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风雅韵话茆坪(上篇) |
| http://www.tlnews.com.cn/ 2016年01月09日 08:51:25 星期六 |
■ 王伟成 茆坪村地处浙西(桐庐)与浙中(浦江)之间的必经之地,居芦茨溪域的中游,昔有马岭古道相连,今有S210公路相通。村落始建于宋元之际,至今已有700余年历史。茆坪现有马岭古道、万福桥仁寿桥以及二十余幢祠厅民居等一批历史文化遗产,还有古柏古樟古黄连等一批古树名木。山村虽小,却人才辈出,勤劳善良的茆坪人艰苦创业,崇尚耕读,经过新农村、文化礼堂、乡村慢生活体验区等系统建设,使古老的茆坪村焕发出生机勃勃的文化能量。 派衍文安 胡氏文安郡:茆坪村胡氏系村内大姓,约占村总人口的70%。胡氏宗族原籍安徽,几经迁徙,聚居严州寿昌(今建德大同)富塘村。到了南宋理宗年间,“白云始祖”清溪公从寿昌富塘村迁居至桐庐白云源芦茨村,后以七朝宗公为领头,从芦茨村分迁到茆坪建村安家。寿昌富塘村的胡氏宗族直属安定郡。宋高宗绍兴二年之前,茆坪胡氏先祖胡国瑞被朝廷追封为文安郡开国男,后文安郡胡氏成为安定郡胡氏的一个分支衍脉。茆坪村的胡氏家族自迁入建村七百多年来,一直以胡国瑞为始祖、文安郡为衍源,传承至今。 始祖胡国瑞:胡国瑞(1080年—1132年),字彦嘉,宋代睦州寿昌(今建德大同)富塘村人,自幼生性聪慧,七岁时日诵千余言,熟读四书五经,循蹈忠孝礼义,仕途终生,官至吏部左侍郎,为国为民,呕心沥血,智慧过人,功业屡建。 北宋大观三年,胡国瑞因博学多才,被朝廷特授为宣教郎,任《九域图志》编修官,书成后改任鄢陵县令。在鄢陵期间,胡国瑞为政威严,却不失宽大。该县一直苦于盗匪危害,自他上任后,盗匪畏于震慑,收敛匿迹。鄢陵处京城近郊,朝廷物品多来此购买。胡国瑞要求按市场价买卖,不得压价。县城郊有近千亩常遭旱灾的土地,他亲自查勘,发动修建水塘,旱害消除。在朝廷选拔郡县官吏时,鄢陵名列前茅,胡国瑞因此被召进京城任职。进京后,胡国瑞受宰臣郑居中的器重,被荐举为秘书省校书郎、著作佐郎,参与纂修《崇宁日录》。然而,因胡国瑞极力反对相府设立应奉司等,七年未得升迁,宋徽宗得悉后,召封他为吏部司郎中。 方腊起兵睦州时,朝廷召百官商议。胡国瑞认为,造反者本系良民,并无心造反,造反是因当地官员仗势欺压所至。据此提出对策,并主动以钱粮向导官身份参加平定行动。因此举有功,得朝廷嘉奖,被授吏部司封司郎中,进封为朝议大夫。 胡国瑞在任用官吏上,坚持亲贤人,远小人。宋徽宗召其询问朝政时,直言首先要整顿官吏队伍,去除冗员,启用清正干练之人;要求后宫的妃后及其家人不得在京城当官;选用官员要以有否成绩为标准等。徽宗采纳了他的建议,次日就在朝上宣讲此事,并一次罢免了百余权贵子弟。 胡国瑞因秉直不阿,宋高宗建炎时被外派至知舒州军州。该地刚经历战火,百废待兴。胡国瑞以宽严结合,严而不苛为治理方略,对一支被招安后仍横行四乡的降军晓之以理,先礼后兵,严惩恶首,一举平定局面。后胡国瑞忧心成疾,转任杭州洞霄宫提举。在洞霄宫任上,胡国瑞以做善事为己任,赈贫济困。不久又改任江州太平观提举,其时恰逢战乱,当地粮食歉收,粮价奇高,他将藏粮以市价的四分之一供给百姓,别有用心人欲高价收购,被胡国瑞严正拒绝。 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年),胡国瑞上表朝廷,请求告老还乡。回乡之际,他尽献家财,以济乡族贫寒子弟,立义学,择名师以教子孙,使各知礼义,还献出儒学膳士田,乡人后来以义田名之。同年十一月,胡国瑞谢世。因 振德堂 振德堂即茆坪村胡氏宗祠。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从芦茨村分支到茆坪建村安家的胡氏族人,起初每到祭祖之时,需经二十里的山路到芦茨村胡氏家庙总祠——“振礿堂”祭祀。其间需要翻山越岭,跋涉往来,多有不便。到了清乾隆三十七年,茆坪村胡氏已人丁兴旺,经济富裕,于是开始建造胡氏宗祠——振德堂。 祠堂背山面水,坐北朝南,面积1800平方米。三间三进长方形,粉墙黛瓦马头墙。第一进(厅)为可拆装式戏台,平时敞开,供人们进出宗祠瞻仰,用时合拢,成为活动演出的舞台。第二进为村民平时聚谈聊天、休闲娱乐的场所,观众坐席上方悬挂有“清芬余泽”匾额。第三进的后上方悬有匾额“振德堂”,表达以德处世的宏愿,前厅正上方悬挂着清朝咸丰皇帝亲赐的“平寇”圣旨匾,供后人缅怀先辈的历史功绩。 宗祠历经了240余年的世事沧桑,期间屡受冲击,曾险遭不测。尤其在清咸丰年间,当地村落遭受乱军“聚劫我资粮,焚掠我庐舍,凌侮我子女,杀戮我人民”的祸害。凡遇厅祠庙宇,动辙焚烧,茆坪村的大片重墙峻宇被付之一炬,芦茨村的胡氏家庙总祠被焚烧毁尽。而振德堂在村民的呵护下,除部分物件被损外,祠堂整体幸免劫难。 上世纪80年代,鉴于宗祠的良好位置,村民人口数量日增,宗祠活动场地受到局限的实际情况,村里一度有过拆除重造的意向。在保护与传承的精神感召下,村里做出了一个折衷的改良方案:一是将两个天井用玻璃全覆盖,以保障雨雪天活动时观众免受淋冻;二是封掉大门,将拆卸式戏台封为固定式。其后不久天井就拆除玻璃覆盖,恢复了原样。 进入新世纪,尤其在美丽乡村建设和富春江乡村慢生活体验区建设以后,胡氏宗祠的维修保护、开发利用成了茆坪村古村落开发的一桩大事。2013年,村委会、村老龄委及热心村民齐心协力,对宗祠从大梁立柱到椽支瓦片,进行了全面的检修加固工作。同年,胡氏宗祠被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为还原祠堂原貌,“拆开”了戏台,恢复了宗祠由大门进入的通道。其后,弘扬农村正能量的文化礼堂、道德讲堂等落户“振德堂”。 对宗祠的管理,在《桐江白云胡氏宗谱—家训十八条》中有“子孙应常加理漏,勿使霉湿”等具体要求。随着社会文明的推进,姓氏有别,忠诚相同,在历代胡氏后人及村民的呵护中,不仅经常对祠堂理漏,而且跟踪保护,“凡见坏损,及时修葺”。如今,胡氏宗祠已成为茆坪美丽乡村游的必到之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喜爱。 “五朝门” “五朝门”:封建社会里显示身份地位的建筑,必须经过皇帝的允许才能建造。即使官员要经过五朝门,文官须下轿,武官得下马。 传说一:北宋大观初年,茆坪胡氏祖先胡国瑞晋升至吏部侍郎。胡国瑞为官清正,不附权贵,政声卓著。至南宋绍兴二年,胡国瑞谢世以后,宋高宗皇帝为表彰胡国瑞一生的刚直品行和不朽功绩,敕封其为文安郡开国男,朝廷准许在建造胡氏宗庙的同时建造“五朝门”。 传说二:传说胡氏宗族里,在宋朝年间有位才学渊博的先生给皇太子教书,称“御师”。太子在他的熏陶下已将成人,很快就要继位。太子问:“老师,你家住哪里?”老师指着一片白云说:“我家就在白云底下白云源村。”太子在即位后要老师住在京里,老师推辞不肯在京,要告老还乡。新皇就下“圣旨”准许他在宗祠堂门口建“五朝门”。 至清乾隆37年,茆坪村的胡姓宗族兴旺,财力充裕,先建造了胡氏宗祠(振德堂),继而逐渐扩建宗祠,建造了“五朝门”和文昌阁。传说在建造“五朝门”的时候,有人向上告发胡氏僭越礼制。胡氏族人得知官军将来抄毁“五朝门”的消息后,便速派人去寿昌富塘村宗房借来胡国瑞的画像挂在祠堂的正厅,官军一见此状,未敢轻举妄动。道光皇帝得悉此事后,便派了钦差补送了圣旨牌。简朴的“五朝门”历经沧桑,至今保留着当年的历史原貌。 文昌阁 茆坪村的文昌阁与“五朝门”一起,随着胡氏宗祠的修建而兴建。建造时,运用五行八卦、风水运数学说,选址在此村寨要口。文昌阁内祀有关公神与魁星神等,制作精细,神态肃穆。在胡氏宗祠、五朝门的相互映衬下,走过文昌阁院落时,让人们滋生超越尘嚣、跨越时空的圣洁感。 文昌阁前溪水潆洄,古木参天,形成了一道唯美的水口景观。古代村中文人将其命名为“奎楼望月”。现存《桐江白云胡氏宗谱》中记载着一位叫胡儒超写的《奎楼望月》诗,诗曰:“良宵蹑足上奎楼,远瞩长空一色秋。万丈云梯如有路,乘风须到广寒游。” 历经沧桑的文昌阁,如今的屋架保留依旧,但阁内的菩萨塑像早被清除,飞檐翘角古香古色的外形不见踪影。现经修复开发,已作为县文化创意基地,供游客活动。 文安楼 文安楼:占地520 平方米,上下二层,呈长方形。1922年动工,1925年建成。楼主胡儒艺,虽官宦之后,却有意经商。家境殷实后,投入银元3万,请来东阳建筑师承建了此楼。文安楼在继承徽派建筑基础上,与时俱进,又结合了西洋手法、现代功能。其石材加贴饰的大门,既像牌坊,又似城阙,大度气派;东南方二楼破墙而出的望月台,人与自然相互呼应,和谐交融;地面采用的彩色水泥,古今对接,美观实用。 文安楼大门上方题有二匾:“居贞吉”和“派衍文安”。“居贞吉”源于《易经》。贞通“正”,意为坚持遵守正道,才能吉利吉祥。“派衍文安”。派衍,指宗族支派繁衍;文安,指楼主胡氏派衍于以胡国瑞为始祖的文安郡,示明楼主祖郡望。2003年,文安楼被列为桐庐县文物保护单位。 轶事:文安楼不只宽敞舒适,还在于它的科学实用和美学文化。它是茆坪古建筑群中的翘楚,被清末名士康有为和一代美术宗师叶浅予誉为“江南第一农居”。名人的钟情与光顾,为茆坪文安楼增添了许多文化内涵。 1926年前后,康有为曾养病在桐庐俞赵村,后受文安楼主之邀,来此休息养病。幽静的自然环境,甘纯的新鲜空气,加之主人的盛情款待,不仅使他安心住下,而且常在望月台展卷卧读,吟诗泼墨。据传,在康有为居住的数个月里,触景生情,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墨宝。无奈,在“文革”中被付之一炬。 上世纪的80至90年代,当代画坛宗师叶浅予每次从北京回桐庐,都要安排时间到文安楼来探访,甚至还带着学生登至望月台写生作画,并与楼主之子胡宗陶先生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合影,成为老画家与文安楼特殊情缘的历史见证。 古色古香的文安楼还吸引了不少影视导演前来取景。当代著名导演谢晋先生对文安楼更是“一见钟情”,经他在此拍摄的影片,就有《珍珠衫》、《无国界战争》、《周恩来》等。 其它,抗战时期,国民党省政府高官在此多有留宿;解放前夕,这里曾作为金萧支队江东联络站;上世纪60年代,茆坪村“农业学大寨”事迹突出,成为媒体报导的典型,引来了中央及省市领导的光临,来客大多在此楼休息用餐。 灵古寺 灵古寺:原称灵谷寺,约建于宋代。后历经沧桑,多次毁损又多次重修,现在的寺院重建于1998年秋。灵古寺的重建源于是百姓心中强烈的信奉信仰,它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旺盛活力,重立于芦茨溪岸,与茆坪村遥相呼应。茆坪灵古寺与芦茨陈公寺系同出一脉的姊妹寺,供奉的是同一位先贤——隋代司徒陈佑侯陈杲仁(陈老相公)。陈老相公不仅在当地敬若神明,而且被南方广大的山村奉为安泰的保护神。关于陈老相公的故事,主要有两个出处。 其一:陈杲仁,江苏常州人,生于梁太清三年。幼失怙持,依叙而居,少即颖悟,长更英武,兼通书史。时值兵乱年荒,乃随白云源耕作度日。然血气方钢,英雄志在四方,请缨有日,豪杰保家,甘草莽,于是折节从军,倥惚戎马,屡建奇功。梁亡后,为随文帝镇海守臣,因破海盗有功,累官授大司徒执法严明,纲纪整肃。大业中,东阳楼世乾啸聚绿林,走险东阳,义乌,浦江,桐庐一带,官民不堪骚扰,陈公绕兵清剿,擒其酋,降其众,浙东赖以安宁。而后隋王朝荒淫无度,政令日非,陈公鉴于时弊急流勇退,隐居于桐庐、浦江之间,林泉自娱以终天年。自古以劳定国,则载史,效忠捍患,力保一方,则享祭古圣贤之制,祀典实为志士,仁人歌功颂德,名标千古。 其二:隋亡后,陈老相公便隐居在树木茂盛的白云源深山处,基于群山延绵,薪林无限,便“靠山吃山”,将烧炭技艺传授给当地居民。白云源森林资源丰富,木炭质量优良,是优质木炭的重要产地。主要销往杭州、海宁等地。到了明清时期,白云源一带的山民,烧炭为业,卖炭为生,经炭致富,茆坪、石舍、邵家等村,成了大山中兴旺发达的村落。陈老相公还将烧炭的技术发扬光大,传授到浙西、浙中等山区。南方的烧炭人均以陈老相公为祖师,在大山里烧炭时,都要在炭窑附近设立陈老相公的神位,烧香奉祀。 居于群山环抱中的灵古寺,成为十里八乡百姓对陈老相公情感的寄托处,也成了青山古村一处寺村交融的人文景观。 东山书院 东山书院在茆坪村东,系唐代诗人方干后裔,北宋进士方楷创建,现在建筑为清代重修,是茆坪文化的核心建筑。 书院占地面积约80平米,前院为占地约30平米的四方水塘,隐含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的含意,两侧为回廊,后堂为书院正厅,是昔日学子读书的场所。整个书院僻静优雅,凝聚了茆坪古村千年的文化底蕴,是茆坪人“耕读传家”的文化象征。 全国各地有很多的“东山书院”,其中最为知名的莫过于建于清朝光绪年间,曾由毛泽东题写校名的湖南湘乡“东山书院”。在桐庐(及分水),至清末共有书院19所,其中以东山与南园两书院为突出。明代中叶前的书院均为本地乡贤名流所建,以后则多为官办,书院均聘请名师宿儒为院长与讲师。历史发展到今天,许多书院早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而被弃用,而东山书院在一次次的历史变化中得以保存至今,不能不说这是一个奇迹。
| ||||||||||||
| 原标题: 古风雅韵话茆坪(上篇) | ||||||||||||
| 作者: 网络编辑:殷卫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