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凝:扬州明月夜 吟来天下知 |
http://www.tlnews.com.cn/ 2013年04月13日 08:43:35 星期六 |
说起扬州,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的洒脱,也有“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诗意。而还有一首诗,也堪为扬州的代言词。“萧娘脸下难胜泪,桃叶眉头易得愁。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这首《忆扬州》的作者就是桐庐籍诗人徐凝。这是个与状元施肩吾同时代的人物,然而今天的人们对于他所知的却并不是很多。那么就让我们揭开历史笼盖的重重迷雾,去发掘这位诗人的故事。 徐凝的出生年月,人们只知道他大约是在唐宪宗元和中前后在世。字不详,睦州人。唐分水柏山(今桐庐县分水镇柏山村)人。与施肩吾同里,日共吟咏。而他的诗以朴实无华,意境高远,笔墨流畅、自然见长。《题处州缙云鼎湖》:“黄帝旌旗去不回,空携片石碧崔嵬。有时风卷鼎湖浪,散作青天雨点来。”被奉为绝唱,后来竟无敢题者。另外,徐凝的书法也著称于时。据《宣和书谱》载:“徐凝,书有行法,其笔意自具儒家风范,非规规于书者。”其《黄鹤楼》、《荆巫梦思》两诗的墨宝,为宋代宫廷所收藏。 白居易的“荐凝屈祜” ![]() 在中国文化史上,中唐诗人中白居易这个名字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作为与白居易同时代而又稍晚的人物,徐凝也与白居易有着不浅的交情。关于徐凝与白居易的交往,在历史上有过一段白居易的“荐凝屈祜”的故事。唐人皮日休在其《论白居易荐徐凝屈张祜》一文中也对此作了评论。 “荐凝屈祜”故事中的两位主人公徐凝与张祜,徐凝自不必说。张祜亦是唐代诗人,字承吉,小名冬瓜,清河(今属河北)人,一说南阳(今河南邓县)人。生卒年不详。《云溪友议》卷四《钱塘论》载有这样一个故事:唐时,白居易在杭州当刺史,派人去寻找牡丹花。独有开元寺的僧人惠澄在京师得到后开始在寺院栽植,周围用栏杆密密实实围起来,别的地方都没有。当时已经是春深时节,惠澄用油布搭小棚覆置于花上,牡丹花从此才开始在杭州种植。这时,正巧徐凝从富春来,没有先打招呼先题了一首诗: 此花南地知难种,惭愧僧闲用意栽。 海燕解怜频睥睨,胡蜂未识更徘徊。 虚生芍药徒劳妒,羞杀玫瑰不敢开。 唯有数包红幞在,含芳只待舍人来。 白居易这时也到开元寺赏花,看到徐凝便让他一起喝酒后再回去。这时张祜也坐船来了,表现得很放荡。张祜与徐凝二人都想参加科举考试。都希望得到白居易的举荐。白居易说:“你们二位这次的文章,就象廉颇和白起相斗一样,胜负在此一战。”于是便为他们出了《长剑倚天外赋》、《余霞散成绮诗》两个题目。比赛的结果是:徐凝第一,张祜第二。 另一说则是,长庆三年(823年),诗人白居易出任杭州刺史,且常在那里举办赛诗会,藉此选拔人才。江东文士闻风都跑去参加,三十出头的张祜也去了,踌躇满志,一心夺冠,没想到却遇见了另一位才子徐凝。二人于是就在白居易面前比了起来,几轮过后,白居易判定徐凝艺高一筹,以《望庐山瀑布》诗夺魁,诗中“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句深得白居易赏识。不过,徐凝并未留在白居易那里做事,他与张祜二人此后皆各自回乡,正所谓“二生终身偃仰,不岁乡赋”者也。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二的记载则有所不同。《唐摭言》卷二记载: 白乐天典杭州,江东进士多奔杭取解。时张祜自负诗名,以首冠为己任。既而徐凝后至。会郡中有宴,乐天讽二子矛盾。祜曰:“仆为解元,宜矣”。凝曰:“君有何嘉句”?祜曰:“甘露寺诗有‘日月光先到,山河势尽来。’又金山寺诗有‘树影中流见,钟声两岸闻’。”凝曰:“善则善矣,奈无野人句云‘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祜愕然不对。于是一座尽倾。凝夺之矣。而在《唐摭言》记载的是徐凝的诗句赢得“一座尽倾”,即大家一致称赞,张祜处于下风,“愕然不对”。“凝夺之”是大家支持的结果,并不是白居易有意“荐凝屈祜”。 不过对于白居易有意“荐凝屈祜”,后世文人亦有提出不同的看法,认为这个故事可能是杜撰。唐朝时的人才选拔有行卷的方式。行卷就是应试的举子将自己的作品制成卷轴,在考前送给当时在社会上、政治上、文学上有地位的人,请他们向主考官推介,从而增加自己及第的希望的一种方式和手段。如果说徐凝和张祜在搞“行卷”,也不像,因为他们的作品并没按惯例制成卷轴。 而唐代科举制度对选拔人才有严格的规定。《新唐书·选举志上》中“县考试,州长重覆”句说明,解试需要经过县试和州府试两个环节,绝不可能像《云溪友议》和《唐摭言》记述的那样简单甚至草率。早在中唐时期,韩愈就在《赠张童子序》中对解试作了较详细的记述:始自县考试,定其可举者,然后升于州若府。其不能中科者,不与是数焉。州若府总其属之所升,又考试之如县,加察详焉,定其可举者,然后贡于天子,而升之有司。其不能中科者,不与是数焉。谓之乡贡。也就是说,解试是先由县一级考试,经过淘汰,选取若干名送到州、府;州、府再经过考试,又经过一番淘汰,选拔若干名报送到中央,然后会同生徒一起参加尚书省的有关机构考试。在整个官试系列中,“县考试”无疑是最初级的选拔考试,它只是向所在州府提供了该县备选的对象。这种逐级考试以定取舍的选官制度是历史进步的表现。显然,《云溪友议》和《唐摭言》的记述既不符合行卷的要求,更不符合解试的程序,其真实性令人生疑。 另外徐凝的中进士第的时间也与这个故事有矛盾。,徐凝应当是与施肩吾同时举进士。施肩吾状元及第有元和十年(815年)登第、元和十五年(820年)登第等几种说法。即使取其最晚,那么徐凝应进士举也应当是在元和十五年。白乐天出任杭州刺史始于长庆二年(822年)七月,长庆四年(824年)秩满,前后不足三年时间。这就是说徐凝与白居易相见于杭州开元寺赏牡丹时,徐凝已在四年前中进士第,绝不可能与张祜在杭州争“首荐”。但是从时间上推断,徐凝和白居易有着交往还是可信的。因为白居易在出任杭州刺史的时候,大兴杭州文事。而徐凝已经是当地较有名气的诗人,从时间与地点来看,两人诗文唱和是存在可能性的。 徐凝与元白之交 白居易的“荐凝屈祜”虽然不一定为真。但是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徐凝与白居易之间存在着交往。与徐凝订交的除了白居易外还有中唐著名诗人元稹。徐凝初游长安,因不愿炫耀才华,没有拜谒诸显贵,竟不成名。南归前作诗辞别侍郎韩愈:“一生所遇惟元白,天下无人重布衣。欲别朱门泪先尽,白头游子白身归。”抨击了当时只重名望,不重真才实学的社会现象。这首诗,首句就开门见山地表白了诗人对元稹、白居易的深厚友情和感恩之心。 为了弄清诗人与元稹、白居易的交往与友情,我们必须对元、白的为人和为政有所了解。 元稹(779年-831),字微之,别字威明,官至宰相,唐代洛阳人(今河南洛阳)。长庆三年(823)秋天,元稹调任浙东观察使,其时徐凝也为元稹所邀,数次赴越与元稹相会,写有《奉酬元相公上元》:“出拥楼船千万人,入为台辅九霄身。如何更羡看灯夜,曾见宫花拂面春。”《春陪相公看花宴会二首》:“丞相邀欢事事同,玉箫金管咽东风。百分春酒莫辞醉,明日的无今日红。”“木兰花谢可怜条,远道音书转寂寥。春去一年春又尽,几回空上望江桥。”另一个桐庐诗人章孝标也与元稹唱和,其《上浙东元相》:“婺女星边喜气频,越王台上坐诗人。雪晴山水勾留客,风暖旌旗计会春。黎庶已同猗顿富,烟花却为相公贫。何言禹迹无人继,万顷湖田又斩新。” 徐凝与元稹颇有交谊,吴企明撰《唐才子传校笺·徐凝》认为:“徐凝与元稹交游乃在长庆四年(824),元稹出任浙东观察使时。”(唐才子传校笺第3册,第97页。)徐凝所作与元稹交往之诗今仅存四首: 1、《酬相公再游云门寺》:“远羡五云路,逶迤千骑回。遗簪唯一去,贵赏不重来。” 2至3、《春陪相公看花宴会二首》:“丞相邀欢事事同,玉箫金管咽东风。百分春酒莫辞醉,明日的无今日红。”“木兰花谢可怜条,远道音书转寂寥。春去一年春又尽,几回空上望江桥。” 4、《奉酬元相公上元》:“出拥楼船千万人,入为台辅九霄身。如何更羡看灯夜,曾见宫花拂面春。”分别见《全唐诗》中华书局繁体竖排本第14册,第5376、5382、5385页。 而徐凝与白居易的来往更为频繁。唐穆宗长庆三年(822)51岁的白居易已对朝廷失去信心,主动请求外任。七月,他被任命为杭州刺史。白居易在杭的功绩是治理西湖,并留下了名闻遐迩的“白堤”。在此期间,徐凝与白居易的交往诗歌唱和更多。 徐凝与白居易的交往(唱和)诗有13首: 1、《寄白司马》:“三条九陌花时节,万户千车看牡丹。争遣江州白司马,五年风景忆长安。”元和十四年(819) 2、《题开元寺牡丹》:“此花南地知难种,惭愧僧闲用意栽。海燕解怜频睥睨,胡蜂未识更俳徊。虚生芍药徒劳妒,羞杀玫瑰不敢开。唯有数苞红萼在,含芳只待舍人来。”长庆三年(823) 3、《和白使君木兰花》:“枝枝转势雕弓动,片片摇光玉剑斜。见说木兰征戍女,不知那作酒边花。”长庆三年(823) 4、《奉和鹦鹉》:“毛羽曾经剪处残,学人言语道暄寒。任饶长被金笼阖,也免栖飞雨雪难。”宝历二年(826) 5、《侍郎宅泛池》:“莲子花边回竹岸,鸡头叶上荡兰舟。谁知洛北朱门里,便到江南绿水游。”大和三年(829) 6、《和秋游洛阳》:“洛阳自古多才子,唯爱春风烂漫游。今到白家诗句出,无人不咏洛阳秋。”大和三年(829) 7、《和川守侍郎缑山题仙庙》:“王子缑山石殿明,白家诗句咏吹笙。安知散席人间曲,不是寥天鹤上声。”大和三年(829) 8、《和侍郎邀宿不至》:“蟾蜍有色门应锁,街鼓无声夜自深。料得白家诗思苦,一篇诗了一弹琴。”大和四年(830) 9、《和夜题玉泉寺》:“岁岁云山玉泉寺,年年车马洛阳尘。风清水冷水边宿,诗好官高能几人。”大和四年(830) 10、《和嘲春风》:“源上拂桃烧水发,江边吹杏暗园开。可怜半死龙门树,懊恼春风作底来。”大和五年(831) 11、《自鄂渚至河南将归江外留辞侍郎》:“一生所遇唯元白,天下无人重布衣。欲别朱门泪先尽,白头游子白身归。”大和六年(832) 12、《凭李睦州访徐凝山人》:“郡守轻诗客,乡人薄钓翁。解怜徐处士,惟有李郎中。”开成二年(837) 13、《笞白公》:“高景争来草木头,一生心事酒前休。山公自是仙(一作山)人侣,携手醉登城上楼。”(所写年份待考) 元稹、白居易与徐疑的交往友谊是以基本相同的政治态度为坚实基础的。在文学上也持有非常接近的观念,政治与文学两方面的声同气应,使他们成为名符其实的知心朋友。封建时代的士大夫,凡是比较正直、比较忠诚的人,都会怀有仁政爱民的政治理想。当然,徐凝与元、白的交情不仅限于以上资料,由于年远史湮,许多细节未能详知。我们仅从“一生所遇惟元白”一句,可想而知他们感情之深厚了。 徐凝与扬州 ![]()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这是徐凝在《忆扬州》一诗中所创作的名句。扬州也赢得了“月亮城”的美誉。“二分明月”也成了后人形容扬州繁华昌盛的景象、比喻当地的月色格外明朗的一种习惯和风尚。虽然在徐凝前后,也有不少赞美扬州月色风姿的佳句,像杜牧的“二十四桥明月夜”、张祜的“月明桥上看神仙”等诗,但在题写扬州的唐诗之中,徐凝的这首“二分明月”流传最广。后来的不少诗人在写作时,都将“二分明月”直接引用到他们的诗中,包括元代诗人乔吉的“二分明月,十里红楼”、清代曹寅“二分明月扬州夜,一树垂杨四百桥”等。 后人分析徐凝的这首《忆扬州》是其怀地忆人之作。徐凝的原诗是:萧娘脸下难胜泪,桃叶眉头易得愁。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两句诗极言扬州之美。”·由诗文揣测,徐凝在诗中除了赞扬扬州的地方文化和月色之美以外,也与扬州的美女们结下了不解之缘。“萧娘、桃叶都是指的美女。徐凝通过回忆扬州的月色,也借此来怀念自己曾经在扬州发生的一段爱情故事。” ![]() 徐凝在扬州游历过哪些地方已不可考证。但是徐凝写出“二分明月”的佳句后,他的美名就留于扬州,也留在了中国诗歌史上。直到今天,扬州之地尚有徐凝门之地。其故地在今天扬州的南通东路。如今,徐凝门的城门早已不存在了,但还有部分遗址留存,并且后来还有一条徐凝门大街和徐凝门桥横亘在穿城而过的运河之上。徐凝门始建于明清,就是用来纪念徐凝的。而清代乾隆时期的《扬州画舫录上》也有过关于徐凝门的记载。 除了徐凝门,扬州“二分明月”典故的遗存还有著名的“二分明月楼”。清代盐商员氏依徐凝诗意建成此园,并取名为“二分明月楼”。位于现在的扬州广陵路263号。 |
原标题: 徐凝:扬州明月夜 吟来天下知 |
作者:记者 杨露萌 通讯员 王顺庆 网络编辑:俞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