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头村——桐庐越剧的故乡 |
| http://www.tlnews.com.cn/ 2015年12月05日 09:10:36 星期六 |
桐庐是越剧的摇篮,越剧是桐庐的奇葩,但是桐庐越剧的发源地究竟在什么地方?桐庐越剧史上真正作为流动演出的科班叫何名称?这一科班的诞生地在哪里?解放后,桐庐首个官方扶持的艺术团体——桐庐县民艺剧团的前身是什么?走进横村镇板头村,一段隐藏了大半个世纪的越剧轶事,又清晰地浮现出来。
云升舞台诞生地——石门寺遗址 昔日的辉煌 越剧是桐庐文艺园地中的一朵奇葩,也是桐庐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姚朝其同志在其编著的《艺苑争妍》中的《桐庐戏曲(越剧)的发展史》(下称《发展史》)里,翔实地为我们阐述了桐庐越剧所走过的历程,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桐庐越剧发展的绚丽画卷。越剧作为一种新兴的地方剧种,发源于浙江嵊县(现嵊州市)。清中晚期,以落地唱书形式流入我县,深受群众喜爱;到民国时期,由说唱到舞台,县内各地分散的越剧流动演出科班陆续出现;新中国成立之初,1950年9月桐庐第一家政府扶持的艺术团体——“桐庐县民艺剧团”正式成立。此后,经过了几代人的传承、吸纳、创新、提高,桐庐越剧终于取得了新秀辈出、硕果累累的佳绩,并赢得了“越剧摇篮”的美誉。 现引《发展史》中的两段史料: 民国三十七年(1948),桐庐常乐乡柴家边(板头夏塘畈)组建科班“云升舞台”,流动演出至全县解放。表演《仁义缘》《玉蜻蜓》《梁祝哀史》《碧玉簪》《双狮图》《泪洒相思地》《百花台》《兄妹看相》《狸猫换太子》《六美图》《红梨镜》《血手印》《生死牌》《双珠凤》《文武双球》《游龙戏凤》《分玉镜》《丁姑娘烧茶》等剧目。 1950年9月,以原“云升舞台”为基础,吸收凤岗科班、四管乡(新合)科班和社会上闲散艺人组成桐庐县民艺剧团,团长倪雪芳,为县内建立集体所有制专业剧团之始。 以上两段史料,笔者通过调查,认为其中“云升舞台”的创建时间“民国三十七年(1948)”,实际应为:“民国三十五年(1946)”;“云升舞台”的所在地“桐庐常乐乡柴家边(板头夏塘畈)”,确切地说:解放前为“桐庐常乐乡板头村”。1950年春起为“常胜乡第一村”1956年6月起为“胜峰乡板头村”,后改为“横村公社板头大队”,“胜峰公社板头大队”,今又为“横村镇板头村”,该村一直是独立的行政村,柴家边则是“常乐乡”、“常胜乡”、“胜峰公社”的驻地;而“夏塘畈”则应为“下塘畈”只是板头村中的一个地名,即“云升舞台”班主柴云生的住处,后期也曾为“云升舞台”的所在地。 上述史料表明,“云升舞台”是桐庐越剧最早出现的正规流动演出科班之一,且具有较强的演出实力;“云升舞台”是桐庐最早建立的集体所有制专业剧团民艺剧团的核心,也可以说是桐庐民艺剧团的前身。 由此看来,板头村“云升舞台”在桐庐越剧为新生政权服务的转型和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笔者经过实地调查和访问,对“云升舞台”创办的有关情况进行了深入的了解,通过这一民间历史文化的发掘,对桐庐越剧的底蕴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云升舞台”越剧科班的创始人柴云生(1917—1985),板头村人,有一定文化,自年轻时就酷爱民乐和越剧,后在我县各地出现的越剧流动演出科班热潮的感染下,终于在痴迷和执着中开始创办“云升舞台”。万事开头难,办科班更不容易。从学艺场所、戏装道具,到演员薪酬、膳食开支等等,都是一个个难题。为了筹划资金,他甚至痛下决心,变卖了家中的田产。正因为他有这种坚韧不拔之志和可贵精神,“云升舞台”终于在1946年诞生。 没有演员,他就从本村和邻近村子物色有一定素养、十三四岁的女孩进行学艺培训,如孙凤仙、柴兰兰等;并请来客师传授表演技艺,现仍健在的桐庐著名越剧演员倪雪芳,当年就曾在“云升舞台”当过客师。 没有场馆,就只好在离板头村二三里地外石门山山坳里的石门寺里落脚,此处冷僻荒凉,庙舍简陋不堪,一待就是三年,直至快解放时才搬迁到下塘畈一户财主的附房里,足见“云升舞台”当时的条件有多艰苦。 尽管经历了各种磨难,但“云升舞台”还是从各种困境中坚持了下来,并在当时县内多家越剧戏班中脱颖而出。“云升舞台”与其它戏班的最大不同是:其它戏班都是由班主临时组合,集散无常,而“云升舞台”则经营管理有方,走的是一条较为正规的流动演出专业化之路。据上述所引史料和采访得知,“云升舞台”演出的剧目就有《仁义缘》《玉蜻蜓》等22部之多,这对于一个创建历史不算太长的农村戏班来说,没有对越剧的执着追求是难以做到的。正因为有较为过硬的演出实力和功底,“云升舞台”除在桐庐乡下演出外,还能赴建德、寿昌、兰溪、金华、浦江、义乌、东阳、于潜、昌化等地流动演出,并能赢得外地观众的赞誉,这实在是它的难能可贵之处。 正是凭着这点,桐庐解放后,当时的县领导慕名找到倪雪芳,要求重新组建和恢复越剧团时,她能毫不犹豫的欣然应允,并首先想到的是自己曾做过客师的板头村柴云生的“云升舞台”科班,这充分体现了她对柴云生和“云升舞台”的了解和信任。于是她便让丈夫章士元找到班主柴云生,做他的工作,恳请他能出面将名下“云升舞台”科班带到桐庐县城去。双方一拍即合,柴云生终于同意。经过精心筹备后,以“云升舞台”为基础的桐庐第一家官方扶持的艺术团体“桐庐县民艺剧团”于1950年9月4日正式成立,艺人倪雪芳任团长。 桐庐县民艺剧团成立几个月后,柴云生又将自己十三岁的女儿柴巧仙和同村的女孩柴讳煜等带到团里学艺,为剧团培育新苗;随后又有郭荷英、张冠球等板头村人相继进民艺剧团,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板头村还为桐庐艺训班输送过一名学员。一些原“云升舞台”的艺人,后来成为民艺剧团、富春江越剧团、春江越剧团和桐庐越剧团的骨干,有的成为团里领导。 从此“云升舞台”的文脉在这里得到了延续,“云升舞台”的辉煌在这里得到了传承,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桐庐越剧终于谱写出了更灿烂的新篇章。 |
| 原标题: 板头村——桐庐越剧的故乡 |
| 作者:方放 网络编辑:俞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