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沙为塔成就青云志 |
| http://www.tlnews.com.cn/ 2016年01月10日 08:41:13 星期日 |
人物名片 陈志云,桐庐县分水镇大路村人,现任杭州中恒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副总经理,先后在浙江大学半导体厂、浙江南都房产集团有限公司等任职,业界资深人士,2015年被聘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MBA)研究生特聘导师。 一 多年以后,每每回到老家,儿时的记忆总会悄悄爬上陈志云的心头:这里原来是个小山头,那里以前有个小水潭……一桩桩、一幕幕,夹杂着一抹乡愁,甜甜的,暖暖的。 1975年,陈志云出生在分水镇大路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父母身体状况不好,加上整日忙于为生计奔波,陈志云便成了外公的“小尾巴”。 外公从黄埔军校毕业,当过兵,打过仗,退伍后回到家乡。当时,村集体有两个工厂,一个生产冰棍蜡纸,一个做皮件。作为村里少有的“知识分子”,外公成了工厂和村里的财务管理人员。 每天,外公都会拿出那把摸得十分光亮的算盘,拨来拨去算个不停,不时在账本中记上一笔。陈志云则两手撑着下巴,看着来回跳动的算盘珠子出神,耳边是噼里啪啦的响声。待外公工作的间歇,陈志云便拉着他的衣角,央求他教自己打算盘。也或者,跟着外公出去看看村民打牌,看得久了,小小年纪便也认识了不少数字。 时光飞逝,陈志云渐渐长大,步入小学。对于孩子的教育,他的父母一向采取“放羊”政策,偶尔在他犯错误时提个醒。所以,整个小学阶段,不仅他的成绩出色,而且独立能力也特别强。 外婆想去桐乡的阿姨家,老人家虽然识字,但眼睛不太方便,在一家人商量谁陪着去的问题时,陈志云自告奋勇当起了外婆的“保镖”。之后,买票、中转、问路,一路护送外婆安全抵达。那一年,陈志云四年级。 对于那时的农村娃儿来说,平常上山下田,帮家里干点农活是常事。每到农忙时节,下了课,陈志云就往自家田头方向飞奔,然后,把书包往田埂上一丢,便加入到割稻的队伍当中去。弓得时间久了,等到收工,常常感觉整个背都是麻麻的。 累,是常态。不过,等稻谷收完,大人们将秸秆扎成一个个小小的稻草人进行晾晒时,陈志云和小伙伴便迎来了农忙时节最快乐的时光。一群人或在秸秆堆里捉迷藏,或抓田鼠,哪怕只是在蓬松的秸秆堆上滚一滚,都觉得特别开心。 日子在这样的生活中一天天过去。1987年秋天,背着一罐梅干菜和几件换洗衣物,陈志云走进分水中学。 男孩间的友谊,很多时候通过肢体语言来表达。初一那年,一种顶膝盖的游戏在学校里兴起。十二三岁的年纪,其实还是个孩子。一次游戏中,由于小伙伴用力过度,陈志云的膝盖受伤,当场休克。醒来时,他发现自己躺在校卫生室里。 事情就这么过去了,包括陈志云在内,谁都没有在意。然而,他的膝盖从此却落下了病根,天气不好时就会发作,针刺一样地疼。 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此时,陈志云已深深明白:如果考不上大学,单凭这样的身体,要过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肯定不行,自己一定要拼一拼! 二 从此,陈志云一头“扎进”书本里。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开始慢慢崭露头角。两年后,放弃了初中中专招考,他以优异的成绩升入分水中学高一重点班。 即便学业已经很忙碌,腿疾也时不时会犯,最严重的时候,连大巴车的台阶都迈不上,但只要身体吃得消,周末他仍然照常回家帮忙。只是,劳动时会改变一些方法。比如,稻谷收完后,要用双轮车运回家。一个人推,遇到上坡,他在百米前就开始冲刺,利用惯性将车推上去。 闲下来,他就又继续“啃”书或做题,怎一个努力了得! 由于各门学科成绩都比较平衡,高三那年,听从老师的建议,陈志云进入文科班学习。不料,却在高考时发挥失常。 焦虑地等待时,恰逢分水镇上一家速冻厂招工人,他便入厂当起了暑期工,边打工边等着“放榜”。 那一年,杭州市的高考成绩首次在钱江晚报公布。陈志云至今仍清楚地记得,在报纸上看到自己名字时的激动心情。 好险!差一点就与大学擦肩而过。收拾好心情,陈志云在估分后,在第一志愿栏填上了黑龙江商学院(现哈尔滨商业大学)。至于专业,他没多想,直接选择了外公曾经的专长——会计学。 1993年夏天,怀揣着东拼西凑的学费,陈志云乘上了前往哈尔滨的卧铺列车,踏上大学之路。 走出小山村,迈入了大学的校门,看到不少同学来自城市,家境殷实、成绩优异,陈志云感到深深的紧迫感。 当不少同学把课余时间花在各类社交活动上时,陈志云却一边发奋学习,一边勤工俭学。等到放假回家前,他还会捎上一些东北人参等当地特产,带回分水镇上售卖,赚取其中的差价。 学习打工两不误,大学四年,陈志云的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年年都获得奖学金。不过,尽管如此,大学毕业那年,他仍欠着1万多元的债务。 1997年,陈志云大学毕业回到浙江,通过了宁波市公安局的政审。 到底要不要走这条路?自己真的适合吗?正当所有人都以为他的工作已尘埃落定时,陈志云却一直在纠结,最终放弃了“铁饭碗”,选择进入浙江大学半导体厂,让不少人“跌破了眼镜”。 三 从学校走向岗位,他的心中有着对未来无限的憧憬,身体里仿佛也有着用不完的精力。 “实习”是大多数职员在上岗前都会经历的过程,在这段时间里,职员将 “由松到紧、由生到熟”,逐步适应单位的工作与节奏。然而因为单位人手较少,陈志云一上岗,就迎来了无比繁忙的工作。 当时往返于杭州和宁波北仑的班车每天只有两班,而陈志云的工作内容之一就是前往北仑,将那边的资料带回公司进行处理。 于是,每天清晨5点多,陈志云床头的闹钟便会准时响起。简单洗漱之后,他下楼在附近的早餐店随意买些早点儿果腹,然后马不停蹄地奔往汽车站,登上6点30分前往宁波北仑的汽车。大约3个小时后,汽车抵达北仑,不做任何休息,他马上又投入到工作中。 不是他不想休息,而是他知道,只要稍作停歇,就无法在完成工作的情况下,赶上当日下午3点30分返回杭州的班车。一去一返,等回到公司,再将资料整理完毕,窗外的天空早已一片漆黑。 紧凑的时间安排、繁忙的工作,令陈志云少了太多思考的时间,渐渐患上了“强迫症”。北仑的工作一完工,他就抱着大堆的资料往回赶,能否赶上当天的汽车是其次,最担心的还是资料有没有带上带全。好在多年养成的“胆大心细”,使他在工作中几乎没有出过什么差错。不过,“强迫症”的毛病却再也改不掉,时至今日,每逢出远门时,他总会不自觉地担心自己会将某些东西落下。 “踩着晨曦而去,踏着夜幕而回”成了陈志云生活的常态,工作虽然繁忙,但他却从未有过抱怨,还主动帮其他同事分担工作。 参加工作后不久,单位的出纳因孕请假回家待产,单位里的一位老科长接过了出纳的工作。一位上了年纪的科长,在结束自己繁忙的工作后还要兼职出纳,陈志云有些“看不下去”,便主动“请缨”,希望自己能接过出纳这份活儿。 “你都这么忙了,还要做出纳?不成,不成!”老科长不假思索地拒绝了陈志云的请求。但陈志云却没有打退堂鼓,以自己年轻力壮、恢复能力强、没有家庭顾虑等为由,多次找老科长商量。最终,又揽下了出纳的工作。这之后,他的工作变得更加繁忙,办公桌成了他的临时床铺。 对同事的一颗热心,让陈志云有了良好的人缘,而他遇事先自省的态度,则让领导对他赞赏有佳。 一次,公司要购置一个日本的生产工厂,并将整个工厂搬至国内。然而,当时国际对我国有“技术封锁”,能否成功购下工厂是一个未知数,如果进行外汇套保,一旦无法成功购买,将付出高额的违约金。出于种种原因的考虑,负责财务工作的陈志云没有将这个购买合同送至银行进行外汇套保,导致最后因汇率变动,让公司多付了一笔钱。 虽然在这件事上,陈志云并无过错,但老板仍然批评了他。对此,他并没有顶撞老板,也没有找同事诉苦,而是主动反思,分析整个事件的发生过程,确定自己在“有多种选择时,未将所有选择一一告诉领导”这一做法上存在不足,提醒自己下次改正。 勇担当、会反思、勤工作,这样的员工与同事谁不喜欢?1999年,陈志云被公司派往宁波的子公司,任财务经理。 毕业两年,就从一个小会计一跃成为财务经理,陈志云并没有被这巨大的喜悦冲昏头脑,而是仍不忘初心,谦虚谨慎,踏踏实实地一路前行,业务能力也越“磨”越精,成为老板的得力助手。 四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2003年,由于公司重组,陈志云决定去其它平台提升自己的能力,让自己的“技能树”变得更加丰满。辞职前,再三挽留被婉拒后,老板对他的决定表示支持,而陈志云也拍着胸脯保证,倘若今后公司有需要帮忙,自己一定义不容辞。两人互相握手,笑着道别。 告别了工作6年的浙江大学半导体厂后,陈志云来到浙江南都房产集团有限公司,任拟上市的置业股份公司的财务总监。 财务总监除了要管好公司内部账务以外,还要做融资等相关工作。陈志云很清楚,无论什么企业,合作的前提是能够得到盈利,因此他经常亲自制作公司项目的介绍文案,并主动上门向有兴趣的公司进行一对一介绍,不许诺能帮对方赚多少钱,而是以项目的介绍与展示,让对方自己选择。这样的诚心,令不少企业负责人即便不打算投资项目,也愿意结识他这样一位朋友。 如果说浙江大学半导体厂教会了陈志云工作技能,那南都房产则教会了他交际能力。虽同做财务工作,但来到南都之后,他的交际面扩大了不少,每天都要和不同职业、不同身份的人打交道。而他也给自己立下了一项准则——以诚待人。 假如一天能结识10个人,而这10个人又能发展成朋友,那一年就能多出3650个朋友,十年就是3万多人,这将是一笔无法用金钱衡量的财富。秉持这样的信念,陈志云对遇到的每一个人,无论是企业老总,还是公司的一个小职员,都诚心对待,赢得了业界对他的一致好评。 2006年,南都被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收购,而陈志云的一位朋友正好打算开一家公司,邀请他去帮忙。就在他答应朋友之后的几天,另一家房地产商向他抛来橄榄枝,提出了颇为丰厚的待遇。 做人做事,以诚为先。陈志云谢绝了房地产商的好意,但又看对方确实需要帮助,便决定以朋友的身份帮对方一把,运用自己多年来建立的关系网与良好的信誉,顺利帮助对方融到了资金。 万事开头难,企业创始之初往往需要一些资金进行周转,陈志云对朋友的公司更是尽心尽力,丝毫没有因为自己是股东朋友而摆架摆谱,一年之内,帮助企业从海外融资1.5亿元,令朋友与其他公司负责人瞠目结舌。 2010年,陈志云见企业已步入正轨,便与朋友辞别。经过一番思考,他来到口碑、信誉均不错的杭州中恒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任财务总监,不久又兼任了董事会秘书、公司副总经理。在这里,他除了做好本职工作以外,还经常给予年轻员工工作建议,帮助他们更好地走好未来的道路。 如今,在资本市场,陈志云已是资深的专业人士,不少年轻人会问他成功的秘诀,而他总会告诉对方两句话“机会总是给有准备与努力的人”“不要总想着跳槽,而是先要想方设法利用好现在的平台,学习足够多的技能与知识”。 虽然工作繁忙,但陈志云仍然打算在未来利用自己的人脉网,让更多业界朋友了解桐庐,走进桐庐,为桐庐的发展提出宝贵意见,助力家乡越变越美,老乡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足。 记者手记: 近两个小时的采访中,陈志云很爽快地分享了自己从小到大的人生经历,就他而言,这份爽朗与真诚的性格,是他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大多数时候,阳光与真诚的人更容易交到朋友,而乐观的人对工作与生活更加充满动力,而陈志云恰好同时拥有这些宝贵的性格。初中时的意外给他留下了“后遗症”,他不仅没有因此消沉,反而励志苦学,决心将来靠“脑力”吃饭;高考的发挥失常亦没有阻止他提升自己的脚步,没有考上重点大学反而成了他更加发奋的动力。 上帝给人关上一扇门时,往往会打开一扇窗。然而,只有乐观并不断进取的人,才能够发现并将窗推开。如果只看陈志云现在的成就,很多人会觉得他一定天赋异禀,事实上,他觉得自己是个凡人,之所以能走到今天这一步,全靠日积月累。从小到大,陈志云很明白自己的目标是什么,并持之以恒为之奋斗,更难能可贵的是,每次遇到挫折,他都会进行反思,从中吸取教训。 对于什么是成功,每个都有自己独特的定义,而什么是成功的关键因素,每个人又有各自的见解。无论如何,当磨难成为前进的动力,挫折化为振翅高飞的羽翼,这样的人,终有一天能够通向成功。 记者 陈艺琨 邵惠燕
| |||||
| 原标题: 积沙为塔成就青云志 | |||||
| 作者: 网络编辑:殷卫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