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培林大山里的“红色收藏家” |
http://www.tlnews.com.cn/ 2013年04月11日 08:33:20 星期四 |
一、我是红军的后代 今年51岁的吴培林,家住合村乡合村村天子凹自然村。在人们眼中,他是一个很独特的人,就连介绍自己的方式也与众不同:如有外地收藏家慕名而来,他会首先进行自我介绍:“我是红军的后代”,接下来,他还会抽空领着客人去看看当地的红军墓。 吴培林并非刻意地炫耀自己的“红色身份”,他只是由衷地敬仰和爱戴这些革命先烈,这种情愫甚至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据史料记载,1934年10月,红军抗日先遣队在桐庐分水与国民党部队激战后离开桐庐时,分水镇的怡合、合村乡的岭源、合村村一带,有数名农民参加红军,吴培林的爷爷就是其中之一。在一次战斗中,由于敌我双方力量悬殊,抗日先遣队许多官兵牺牲在战场上,主力部队突围后继续北上,他爷爷与部队失去联系后,只得又回到家乡。爷爷一生都是土里刨食的普通农民,参加红军的这一段经历,是他老人家一生中最大的荣耀。在爷爷的支持下,1949年吴培林的爸爸吴来达,光荣地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上过战场,打过土匪。二十多年后,吴培林的哥哥也光荣入伍,曾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 家庭的“红色渊源”,让吴培林的童年与别的山里娃子不太相同,因为他是听爷爷讲红军的故事长大的。祖辈和父辈那激情燃烧的岁月,在吴培林的心中引起了悠久的回响……受老一辈的影响,吴培林从小就非常崇拜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伟人。 作为山里农民,吴培林特别能吃苦。他十六七岁时,就是干农活的好把式,他开山种玉米、上山烧炭,样样农活拿得起,放得下。只是有一条,他特别喜欢听当地老人讲革命故事。 有一次他在一位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老兵那里,看到了两颗从战场上带回的弹壳,他竟然痴迷地看了半天不忍放下。后来那老兵就把那两颗弹壳送给了他,他如获至宝似地珍藏了起来。此后他又在外地一个老人手中,用积攒的零花钱买下了一个红军用过的手雷,上头有着镰刀斧头的标记。空闲时光,他常把这两件东西拿出来久久凝视,曾听过的革命历史故事,在他的眼前渐渐明晰起来。 红色收藏的“种子”就这样悄然播下。从此之后,他对与中国革命历史有关的东西特别感兴趣。种庄稼、做小工赚得的一点钱,常常用作购买此类旧物。上世纪七十年代,毛主席、朱德、周恩来等伟人逝世后,他开始收集保存毛主席像章、袖章、文革资料之类。他的红色藏品开始日益丰富起来,可囊中羞涩的时候也越来越多。打年轻那会儿开始,他就没有买过一件上档次的衣服。 1986年,吴培林开始走出大山“闯世界”:他借了4000元钱,拉了两车旧木料到外面做木头生意。他睡过马路、身无分文时甚至向当地居民讨饭吃……吃过数不尽的苦头后,他终于闯出一条路:木头生意渐渐好起来,此后他又在德清做起了建材生意。 吴培林终于赚钱了!但他并没有买房买车,钱也没见得多起来,妻儿生活不见得有多大改善,甚至衣着也没变得光鲜一点,这是因为——他把赚得的钱,大把地用于搞红色收藏了。 |
原标题: 吴培林大山里的“红色收藏家” |
作者:记者 方赛群 通讯员 王文英 网络编辑:俞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