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山老人李文 |
| http://www.tlnews.com.cn/ 2015年04月04日 08:53:21 星期六 |
|
翙岗古建筑雕花腰板 进入明代,李文去世,其子还千里迢迢赶到金陵前去向刘基报讯。刘基闻讯,哀痛万分,写了一首感人肺腑的追悼诗,诗曰: 追悼李君近山 桐庐李君近山,儒士旷达者也。与仆为知心友,契阔十余年,风尘澒洞,音问杳绝。忽其子来京师,始知李君亡矣,悲感成诗,聊以写其情耳! 白头经丧乱,青眼总凋零。 解剑情何及,看山兴已瞑。 夕岚空蕙帐,朝雨翳松铭。 痛哭幽明隔,酸凄孰为聆。 此诗字字句句情真意切,充满了对故友的追忆哀悼之情。“青眼”出自晋代阮籍看待友人正视,看待厌恶之人则斜视的典故;“解剑”出自延陵季子季札践行诺言,挂剑徐君墓的故事。刘基以阮籍和季札对待朋友的态度,表达了他与李文君子之交的深情厚谊。“夕岚空蕙帐,朝雨翳松铭”一句则真实地再现了李文林泉幽居时的生活情景,若非挚友,何能道及如此。 二、儒士初显功 李文曾担任过郡县庠序的广文(教官),他在对待功名的立场上与刘基颇为相同,尽管面对蒙元异族的统治,他还是抱着积极入世态度和决心,想通过出仕来实现人生理想。 据清光绪绪十七年《凤冈李氏宗谱》的记载:“(李文)初授建德路桐庐主簿,张士诚起兵骚扰吴越,元将不花儿统兵击之,屯于县境,粮饷不济,公出家储,以饷士卒,赖以克捷。至正十二年七月,红巾贼反,奉浙东宣慰使司都元帅脱脱,咨(李)文差往剿捕,屡奏捷。论功行赏,升授浙江行省都事。” 从这段记载中可知,李文一开始就有桐庐县主簿的职务,在打击张士诚的战斗中,李文献出家中储备,解决了元将不花儿军队的粮饷问题,可见李文家道的殷富。在其后的红巾军起义中,李文受元帅脱脱之命,前往衢州地区剿捕戡乱,屡次获胜奏捷,并因军功提拔为浙江行省都事。看待历史人物,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刘基在离开翙岗后,在1352至1358六年间,被元朝启用为浙东元帅府佥事,也多次参与了平定浙东农民起义的战争,但并不影响后来他帮助朱元璋推翻元朝统治的历史功绩。站在当时元朝政府的立场,李文为维护社会稳定立下了大功,这符合他修齐治平的儒家追求。 三、遁迹终山水 作为元朝故吏,在元末农民起义的大潮中,李文选择了弃官躲避,他在《避世山中和韵》中写道:“迢递天河水,河当洗甲兵。风尘嗟客况,霄汉惜交情。李愿终归谷,庞公不入城。山深无鼓角,好为养残生。”希望借助天河水,一洗天下兵戈,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对平静终老的向往。 当时蒙古势力已被元末农民起义军赶出了中原,朱元璋在刘基等能臣的帮助下,开始逐个击破张士诚、陈友谅等红巾割据势力。面对群雄纷争,社会动荡,李文只得偕家随友人避乱于金华山中。据清光绪绪十七年《凤冈李氏宗谱》记载:“元亡,(李文)与许瑗(字栗夫)游金华山中,飘然有物外想,迨洪武定天下,始复旧居。” 从中可以看出,李文在躲避元末农民起义的战争中,饱受战乱之苦,在深山老林中才有了飘然物外,遁世归隐的念头。其时,李文已经进入暮年,战争离乱的痛苦,家山田园的招隐,使得李文更加思念家乡的田园生活。等到朱元璋一统天下,李文才回到了翙岗,重新修复故居,开始了真正的隐逸生活。 李文晚年,画了一幅全身肖像图,并题了三首诗。其中一首写道:“如寄形骸本不真,一时摹写作全身。信知灵爽千年后,留到儿孙说古人。”他希望千年之后,能留一幅肖像给儿孙凭吊纪念,并作了作一首四言诗,概述了自己散淡的一生:“黄冠野服,逍遥自如。性静心逸,志动情舒。无求名利,嗜读诗书。近山而居,临水而渔。抱冲养性,乐也蘧蘧。”“近山而居,临水而渔”基本概况了他的隐逸状况,“近山老人”的自谓也由此而来。 战乱之后,李文对翙岗的山山水水更加喜爱流连。他在闲居之余选取了翙岗十个景点创作了《南冈十景诗》,其中的《山市晴光》便是他对战争创伤的感慨: 村郭朝晴图画开,两山时好送青来。 綵帘摇影沽春酒,翠竹凝辉间玉梅。 霞彩远涵新院落,日华纷绕旧亭台。 可怜二十年重到,一段繁华付劫灰。 诗中青山依旧,画图新开,翠竹梅花交相掩映,新院旧亭满目沧桑,离乡背井二十年,昔日高朋亲友多已不在,往日的繁华已是劫后余灰,诗人不禁感慨满怀。 李文暮年,梳理总结了一生的诗文创作,编辑了《古乐府》二卷、《近山集》二十卷。李文的一生,见证了翙岗李氏在历史转折时期的一段兴衰史,他的出仕与归隐,这是人生理想与历史变迁碰撞的结果。 |
| 原标题: 近山老人李文 |
| 作者:吴宏伟 网络编辑:俞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