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铁汉柔情如山似水 |
| http://www.tlnews.com.cn/ 2015年09月16日 08:56:37 星期三 |
|
余月其 绍兴出入镜检验检疫局局长、党组书记。1960年出生于百江镇小京村,19岁参军,49岁转业,曾长期在杭州疗养院直属院工作,多次获得个人荣誉、集体荣誉,转业时间为副师级干部。2010年—2013年,在杭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任职。2014年起在绍兴任职。 艳阳八月天,初见余月其,黝黑的脸庞、挺拔的身姿顿时让人意识到,30多年的军旅生涯在他身上所刻下的印痕。 如今,退伍转业多年,军人的豪气未减,言语中还增添几分柔情。 他说,身为桐庐人一直很骄傲; 他说,母亲做的菜最好吃; 他说,舍不得一身军装; …… 侃侃而谈中,没有想象里的严肃和生疏,有的是乡音里流露出的和蔼与可亲。他时而微笑,时而沉默,人生轨迹徐徐展开在眼前。 (一) ![]() 7月初,余月其再次从绍兴回到老家百江镇小京村。像以往一次又一次回来一样,悄悄地来、悄悄地走已经成为他的习惯。 家乡的一枝一叶总关情,但最让他牵挂的,自然是今年89岁的老母亲。“一回到老家,心都放松下来。”“一看到母亲,再也不想走了。”……这是一位游子的心声,也是一个孝子的肺腑之言。 2到3小时的车程,疲劳可想而知。可一下车,他总是径直走向母亲病床前。 往年,身体健康心态好的母亲很能干,厨艺更是了得,鱼、生粉圆子等家常菜让他回味无穷。可在三年前,母亲忽然患病,并接受了手术治疗。这一病,让大家很是吃惊,也让余月其多长了一份心思,和家人一起更加细心地照顾母亲。 他想把母亲接到身边来,可在老家过了大半辈子的母亲并不习惯。更加频繁地在两地之间奔波,有时到家已是深夜,他依然第一时间去看望母亲。 手术过后,在大家为母亲恢复健康而高兴之际,第二年母亲再次染病,日渐消瘦先且不说,还查找不出病因。直到余月其四处奔波后找来一位经验丰富的医生,方才妙手回春,帮助母亲及时恢复身体。 年事已高的母亲,再经不起这样的打击。第三年,母亲染上一种怪病,在分水住院10多天之后,被接到杭州进行治疗。看着被病魔折磨的母亲,他心如刀割,有时躲起来偷偷地哭。“宁愿苦自己,也不愿母亲受这样的苦。”他这样说。 有儿子守在身边,自然高兴。可在杭住院期间,母亲总是劝儿子早点走或不用老是来,因为他知道刚转业的儿子在新岗位上工作忙碌。 余月其可不干,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一有空就往医院跑,来了就不想走,巴不得天天守在这,陪着母亲叙叙旧、拉拉家长里短。到了晚上,他有时和母亲睡一张床。母亲在床头,余月其在床尾。在他看来,这再正常不过。 从杭州返回老家后,母亲不但由二嫂子在家专门照顾,而且儿女常来常往。无论是此前在杭州上班,还是如今在绍兴工作,余月其即使再忙,回家的次数从未少下去,而且心情更急切。每次风尘仆仆往家里赶,偶尔和亲朋好友吃个便饭,他便把剩下的时间都花在陪伴母亲上。就算在吃饭的短短时间里,他总会想起母亲的老手艺。只不过,那种熟悉的味道再没吃到过。 如此孝顺母亲,不仅是他本性使然。其父走得早,苦没少吃,福没享到,加倍孝顺母亲更在情理之中。“父亲走之前,已经安排好了治疗时间,但没赶上……”他的话里满是无奈。 (二)
青山依旧,绿水长流。用这话来形容小京村再合适不过。虽然距县城50余公里,出入大多是蜿蜒的山路,但这里的秀水青山养育了一代又一代朴实的村民。 1960年,余月其在此出生,家中排行第六。他原有7个兄弟姐妹,但最小的弟弟年幼时患病没能救过来,成了全家人的一个心结。母亲为此哭了十多年。 从嗷嗷待哺到穿上戎装,从童年到少年,他在这生活了19年。苦没少吃,欢乐也不少。 那时,小孩多有小名。余月其常被村里人夸奖,说他头脑灵活、认真细致,因此有了“技术工”的称号。在这个偏僻贫困的小山沟,祖祖辈辈都是土里刨食的农民,有这样的称号,不但他的特别之处可见一斑,而且寄托了大家对他与众不同的期待。 好学就是他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之一。当时,六坑坞小学距离他家有2公里左右路程。不管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他都会起个大早,带着竹筒制成的饭盒去上学。也许对其他孩子来说,偶尔的迟到、旷课、上课嬉闹都属正常,但他并不这样。一直担任班干部的他,学习抓得紧,打着手电筒看书、考试满分等都是家常便饭。 甚至有一回,村里发麻疹,不少孩子都留在家里。但上进心强的他执拗着要去上学,家里人拗不过他,在给他做好预防措施的同时,上学一天也没耽搁。 不仅学习好,懂事能干的余月其也是家里的小帮手。在完成作业之余,他就去河里摸鱼抓虾,串在一起拿去卖钱;周末时,跟着父亲一起上山打猪草,忙乎了大半天,肚子饿了勒紧裤腰带继续坚持;上山砍柴时,不小心从树上摔下来,疼痛难忍的他被小伙伴背回家…… 不过,也有例外。那回放学路上,一位同学总是捉弄他。起初,他并未在意,但对方越来越过分,惹恼了他,两人打了一架。事后,得知此事的母亲狠狠教训了余月其,甚至在田埂上追着他打。“那次真是吓坏了,她从未发过这样大的火。”他说。 学习好、又懂事,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他始终深得老师喜爱。那年高考,因4分之差,他与大学失之交臂。老师惋惜之余都纷纷鼓励他好好复习,定能考上大学。但他选择了另一条路:当兵。 在他之前,大哥和二哥都曾去应征体检。虽然体检过关,但由于特殊原因,并未如愿入伍。正是如此,母亲并不支持他参军。 他悄悄地参加体检,母亲睁只眼闭只眼,心想这孩子体弱,体检过关的可能性不大。但出乎意料,余月其顺利过关,并在1979年底开始了军人生涯。临走前,他将高中课本打包,随身带走。 (三) “坐船去杭州,再换火车去安徽,一路颠簸没停过,最后到合肥时马上进入一级战备状态。”对刚入伍时的情景,他记忆犹新。 “军装在身,那就是对祖国、对人民的一个庄严承诺。”回顾这段光辉岁月,他的话铿锵有力。 从19岁到49岁,他将一生中最好的黄金时代都奉献给了部队。尤其是在杭州疗养院直属院工作的20多个年头里,他从青葱少年起步,在助理员、军务科长、院务部长、行政副院长等不同岗位经受历练,不断成长。 他把吃苦作为军人的合格证,在苦心志、劳筋骨中强本领、磨品行。刚到合肥那会,日常训练的艰苦程度可想而知,人瘦了、晒黑了,甚至骨头摔散了架,每天早上起来的时候,连牙都刷不动。进入大别山某弹药库后,一个半月的磨砺,难度可想而知。余月其不但挺过来,而且学会了苦中作乐——给群众和队友放电影。在田间地头,总能看到他骑着自行车、拿着不多的几样设备去给群众放电影。 当然,最苦的莫过于思亲念家之苦。当母亲看到他当兵的照片,看到他变得又黑又瘦的样子时,她哭了——这一幕,余月其至今难以忘怀。而他何尝不是如此,思亲之情是双向互通的。 他“学”字当头,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精神境界、理想信念等。被分配到野战医院后,初来乍道的他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即使忙得不可开交,依然把学习放在重要位置,全面系统地学、理论结合实践地学。第二年,他考上了军校,前往南京陆军学院后勤训练大队学习军事经济专业。 不管在什么岗位、是什么身份,他从未放松学习。可以说,终身学习已成为他的习惯。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深入学习哲学,研读经典著作,不断领会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并在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遇到的问题。 他“严”字当头,全身心投入做好每一件事。汽车连、勤务队……每到一处,他始终践行“我带兵,如果有一个兵受处分就是我失责”的理念,将知兵、爱兵、育兵生动演绎。 汽车连在刚接手时可是个“烫手的山芋”,在严的基础上,他拿捏好松与紧的尺度,不断提升连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五年里,非但没有再出事,而且获得了一系列大大小小的荣誉。 在管理基建工作时,他四处奔波,跑部门、跑企业、走家入户,为完善疗养院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努力。在他和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疗养院整体面貌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 这一件件、一桩桩,从军生涯的点点滴滴怕是一时难言尽,就像这段经历在他身上所留下的痕迹也是一时难褪去。 “不管在哪个岗位,他的工作都很扎实,有时候忙起来,连个人影都看不到。”与余月其共事过10多年的杭州疗养院直属院院长罗毅,这样评价他。 (四) 2010年,他脱下军装,转业来到杭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开启了新的征程。 “虽然低调,但他对工作有激情,对朋友有热情,对家乡有感情。”在杭州市检验检疫局办公室副主任张利龙眼中,余月其有“三情”。 就拿起步阶段来说,他一边学习理论知识,一边跟着大家东奔西跑,始终充满激情,不但业务能力不断提升,而且与大家打成了一片。 这股干事创业的激情一直在他身上燃烧。不过,即使工作再忙,他始终情系家乡,一直关心关注桐庐的发展,尤其是健身器材、制笔、针织等外贸重点产业。“不管家乡的哪家企业遇到难题,他比谁都急。”张利龙回忆说。 横村是享有盛誉的针织产品出口基地,时任杭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副局长的他,曾多次和当地企业家面对面交流,为企业发展出“金点子”。正是在他的助推下,建设以横村镇为核心的出口针织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成为推动针织产业发展的新举措。 这不仅是支持家乡发展,也是工作创新的有益尝试。“他有敏锐的眼光,能站在全局的高度,对工作进行创新。如今,正是转变职能的关键时期,正是需要这种精神。”杭州市检验检疫局检验监管处处长何传贵和余月其的共事时间虽不长,但对他印象深刻。 在建设示范区过程中,杭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联合县经信局、横村镇等合力构建起“政、检、协、企”之间的多边常态化沟通机制,并加大检验监管和扶优扶强力度,减免出口针织企业法定检验产品检测费用,加快出口货物通关验放速度,为建设示范区带来积极帮助。 在一系列组合拳的推动下,加快针织行业转型升级、提升针织产品国际竞争力获得了不小的动力。横村镇商会还专程为杭州检验检疫局送来题为“区域管理促发展,优质服务显真情”的锦旗。 (五) 2015年对于绍兴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是好事喜事不断的一年。在年初获得全国文明单位称号后,不久前又被评为全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系统先进集体,余月其在颁奖仪式上的灿烂笑脸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近日,全国质检系统“两个清单”经验交流会又在绍兴召开,作为“东道主”的他忙前忙后不得空。 自2013年下半年来到绍兴,就相继获得这样的荣誉,在他看来,这不仅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所获得的成绩,也是激励自己继续带好队伍、干好工作的动力所在。 从部队来到地方,差别可想而知,挑战更不会少。在这五年多里,尤其是从杭州来到绍兴成为“一把手”后,肩上的担子更重,他是如何适应新角色、谋求新作为的呢?“就像一支部队一样必须具备战斗力,有了战斗力无论队伍怎么整合核心总在、精神总在。”他用这样的比喻来形容。 绍兴地区外贸经济以轻纺、小家电出口为主,受法检目录调整的影响,出口检验批次降幅近90%,业务形势颇为严峻。为凝聚战斗力,他带领大家在“转变”上下功夫。 比如,在角色转变中,从单纯的检验员、技术员、业务员身份向执法者、管理者、普法者角色转变,切实履行法律赋予检验检疫部门在执法打假、监督管理等方面的职责。在方式转变上,变被动执法为主动执法,主动联系、主动上门、主动宣传沟通,并采用监督抽查、定期检查、违法查处等方式履行法定职责。 由“微观检验”向“宏观管理”转变,由“管检一体”向“管检分离”转变,在一系列创新举措的推动下,原先受法检目录调整所带来的压力,变成奋发有为的新动力。 如今,虽在绍兴任职,但他说,只要家乡有用得着他的地方,都愿意出一份力,因为他希望家乡越来越好。 记者手记: 从分水到百江,在见到余月其之前,有关他的人生经历和对于他的猜想已在脑海萦绕许久。在采访过程中,他侃侃而谈,时而低头沉思片刻,时而笑而不语,散发出稳重而不乏锐利、直爽而不乏亲切的味道令人印象深刻。访谈中,我们被他的个人魅力所折服,也被他的经历所感染,同时,也为有这样一位了不起的桐庐人而感到骄傲。 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故事,故事里的滋味也许只有主角才能体会。从走出山沟,到光荣入伍,又投身检验检疫事业,一步一个脚印走来,他是如何实现的呢?他说,自己是个较真的人。做一件事,就一定要把它做好,一定要全身心投入。正是这样,他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他实现了更多人的期待、成就更多人的幸福。他用这样的较真,诠释了生命的魅力所在。 |
| 原标题: 铁汉柔情如山似水 |
| 作者:记 者 滕晶晶/文 绍兴日报 记 者 袁 云/摄 网络编辑:俞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