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培林大山里的“红色收藏家” |
http://www.tlnews.com.cn/ 2013年04月11日 08:33:20 星期四 |
二、我的红色“宝物” ![]() 吴培林生意做得大,不如搞红色收藏劲头大:吴培林常置自己的建材生意而不顾,花费大量财力、精力和时间投入收藏。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他的足迹遍布北京、湖南、湖北、上海、江苏等地。从城市到乡村,他到处收集散落在民间的革命历史文物,碰到心仪的红色藏品,他花多大代价都要争取买下。 2011年,他为了一单生意开车经过余杭区农村,看到一农户门前有一尊重三吨,高一米八的毛主席半身石像。经打听,这尊伟人像是当地一位残疾人的亲属从某处地里起出来的。吴培林找到那位残疾人,经商谈,终于同意把伟人石像让给他。他花了一笔钱,又叫了一辆大吊车,把石像拉回来。忙碌中,他竟完全忘了自己的生意。 有一次,他看中江苏一位收藏者手中的《毛主席去安源》石膏像,几次商谈对方都不肯出让。他不死心,此后又请朋友几次去协商,对方还是坚决摇头,这让吴培林很无奈也很遗憾。想不到的是,两年后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上海又碰上了那位收藏者,于是继续“软泡硬磨”,对方被感动了,终于把那件藏品转让给他。 吴培林还收藏有许多红军时期的历史资料:破旧的红军八角帽、打过补丁的红军衣服、标有“苏维埃政府”的文件箱以及图章、五四式手枪、红军的子弹袋、暴动队牌子、红军家属优待证、红军装文件的木箱子、红军用的煤油灯、红军开会的代表证、红军写的标语……那上面无一例外印有一个红色标记——镰刀斧头。 此外他还收藏有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照片、图片、宣传画等一万多张以及大量相关资料,许多都是珍贵稀少的历史资料,如1922年3月2日出的“号外”《红色中华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的宣传品;一张1949年8月16日版的《江汉日报》,头版头条是《毛主席、朱德司令电复程潜等起义将士》其中一篇消息标题为《我军解放赣州南康赣南,国民党匪军土崩瓦解》,字里行间能清晰感受到在毛泽东主席带领下,中国人民解放军大举收复河山的豪迈。 每一件藏品背后都有故事。藏品中有一个泛黄的四指宽的小信封,上写着“请交村区苏维埃政府马国良同志收”,落款为“中国工农红军独立二团”,那信封仿佛能一下子将人拉进那个时代的特定氛围;藏品中还有一块红布片,四边的针脚异常细密周整,上面还写着几个字:当红军最光荣。毫无疑问,这是一位巧手姑娘的作品,我们仿佛能读出红布片后面的动人故事…… 事实上,每件藏品的收藏过程也有故事。如其中有几页红军时期的资料,是当地农民从老屋的墙壁缝里发现的。可想而知,当年房东冒了被杀头的危险,才使这些珍贵的纸片得以保留下来。 吴培林说,红军时期的珍贵藏品,大部分是用资金收集来的,其中有的是花高价从收藏者手中转让的。还有几件是他在外做生意时,从农村拆迁老屋的建筑垃圾堆中捡来的。他还说,在老屋拆迁的工地上“觅宝”时,别人还以为他是捡垃圾的人。 那些有历史车轮辗过痕迹的红色藏品,在别人眼中是一堆破烂,可在他眼中,却是永远不褪色的美丽图腾。他说有时候白天做生意累了,晚上独自看看这些藏品,心里会感到很充实很温暖。 吴培林还爱与人分享红色藏品带来的快乐。这些年,慕名来找他的人不少,当他如数家珍地介绍红色藏品时,眼睛都会发亮。谈兴浓时,他会把破旧的红军八角帽往头上一戴!你别说,那黑瘦的脸,加上执著的神情——他还真有点当年红军的“范儿”! |
原标题: 吴培林大山里的“红色收藏家” |
作者:记者 方赛群 通讯员 王文英 网络编辑:俞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