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黎明:睿智者 必成大器 |
| http://www.tlnews.com.cn/ 2015年04月12日 10:56:07 星期日 |
|
人物名片: 王黎明 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生于桐庐县印渚镇印渚村(现分水镇辖区),初中毕业。虽然成绩优异,但因为“成分”不好,在农村干了三年农活,于1980年底参军入伍,1999年以转业干部身份,被苏州市广播电视总台录用。现任苏州市广播电视总台、苏州广电传媒集团行政中心主任;苏州市演艺中心有限公司总经理。 苏州是个景色秀丽、开放大气的现代化城市,曾经游览过苏州。关注的焦点:是苏州园林、名人故居。而得知苏州广播电视总台里有我们桐庐人后,顿时觉得苏州亲切起来。正是带着一份激动的心情,我们驱车3小时,再次来到苏州,拜访故乡人。 初见王黎明,是一个周五的下午。尽管第二天就是周末了,可是他依然忙碌。成立于2012年的苏州广播电视总台,积极创新发展传统媒体、新媒体和文化产业,取得较好的成绩。去年,苏州台资产总额达78亿元,综合实力在全国大中城市(含直辖市台)排名前七位,成为全国一流的城市现代传媒产业集团。 因此,全国各地的电视台前往参观、学习考察的特别多。他既要安排行程、安排人员,又要负责日常管理。今年,苏州广电总台将在年底整体搬进新大楼,整个搬迁工作方案的制定、办公用房规划布局、机电设备的运行管理、办公家具的采购配置、员工食堂规划建设等等大小事务他都要操心。所以,一直到晚上6点半,他才结束了一天的工作,接受我们采访。 采访氛围十分轻松,我们更像诚心的学生,听老师讲诉他奋斗、收获的故事。“听君一席话 胜读十年书”,当时的我们心里就是这么想的,王黎明认真执着、创新进取的精神,让我们有所领悟,几个小时的采访,我们听得意犹未尽…… (一) 上世纪六十年代,王黎明出生在分水镇印渚村的一个普通家庭。说起小时候的记忆,他坦言印象最深的还是那场7·5洪水。 “我记得当时我正在读小学一年级,中午和家人一起吃饭时,邻居跑来和父亲说,河水涨得很快,不能继续呆在这里了,得跑到山上去避避。”王黎明回忆道,那段时间天天下雨,河水涨得非常快。当时,父亲看着丝毫没有停止迹象的大雨,当下便和母亲收拾了一些衣物,决定和村民们一起到山上去躲避洪水。果然没过多久,大约下午1点左右,河水便越过了堤坝,冲向村庄。 肆虐的洪水如同猛兽般席卷了整个村庄,许多房屋纷纷坍塌。“当时整个村庄就只有老街上的一排房屋没有被冲毁,来不及跑出村的村民,全都爬到了房顶上等待着救援。”王黎明说,那场洪水对于印渚村来说,简直就是一场灾难。 之后雨停了,洪水退了,可是房屋没了。王黎明一家人只能住在村里临时搭建的,约15平方米左右的临时棚内,而且这一住就是三年。“临时棚顶上盖得是油毛毡,夏天外面热,里面更热。”王黎明感慨地说,由于当时条件比较艰苦,建房也是要村里统一建造,村里没钱,就只能先这样住着了。 时间一天一天过去了,一晃王黎明已经初中毕业了。但是,由于家庭“成分”的原因,他无法继续读高中,只能早早地进入社会,开始在村里劳动。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放弃了学习。“虽然我不能和其他同学一样在课堂上获取知识,但是我相信在实践中也照样能获得知识。”王黎明说,在农村这短短的3年时间里,他担任过队里的记工员、农村电工电机手等各种工作。 说起做电工,也是一次机缘巧合。当时农村的电工比较少,整个村只有两名电工,而随着电机化逐渐普及,农村对安全生产越来越重视,于是就急需培育一批专业电工。王黎明在学校的时候成绩非常好,几乎门门学科都是优秀,于是生产队就推荐了他去学电工。“学的时间并不长,都是比较基础的知识。”王黎明说,所幸那时的书籍大多都是实用型的,遇到不懂的地方,自己琢磨琢磨有时也就明白了。 就这样,村里涉及电器的活比如修收割机、安装灯泡等等,他全部都承包了,平时和其他村民一样,割稻子、插秧苗什么样的农活他都能干。连续三年,王黎明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不怕吃苦的精神,每年都能争得工分5000多分。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别看个子小,两百多斤的担子也能挑着跑。” 农村的历练让王黎明积累了诸多实践经验,但是他并不甘心这一辈子就待在农村,作为一名有志向的热血青年,他希望能到外面去闯一闯,干出一番事业来。不过在当时的大环境下,大家都是农民,出路除了读书就是当兵。 值得幸庆的是,七十年代末,正值改革开放之际,中央对家庭成分的限制已经慢慢放开。1980年底,王黎明得知自己的身份也可以当兵时,兴奋不已,马上报名参加了体检。素质、身材、体格等各方面都不错的他,顺利通过政审和体检,如愿成为了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 (二) “既然出来了,那就必须要争口气,不干出一番事业坚决不回乡。”王黎明坚定地说。有了这样的信念,在江苏常州市的部队生涯中,任何苦活、脏活、累活在他看来都不觉得辛苦。 入伍没多久,部队便要建造一幢五层楼高的宿舍大楼。而王黎明所在的连队正好担负房屋建设施工任务,有了三年农活经验的他,干起活来得心应手。 建造大楼,除了要有一般的工人外,当然还需要技术人员。有着电工经验的王黎明,便被部队分派到大楼里安装电路。 “其实,当时建大楼初期就有一位电工师傅,负责大楼电力线路安装工作的,他是团修理所的技师。由于他修理所工作忙,不能确保建筑施工现场的工作要求。于是,团部决定,在全团范围内寻找电工。” “挑选了几名有电工‘经验’的人,到工地跟着师傅于,看看谁能胜任这一职位。”王黎明说。有一次,老师傅要求他们接一根断了的铝线,这根铝线中间有一根钢丝,周围是八根铝线组成,直径约有1.5厘米。凭借着扎实的功底,王黎明把线路接得十分完美,得到了老师傅的肯定,他就名副其实的成为了建设大楼项目的电工。 接下这项任务,对于王黎明来说,是机遇更是挑战。“其实大楼电工和农村的电工涉及面根本不同,农村的电工做的都是非常简单的基础用电操作。而在这,大楼的用电负荷、电源的分布、电线的安装,都需要进行前期规划,专业性很强。”王黎明说,从没接触过这一块内容的他,完全是一头雾水。 不过在那股不服输的劲头催使下,王黎明跑到了其他建筑工地,仔细观察己完工的大楼,从中寻求经验。专程去建设工地请教电工老师傅。 “其实布线和修路的道理是一样的,主通道宽一点,其他路线你想开几条就开几条。但是,主线路根据用电负荷测算用电量的大小就可以啦。”老师傅一番浅显易懂的话语,点醒了王黎明,使他豁然开朗。回到部队后,他便着手开始研究房屋结构部署,紧接着规划电路布线图,并确保火线和地线能形成回路,确保安全,出色地完成了工作任务。 1981年9月份,王黎明又被调到了团部电影组,开始了他电影放映员的生活。当时的部队,文化生活十分缺乏。电影便成为了部队官兵最受欢迎的文化生活内容。整个独立团1000多人的部队,放映员可只有3名。自然,电影放映员也就成为了部队的香饽饽。 “既然领导选中了我,给了我这样的机会,那我一定要好好把握,做一名优秀的放映员。”王黎明坚定地说。于是,又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全新的工作岗位上。在电影组,边学习理论知识、边自己摸索实践,再虚心向老放映员学习操作。随后在1982年南京军区举办的放映员集训队上,5个考试科目,他全部取得了满分,获得了领导的高度赞赏。“其中有一个考试内容是要求学员修接电影胶片,限定在一分钟内完成修接电影胶片。我那时只用了40秒就完成了考试,而且交到考官手上时,考官找不到接口在什么地方。”王黎明笑着说。 扎实的理论知识让王黎明成为一名紧俏型人才,各个部队都争着想把他“收入囊中”,最终王黎明还是选择“落户”在苏州。1983年,部队整体改编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所在的解放军独立团,改编为武警江苏省总队常州市支队。84年他又被领导“看中”调到了武警苏州市支队。1985年,武警江苏省总队成立文化站,王黎明又以借调身份到了南京。两年期间,他一共举办了4期电影集训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电影放映员。 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王黎明总说,行行都能出状元。虽然很多工作都需要从零开始,但是只要用心去做,就不会比别人差。因为这一份坚持,王黎明逐渐从一名战士成为了一名干部。 说起当干部和当战士的不同之处,王黎明坦言,战士只需要管理好自己、做好自己的事,而干部则需要管理好一个团队,一个部队。管理工作就需要管理人员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管理技能。王黎明深知自己缺乏理论知识,便主动上夜校,补足短板。“苏州第十中学是当地最好的学校之一,而且离部队也近。”王黎明说,白天都得工作,就只能晚上学习,而且一周要上四门课,作业都堆成了山。 当时正是电视剧《姿三四郎》热映之际,几乎家家户户都在看这部剧,但是为了学习考试,王黎明连一次都没有看过。他用一年的时间,如期考上了高中。随后,王黎明又用了整整十年的时间,先后取得了高中文凭、大专文凭、大家本科文凭,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三) 从农村走出来,一定要干出一番事业,为家人争光。正是抱着这样的信念,王黎明认真执着,珍惜每个机会,幸运之门也常常为他开启。 部队里提干后,担任电影队长和政治指导员,后一直在政治机关工作。是当年成分不好的官兵中难得几个提干的。1999年批准转业,机缘巧合进了苏州电视台,任职台办公室副主任,也是同一批转业干部中唯一一个有职务的。 “进入苏州电视台,是一个偶然的机会,那会儿有10多个营团职转业干部参与竞选,没想过能挑中我。”王黎明说,就像在部队,机会总是在不经意间降临到他身上,他也没想到“转业面试”这么成功。 从部队回来后,他一面物色工作一面忙于家里装修,很快苏州市广电局主动联系他。他去广电局面试时,看到有10多个转业干部在会议室门外等候。 机遇只给有准备的人。“面试官问了三个问题,当问我对今后广播电视事业发展有什么好见解时,我如实回答,对这一行还不了解,但是部队这些年的经验足以证明,只要给我机会,我一定不会比别人做得差。”当时说的一字一句,王黎明记忆犹新。就是这份自信、坚定,王黎明让当时主持党委面试工作的主要领导“刮目相看”,在10几个转业干部中脱颖而出,当天就决定录用他任职办公室副主任。 到了新环境,王黎明又是从头学起,不过在这个平台,他学习的是管理能力。 2003年担任集团所属的报社任副社长一职,负责苏州广播电视报、苏州名城早报的运营管理工作长达5年。他参与组建队伍,招募人才、培训等工作,每一样都做得有声有色,让集团领导一再肯定。 去年下半年,广电总台员工食堂在运营管理上遇到了一些问题,总台长点名让他接手管理。同时,也因为今年整个广电总台将搬迁“现代传媒广场”新大楼办公,让他提前接手规划新大楼员工食堂建设、管理和运营工作,解决好广电集团两千员工吃饭的大问题。 “现代传媒广场”项目有200多米高,属于超高层建筑。“员工食堂就规划在9层楼面,假如还是做传统的食堂,按规定2000人吃饭的食堂厨房,将要占用三分之一以上的使用面积。这样一来窗口供应面就无法满足员工就餐供应需要。” 遇到困难的王黎明,又一次展开调研。很快,他想到了美食城的金点子。改变传统食堂运作模式,选择具有中央厨房加工能力的企业。净菜进厨房,取消食堂粗加工;引进国际先进水平的万能蒸烤箱、智能炒菜机,取消大锅菜;引进美食城概念,增加特色餐饮现场烹饪制作等等。增加了供应窗口,丰富了美食产品供应,满足了现代人消费需求,深受广大员工尤其是年轻员工的欢迎。 王黎明在职的10多年,苏州广播电视总台发展十分迅速,“十二五”期间,苏州广电总台投资60多亿元,建设产业项目。现在已经拥有苏州演艺中心、国际影视娱乐城、现代传媒广场三大文化产业。 声名在外,全国各地市电视台来考察学习的多,邀请他去介绍交流的也多,他俨然成了一位业务精通、管理有度的老师。“走什么路,为什么这样走,要达成什么效果,想明白了,处理事情会更加顺利。媒体行业也要围绕目标、围绕市场去做,这样才会有收获。”在他看来,只要肯钻研,没有做不好的事。 说起家乡桐庐,虽然工作繁忙,但也时常抽空回来看看。之前,桐庐召开外地干部座谈会时,邀请王黎明来参加。他不仅提前到会,还表态说,只要家乡有用得着他的地方,都愿意出一份力,因为他希望家乡越来越好。 王黎明与妻子有一个可爱的女儿,现在还在上初中,对于教育问题,他比较开明,不多加干涉,希望女儿健康快乐成长。正是他的开明,在晚辈眼里,他既是长辈又是朋友。去年春节,他带着妻子与女儿回桐庐,家里人建了一个微信群:王家亲亲群。前段时间,侄女还发了横村阳山畈的美景图,让他回去看桃花。他也经常与年轻人互动,出题考他们,一家人十分亲密、融洽。 记者手记: 采访中,王黎明多次提及要“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这既是心得体会,又是他多年来工作的真实写照。不论是在农村、部队学技能,还是转业后在苏州电视台学管理,他都是潜心钻研,扎扎实实认真做好每件事,在一次次挑战中证明自己的实力,收获了很多光环与荣誉。 现在,他的发展平台已经很大,不过,他还是过得很简单,简洁得体的穿着、从容淡定的谈吐,无不透着谦和与亲切,他就是这样一位睿智沉稳的“学者”。
|
| 原标题: 王黎明:睿智者 必成大器 |
| 作者:记者 林琳 何晓 文/摄 网络编辑:叶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