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诗西路”话桐庐 |
| http://www.tlnews.com.cn/ 2015年09月24日 08:50:12 星期四 |
| 从浙东“唐诗之路”到“唐诗西路” 2015年6月24日,浙江省诗词与楹联学会与县文联在我县共同举行“唐诗西路”授牌仪式,祁茗田会长将一块命名我县为“唐诗西路”的铜牌授予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王优健,从此,我县的人文桐庐建设又增添了浓重的一笔。 正如省诗词与楹联学会在《关于授予桐庐县“唐诗西路”称号的决定》中所言:“我们认为,相较于浙东‘唐诗之路’,桐庐县的‘唐诗西路’也是客观存在,应给予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这对于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发展旅游经济都有不可替代的积极意义。正是基于以上考量,特授予桐庐‘唐诗西路’称号。” 应该说,省诗词与楹联学会作为全省诗词与楹联创作、研究的权威学术团体,授予我县这样一块牌子是富有含金量的。县诗词楹联学会在其中出了大力,功不可没。 然而,我们必须承认,相较于浙东“唐诗之路”的深度研究与广泛宣传,我们对于“唐诗西路”的研究与宣传还显得滞后。“唐诗西路”的命名其实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庞大的课题,有待于我们去挖掘去研究。 《“唐诗西路”话桐庐》是我由这一课题引出的一点粗略研究与思考,权作对这一品牌的普及与宣传,更期待能够抛砖引玉。 浙东“唐诗之路”西起杭州萧山的闻堰,经绍兴、嵊县、新昌、天台、临海直至宁波。沿途有镜湖、曹娥江、剡溪、天姥山、天台山等名胜,留有《梦游天姥吟留别》《舟中晓望天台》等著名诗篇。 而“唐诗西路”或称浙西唐诗之路,其实就是“钱塘江——富春江——新安江”这条浙江的母亲河。它东起杭州的钱塘江渡口与萧山的闻堰,西至与安徽交界的新安江口,经杭州、萧山、富阳、桐庐、建德、淳安一直到安徽,其中最精华的一段,便在桐庐县境内,因而桐庐拥有“唐诗西路”的命名也是恰如其分的。 桐庐境内是唐朝诗人涉足最多、留下诗作最多的地方。细究起来,我以为原因有三:一是桐庐“天下独绝”的自然风光。桐庐境内的的“奇山异水”,在唐代之前就通过谢灵运、吴均等人的诗文闻名遐迩。二是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桐庐境内的富春江和分水江是古代两条天然交通要道,而桐庐恰好处于枢纽地位,是南来北往的必经之地。第三个更重要的原因是独一无二的名胜古迹。桐庐县境内有严子陵钓台。严子陵是我国古代文人的精神偶像,严子陵钓台是古代文人向往的精神家园。唐代诗人慕名前来拜谒严子陵旧迹留下怀古诗篇太在情理之中了。因此,桐庐被授予“唐诗西路”当之无愧。 当然,我们还应该立足桐庐放眼整个钱塘江流域,去追寻唐代诗人的足迹。 唐朝的桐庐诗人 在唐朝灿若群星的诗人之中,也有几颗耀眼的星星是桐庐诗人。著名的《全唐诗》共入编诗人2200余人之多,而其中的278位被元代学者辛文房立传编入10卷本的《唐才子传》,其中桐庐诗人就有6位,分别是章八元(卷四)、徐凝、章孝标、施肩吾(卷六)、方干(卷七)、章碣(卷九)。能入选《唐才子传》的,完全可以说是唐朝的著名诗人,桐庐一县就有6位,这在今天全国的县域当中,绝对算得上是名列前茅的。 在这六位诗人当中,章八元、章孝标、章碣是祖孙三代,俗称“三章”。《唐才子传·章八元》开篇写道:“八元,睦州桐庐人。”章八元是睦州桐庐县常乐乡(今桐庐县横村镇)人,是大历年间进士。章孝标是章八元之子,而章碣则是孝标之子,也都是进士。因而横村胜峰一带至今还流传着“一门三进士,祖孙是诗人”的佳话。我们知道,过去的读书人一旦考中进士,便成了官员,而他们同时又是文人。“三章”当年都是有一定影响的诗人。章碣的诗千年之后还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推崇,毛主席多次书写章碣诗作。 徐凝是唐代睦州分水县(今桐庐县分水镇柏山村)人。《唐才子传·徐凝》是这样介绍他的:“凝,睦州人。元和间有诗名。方干师事之。与施肩吾同里闬。”可见其诗名之大。他与白居易、元稹有很深的交情。白居易对徐凝写牡丹的诗尤为推崇。记得2008年4月洛阳牡丹节期间我有幸去观摩全国书法展,宣传品中唯一选用的古诗便是“唐·徐凝”的《牡丹》:“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至今这个印有徐凝诗作的宣传品还放在我书房的显眼位置。徐凝不仅诗写得好,而且书法也著称于时。如今的分水镇柏山村公园内树立的徐凝石雕像便是他手握毛笔的形象。 桐庐的另一位唐朝诗人不得不着重说一说,因为他的归属历来有争议。《唐才子传·施肩吾》开篇也只是这样笼统介绍:“肩吾,字希圣,睦州人。”确切地说,施肩吾是唐睦州分水县人。他的出生地分水县招贤乡后来划归富阳县(今杭州市富阳区)。因而如今富阳对于施肩吾的研究较重视。施肩吾在唐元和十五年(820)中庚子科进士,被钦赐状元及第。无怪乎其归属历来都要争抢。我的观点是,对历史名人不必争抢,而应共享。一个地方只要有理有据地做好用好历史名人与本地的结合文章,就是硬道理。施肩吾毕竟历史上是分水人,曾在分水五云山上就学,如今桐庐县分水中学的校园内仍竖着唐状元施肩吾读书处的石碑。分水镇目前建起了进士馆,其中着重介绍了施肩吾,实在是明智之举。施肩吾在唐代也是一位有影响的诗人,《全唐诗》收录其诗197首。 前面介绍的5位唐朝桐庐诗人均为进士,既是官员,又是文人。而晚唐诗人方干因缺唇貌陋中举不第,布衣一生,可他却诗名最显。《唐才子传·方干》一篇也是桐庐诗人中篇幅最长的(在整部《唐才子传》中也是较长的)。“干,字雄飞,桐庐人。幼有清才,散拙无营务。大中中,举进士不第,隐居镜湖中。湖北有茅斋,湖西有松岛,每风清月明,携稚子邻叟,轻棹往返,甚惬素心。所住水木幽閟,一草一花,俱能留客。”《唐才子传》方干篇开头部分对方干的介绍与描述简洁而传神。如此精彩的描写在整部《唐才子传》中我以为也是不多见的。方干不仅在生前深得姚合、徐凝、罗隐、贾岛等著名诗人的赏识,睦州建德诗人李频还拜方干为师。方干死后,门生私谥其为“玄英先生”,并为他编辑诗集10卷370余首,唐朝诗人王赞为其写序,方干的忘年交台州人孙郃不仅写了《玄英先生传》,而且在《哭玄英先生》一诗中称赞他“官无一寸禄,名传千万里。”方干是“睦州诗派”的杰出代表。《严州诗词》(天津古籍出版社2011年1月版)中收录唐代至清代歌咏方干的诗作达百余首,在唐朝睦州诗人中是绝无仅有的。北宋范仲淹知睦州时二访方干故里,写了多首诗赞扬方干,并请人在严先生祠堂东壁画上方干像,与严子陵并祀。 《全唐诗》收有方干诗10卷348首,从数量上看在两千余名诗人中位列第25位。而其诗的质量和方干的诗名,孙郃评价:“广明中和间为律诗,江之南未有及者。”王赞称誉:“吴越故多诗人,未有新定方干擅名于杭越,流声于京洛。”晚唐著名诗人吴融更是赞叹:“把笔尽为诗,何人敌夫子。句满天下口,名聒天下耳。” 方干故里在今桐庐县富春江镇芦茨村,是杭州巿风情小镇,目前正在打造浙江省唯一的慢生活体验区。我以为在建设慢生活体验区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好好开发一下方干这座历史文化金矿。 唐朝的桐庐诗人除了上述6位之外,另外如方干的父亲方肃应该也是。孙郃在《玄英先生传》中介绍:方干“父曰肃,举进士,章协律八元美其诗,以其子妻之。八元即先生外王父也。”从中可知章八元赏识方肃的诗才,把自己的女儿都嫁给方肃为妻。而章八元便成了方干的外祖父(外王父)。只是方肃的诗竟然一首也没有流传下来,或许是被方干的诗才掩盖住了吧!另一位桐庐诗人是唐大中进士陈瑴,他是桐庐三合人,现仅存他的一首《钓台》诗。 以上这些桐庐诗人,无疑是桐庐作为“唐诗西路”的有力佐证。 来过桐庐的唐朝诗人 前文已经说过,由于桐庐天下独绝的山水风光、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和独一无二的钓台胜迹,吸引了历朝历代的文人雅士来到桐庐。就连我国山水诗的鼻祖南北朝时的谢灵运都来桐庐创作了《富春渚》《七里濑》《初往新安至桐庐口》等多首诗作,因而我认为桐庐也是我国山水诗的发祥地之一。 究竟有多少知名的唐朝诗人来过桐庐?有人说50余位,有人说70余位。我以为将近百位。前些年建德市政协文史委编了一套《严州诗词》(上下册),其中收录唐朝诗人106位,除去桐庐的7位其他有99位,尽管其中有部分诗人没有留下桐庐诗作,但我推想他们应该到过桐庐,至少途经过桐庐。而来过桐庐当时写过诗却因故没有留存作品的诗人我想应该更多。 在来过桐庐并有诗作流传下来的七、八十位诗人当中,著名的有孟浩然、王维、李白、崔颢、刘长卿、严维、孟郊、张继、韩愈、张籍、白居易、张祜、杜牧、李频、陆龟蒙、罗隐、吴融、杜荀鹤、韦庄、王贞白、皎然、贯休等。唐朝三大诗人中的李白和白居易都来过桐庐,并写下多首诗作。李白的《古风》《酬崔侍御》、白居易的《宿桐庐馆同崔存度醉后作》《凭李睦州访徐凝山人》都是桐庐诗中的名作。 来过桐庐的唐朝诗人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类,一类是在睦州做过官的,如刘长卿、杜牧。刘长卿写有《奉使新安自桐庐县经严陵钓台宿七里滩下寄使院诸公》《送张十八归桐庐》《严陵钓台送李康成赴江东使》《严子陵濑东送马处直归苏》等诗,从题目便可想见他当年在桐庐的一些活动痕迹。杜牧除了写有著名的《睦州四韵》外,另一首著名的桐庐诗便是《夜泊桐庐先寄苏台卢郎中》:“水槛桐庐馆,归舟系石根。笛吹孤戍月,犬吠隔溪村。十载违清裁,幽怀未一论。苏台菊花节,何处与开樽。”第二类是曾经隐居于桐庐的诗人,如严维、皎然、贯休等。严维是唐越州山阴(今绍兴)人,曾隐居桐庐,是章八元的老师。严维写有脍炙人口的《发桐庐寄刘员外》一诗:“处处云山无尽时,桐庐南望转参差。舟人莫道新安近,欲上潺湲行自迟。”皎然本姓谢,是唐朝一位诗僧,湖州长城(今长兴县)人,他在桐庐久居后写有《早秋桐庐思归示道谚上人》一诗:“桐江秋信早,忆在故山时”与“可即关吾事,归心自有期”的诗句表达了他对故乡故土的思念。皎然的另一首《夏日题桐庐杨明府纳凉山斋》,写了他在桐庐与友人交往的情景。另一位唐朝著名诗僧贯休是兰溪人,俗姓姜氏,他曾写有《桐江闲居作十二首》,一看题目便知他在桐庐隐居时悠然自得的生活情景。第三类大概是来桐庐凭吊严光、游览名胜、探访故人的,这一类占绝大多数。《严州诗词》共收入唐诗355首,其中单单严光与钓台入诗题的便有30首,如张继《题严陵钓台》、陆龟蒙《严光钓台》、杜荀鹤《经严陵钓台》、王贞白《题严陵钓台》《钓台》等。而题目没有出现钓台,诗中写到钓台的则更多,比如李白的《古风》,主题就是歌咏严子陵的:“昭昭严子陵,垂钓沧波间。”探访故人的如崔峒的《题桐庐李明府官舍》、孟郊的《桐庐山中赠李明府》、许浑的《赠桐庐房明府先辈》等。 再有一类就是途经桐庐,如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权德舆《自桐庐如兰溪有寄》、张佑《夕次桐庐》、李郢《友人适越路过桐庐寄题江驿》等,都告诉我们这些诗人至少曾经路过桐庐。 来过桐庐的唐朝诗人写了如此众多的桐庐诗作,实在是桐庐之幸。 唐诗中的桐庐 众多题咏桐庐的唐诗,写尽了当时桐庐的自然风光与人文风情。这其中,最让人啧啧称道的,莫过于韦庄的《桐庐县作》: 钱塘江尽桐庐县, 水碧山青画不如。 白羽鸟飞严子濑, 绿蓑人钓季鹰鱼。 潭心倒影时开合, 谷口闲云自卷舒。 此境只应词客爱, 投文空吊木玄虚。 这是一首盛赞桐庐自然与人文的七律。首联明白如话,对桐庐的赞美溢于言表,而且它对桐庐山水的称赞超乎寻常所说的如画,而是说“画不如”,这便把赞美推向了极致。颔联用一个镜头和一个典故,表现了严子陵钓台的幽悠风光和严先生的高风亮节。青山绿水、白鸟蓑人组合成一幅严子陵垂钓图。颈联是写景,水中倒影和山头浮云悠闲自在地时隐时现、时卷时舒着,为垂钓图勾勒出背景。整幅画面有远有近、有高有低、有虚有实。难怪诗人最后一联要说,这样的美景只有诗词大家才能喜欢并表达出来,“我”写这首诗无非是对空凭吊大文豪木玄虚(西晋文学家)罢了。这是韦庄的自谦,这位“花间派”的代表人物无疑是诗词大家,他的这首《桐庐县作》实在是难得的佳作。 韦庄的这首诗千余年来为桐庐人脍炙人口、耳熟能详。首联也作“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至今仍被广为引用。韦庄对桐庐的贡献不仅仅是写了《桐庐县作》,“犹喜韦补阙,扬名荐天子。”韦庄竭力向朝廷奏请,追赐桐庐诗人方干为进士,为宣传推介方干出了大力。 在《严州诗词》入编的355首唐诗中,地名写入诗歌题目的除钓台外,要算“桐庐”了,共有18首,远比睦州等地名多,其他还有“桐江”“七里滩(濑)”也都是桐庐境内的地名,我觉得应该为建德同仁的求实作风和大气胸襟点赞。桐庐入题的除前面提到过的外,还有比如章八元的《归桐庐旧居寄严长史》、施肩吾的《过桐庐场郑判官》《桐庐厅睹论事叟》、方干的《题桐庐谢逸人江居》《桐庐江阁》《与桐庐郑明府》《思桐庐旧居便送鉴上人》等,从这些诗题便可知道桐庐在唐代就是一个知名度和美誉度很高的地方。 关于桐庐在唐朝时知名度之高,唐代四大女诗人之一的刘采春收入《全唐诗》的一首小曲可以佐证:“那年离别日,只道往桐庐。桐庐人不见,今得广州书。”此诗写商人丈夫外出经商,行踪无定。而从中可知桐庐那时显然是个商业繁华之地,也是交通枢纽之地。淸朝学者李锳在《诗法易简录》中分析道:“桐庐已无归期。今在广州,去家益远,归期益无日矣。只淡淡叙事,而深情无尽。”桐庐几乎已与广州相提并论了。唐朝时桐庐的名声可想而知。 今天我们通过阅读唐诗,还可以想见千年之前桐庐的繁华景象,如白居易有诗题《宿桐庐馆同崔存度醉后作》,杜牧有诗句“水槛桐庐馆,归舟系石根”,都告诉我们唐朝时桐庐馆驿颇具规模。而施肩吾的《过桐庐场郑判官》一诗更是详细描写了桐庐当时茶叶交易市场的繁华景象。“醉来引客上红楼,面前一道桐溪流”的诗句说明唐朝时的桐庐东门头江边一带就已是一处繁华之地了。 我在诵读描写桐庐的唐诗时,常常会想,真的应该感谢那些诗人,让我们今天多少还能从唐诗中了解一点唐朝时桐庐的人和事、景和物,想象一下唐朝时桐庐的模样。 那么,唐诗中的桐庐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呢?一言以蔽之—— 水碧山青画不如! |
| 原标题: “唐诗西路”话桐庐 |
| 作者:董利荣 网络编辑:俞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