和凤凰造型,虽因砍凿而有所损坏,但两个麒麟很生动。替木雕“四季平安”和“平安如意”寓意图及装饰性纹。构件间衔接部位也进行修饰。整个牛腿采用高浮雕手法,加上岁月的薰染,显得富丽而高雅。边上牛腿龙纹更简捷,替木雕双鱼图案,上置斗拱式支撑。二进的四个门扇涤环板以暗八仙为主要内容配以博古,以浅浮雕方式雕刻,看起来古色古香。厢房格扇虽以线条为主,但保存十分完好。天井宽敞,两个八边形须弥座缸底座虽雕刻简洁但保存完好,颇引人注目;排水沟出水处鲤鱼跳龙门图案生动传神。 植善堂的天井四周全设重檐,这在石阜村古民居中是独一无二的。且边门门罩保存完好。门口原有围墙和台门,这在用地紧张的石阜算是奢侈了。 |
| 原标题: 耕阜石阜(中篇) 石阜古村 |
| 作者:李龙 网络编辑:叶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