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志标:一位“点竹成金”的林业专家
http://www.tlnews.com.cn/2019-06-19 16:44:21 

       一支翠竹,引来无限“钱景”,万亩高山,生出滚滚财源。

  出生于1962年的江志标,是我县原农业和林业技术推广中心的竹类首席专家、高级工程师。他从事林业科研与技术推广工作有30多年了,一支竹“撑”起了他事业的大厦。以他为主重点开展“高品质竹笋高效栽培技术示范”、“高节竹多季笋用林高效培育技术推广”、“毛竹林有机笋培育技术示范”等核心林业技术,有力地促进了山区农业转型升级、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经济发展,而由他主持研发的林业科研技术《一种提高高节竹笋品质的培育方法》,则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发明专利证书》,而这也是桐庐林业获得的第一个国家发明专利。

  多年来,他先后入选桐庐县“511”人才、杭州市“131”人才、浙江省“151”人才;他先后被聘为杭州市科普专家、浙江省林科院杭州分院外聘专家、浙江省林业创新十大模式专家。先后获得“浙江省林业科技标兵”“桐庐县创业创新型高层次人才”“桐庐县十佳科技创新人才”等荣誉称号。

  莪山高节竹笋变白了,畲乡农民腰包变鼓了!

  莪山畲族乡有“高节竹之乡”的美誉,近年来当地的“白玉笋”在市场上更是声名鹊起。与原先的高节竹笋相比,白玉笋色白肉嫩,味道鲜中带甜、清新爽口,因而一跃成为“笋中明星”。近年这一农产品远销杭州、上海等大城市,深受市场欢迎。每到收笋季节,当地收笋的车子往往排起了“长龙”,有的客户等不及,为了“抢货”干脆自己动手到竹山上充当起了“挖笋工”……

  当然,货好价也优,据介绍,莪山原先高节竹笋仅为1.6元左右1公斤,而这几年白笋平均价为10元1公斤,价格翻了好几倍。农民培育白玉笋,平均每亩收益都在五六千元,竹山收益大幅攀升。由此也带动了农民发展高节竹的积极性,如今莪山高节竹总面积超过一万亩,全县高节竹也增加至三万五千余亩!

  莪山高节竹自古有之,可白玉笋“出生”却不到十年。

  农民在竹山上刨出了“金子”,是得益于我县竹类首席专家江志标的一项林业技术《一种提高高节竹笋品质的培育方法》,这项技术为我县无数山区农民带来了滚滚的财富,而他,也被人们称为“桐庐高节竹之父”!

  让高节竹笋的产量“高起来”

  已过“知天命之年”的江志标,在桐庐林业科技推广工作岗位上,已经整整干了30多年,他把青春激情全部奉献给了大山。为了推广丰产技术,他深入林业生产一线,爬山头,搞规划,足迹遍布桐庐山川沟壑、田间地头。在基层的摸爬滚打中,他逐渐从青涩的技术员,成长为单位的技术骨干。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他作为林业技术推广中心站技术人员,来到莪山畲族乡推广竹林丰产技术。当时莪山畲族乡高节竹总面积只有1000多亩,由于粗放经营,当时高节竹笋亩产最高的只有500公斤左右。在当地农民眼中,这也就是普普通通的一支竹,春天有笋自家吃吃,多了晒晒笋干。

  对此,江志标心中不好受:当时周边县市有的地方高节竹笋高的亩产已达到1500公斤甚至2000公斤。一样是高节竹,差别就是这么大!

  令人着急的是,当时农民学习竹林丰产技术,积极性却并不高,还有人说:“山上的笋嘛,出得多么多挖点,出得少么少挖点,反正也值不了几个钱。”还有人说:“山上的笋,到了季节就会抽出来的,不需要花力气去折腾。”

  江志标明白,推广丰产技术说破嘴皮子,还不如做出个“样子”。他与铁砧石村村干部一商量,决定以他们几家的竹山当“试验田”,先在当地搞个竹林丰产技术试验基地。接下来,村干部认真地按技术要求首先改“掰笋”为“挖笋”,然后在笋期过后的梅雨季,用心给竹山翻地、施肥,为的是给“产后”的高节竹补充营养,到10月11月再次给竹园施肥,以促进笋芽发育……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令江志标无比欣慰的是,竹林丰产技术真的好棒!铁砧石村几个村干部的竹林竹笋产量大增:粗放型竹园的笋产量最高不过500公斤左右,可采用新技术的竹园,笋产量亩产达到1500公斤以上,以一公斤两元计算,每亩竹山的收益一下子增加了几千元!

  农民信奉的就是“眼见为实”,全村和附近村子学习竹林丰产技术的积极性如火山爆发。第二年春天该村的高节竹笋产量像“翻跟斗”似地增加,农民脸上笑容很是舒心。如此一来,江志标在莪山畲族乡推广竹园丰产技术可谓“顺风顺水”,当地高节竹笋产量越来越高,高节竹总面积也越来越大!

  让高节竹笋“白起来”

  江志标推广的竹林丰产技术获得了成功,可新的难题又出现了。这是因为全县尤其是莪山畲族乡的高节竹面积在不断增加,高节竹笋的产量在不断提高,再加上高节竹出笋期是在4月下旬至5月中旬,这时雷竹笋、毛竹笋在市场上“大戏”刚刚唱完,因此紧随其后的高节竹笋一点“不讨巧”,竹笋价格总体偏低,竹林经济效益一直上不去,农民不得不面对“丰产不丰收”的窘境。

  最难堪的是2003年,由于受“非典”影响,莪山畲族乡的高节竹笋的价格跌至冰点,仅为四五毛钱一公斤,大量的鲜笋被烂在山上,有的被倒在路边。“卖难”极大地挫伤了竹农的积极性,导致部分竹农甚至砍竹毁竹园。

  面对此情景,江志标觉得要提升高节竹笋的“身价”,必须要在“提高质量”“提高鞭笋产量”“错开上市时间”上动脑筋,可这事该怎么干呢?

  2009年有一次他下村时,正好碰到饭点上,农民朋友非拉他在家吃饭不可。一桌农家菜香味扑鼻,可他的眼睛却只盯着一碗菜。那是一碗鲜嫩的笋,不仅味道美,而且那笋颜色如玉。他不由问主人:“笋期早就就过了,你家怎么会有这么好的笋呢?”那主人呵呵笑着说:“去年冬天我家造房子,挖地基挖出来的泥土随处堆在屋后的竹园里,想不到出笋的时间虽然推迟了好多,但地里抽出来的竹笋一支一支又白又嫩的,味道也特别鲜……”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江志标饭也不吃了,马上拉着主人去看被土覆盖过的竹园,果然,泥土中长着一支支新笋。此刻他脑中灵光乍现:如果覆土能够延迟竹笋出土的时间,又能变得更加鲜嫩,这不正是自己苦苦寻找的提升高节竹笋“身价”的好办法吗?那一餐饭,江志标吃得别提有多美了!

  2010年下半年,江志标就开始在竹林中搞提高高节竹笋品质的技术试验。

  研发目标是以科学的立地选择,林分结构调控为基础,科学选用适宜的客土、合适的覆土时间、合理的覆土厚度,配套相应的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控等技术,开展高节竹高品质竹笋生产。江志标把桐庐竹山当“实验室”,前后用了五年时间进行技术研发试验,他的林业技术创新最终获得成功。

  此项新技术一次覆土,可保持3~5年的高节竹高品质竹笋经营,出笋期比自然延长15天左右,竹笋的适口性和笋个体重量明显提高,竹笋品质明显改善,如明显改善了高节竹笋外观形态质量,增加了香味和甜味,减少了酸涩味和粗糙度,最明显的标志是,笋色变白,笋肉更嫩,口感鲜中带甜、清新爽口。

  “黑笋变白笋”,竹农收益节节高。原先高节竹笋每公斤仅1.6元左右,而“白玉笋”平均10元一公斤,高的时候20元一公斤,农民乐开了花。如今桐庐的“白玉笋”在全省都有了名气,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莪山乡新丰村有位姓蓝的农户,家有高节竹面积9亩。2014年时,他抱着“试试看”的心理,采用竹林覆土面积0.68亩,想不到经济效益出奇地好,这下他心里有底了,2015年增加到覆土面积3亩。“科技的魅力”让他兴奋不已:2015年每亩产白玉笋1018公斤,平均每公斤销售价格12元,亩年产值达12216元,三亩地年毛收入达3万6千多元;每亩净利润为5116元。此后该示范户又从其他农户处流转高节竹林数十亩,用于开展覆土白玉笋经营。

  在莪山畲族乡,这样的例子真是举不胜举。

  更令人高兴的是,江志标研发的《一种提高高节竹笋品质的培育方法》林业新技术如今在全县推广,推广总面积达到2000余亩,且周边县市也开始推广。此项新技术还获得了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发明专利证书》。

  让畲乡高节竹“靓起来”

  莪山畲族乡高节竹面积达万亩,“竹海”也成为一大旅游特色。到过精品民宿“秘境山乡”等地的游客,大概都会对山中“竹涛汹涌”的景色念念不忘。如今该乡不仅是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资金项目“高品质竹笋高效栽培技术”示范基地,而且被浙江省林业厅命名为“浙江省高节竹之乡”,“畲乡山寨”高节竹观光园则被命名为“浙江省首批林业观光园”。

  提到畲乡竹海,村民对江志标的一项“育林”新技术津津乐道。

  这话还得从2012年说起。是年春节前后的一场大雪,把畲乡竹海压垮,大雪过后,昔日竹林摇曳生姿的如诗如画的美景不见了,成片成林的高节竹被压断了,呈现在人们眼前的竹山一片狼籍。见此情景当地人都叹气说,唉!这下子我们的竹山完了,这个样子,恐怕几年时间都缓不过气来!

  面对天灾,江志标马上推出应对之策。他马上赶往山中,指导农民采用多种措施对灾后竹山进行护理,如同对重病之人进行调理一样。由于措施及时有效,使畲乡竹山得以快速恢复生机,把农民的损失降到了最低。

  2015年,又一场特大雪灾降临,虽说畲乡竹山当年的雪灾惨状“旧景重现”,可当地农民不再六神无主,徒呼无奈,有江志标研发的“抗雪灾新技术”,他们心中有底,灾后当地农民便上了竹山,有条不紊地进行灾后处理,把高节竹受灾损失降到最低,使当地竹园得到快速调理和恢复。

  有一组数字令人振奋:江志标的“高节竹冻雨雪灾低产林改造技术应用推广”项目,在全县高节竹产区推广面积6500亩,亩增产500公斤,年增产825万公斤,每亩净增收入1000元,实现年产值1300万元,年新增效益650万元。

  除此之外,他重点开展“高品质竹笋高效栽培技术示范”“高节竹多季笋用林高效培育技术推广”“毛竹林有机笋培育技术示范”“高节竹冻雨雪灾低产林改造技术应用”“夏秋季笋用竹四季竹高效培育技术示范推广”“万亩菜竹笋无公害生产技术示范”“毛竹林下药用植物复合生态系统构建技术示范”等多项新技术,不仅为我县山区农民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让我县竹海更美,生态更佳,为我县的全域旅游作出了积极贡献。

  用自己的知识技术,让农民钱袋子更鼓,让桐庐竹山更美,这是属于江志标心底最真切的幸福!

  让自己的学识“富起来”

  三十多年来,江志标奔走在桐庐的田头、地头、山头,怀着对“三农”的深厚情感,致力于林业技术创新,为桐庐县的“兴林富民”做出了积极贡献,他在帮助农民“富口袋”的同时,他自己也成长为桐庐林业的首席专家。

  多年来,江志标主持制定浙江省地方标准有3项,分别为“高节竹栽培技术规程”“毛竹林套种多花黄精栽培技术规程”“四季竹栽培技术规程”。其中的“高节竹栽培技术规程”是我县主持的首个浙江省农林业地方标准,这有力地提升了桐庐林业的地位和全省竹林经营技术和经济效益,为林业“提质增效”发挥积极作用。除此之外,多年来由他主编或参编出版专著6部,在国内行业权威杂志上发表论文15篇,成为林业领域的知名学者。

  最令人瞩目的是,他在研发林业新技术方面获得了显著成就。

  由他主持的《一种提高高节竹笋品质的培育方法》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攻克了显著改善高节竹笋外观、营养和食味品质的培育技术。他与人共同主持完成的“木麻黄等3个沿海常绿树种耐寒种质引选与应用”,提出野外自然选择与耐寒性室内模拟相结合的耐寒种质引选技术,实现耐寒性筛选野外实践与实验室理论模拟的相互补充和有机结合,为耐寒性筛选提供新方法、新思路,是我省沿海防护林与园林绿化树种选择上的一个重要突破。

  多年来,他还获得的科技成果共有17项,其中: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浙江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奖”1项;省科技兴林奖7项(一等奖1项,三等奖6项);杭州市农业丰收奖三等奖6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另有2项登记为浙江省科技成果。

  承担省部级科技推广项目,是江志标的一场“攻坚战”。

  近年来,他承担省部级科技推广项目共有7个,其中重点开展“高品质竹笋高效栽培技术示范”“毛竹林有机笋培育技术示范”“毛竹林下药用植物复合生态系统构建技术示范”等关键技术的集成和推广应用工作。

  此外,他还先后主持创建2个杭州市林业示范园区,一个浙江省林业综合示范区,4个浙江省林业精品园;另外还参与创建兴林富民示范乡镇2个、兴林富民示范村8个、森林村庄9个。

  他在林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解决了多项关键技术问题,使产区的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在此过程中,他累计举办各类培训班30余期,培训林农1700余人次;建成各类科技示范基地4400余亩,辐射推广面积达21000余亩;单项技术应用增产率达到15%以上,直接经济效益增加2100万元以上。他因此荣获2014年度“浙江省农业科技成果奖”。可江志标却说,听到农民实施新技术后“丰产又丰收”的消息,才是他最幸福的时光!

  (记者 方赛群)

  记者感言

  一位两脚沾泥的“知识富翁”

  ■ 方赛群

  江志标是我县农林部门竹类首席专家,他研发成功的竹林丰产新技术,为我县山区农民带去了实实在在的财富。他是深受山区百姓欢迎和敬重的“科技财神”。

  在采访中,记者被江志标做学问的“态度”深深感动。就拿他研发的《一种提高高节竹笋品质的培育方法》林业科技新技术来说吧,他的灵感,就是在农民的饭桌上得到的。农民兄弟无意间的一句话,让他发现了高节竹变白变嫩的“神秘路径”。此后他用5年时间搞试验,最终研发成功此项竹林丰产新技术,还获得了一项国家发明专利。

  由江志标做学问的态度,记者不由联想到了那句古诗词“众里寻他千百度,得来全不费功夫”。平日里,人们常常羡慕别人获得成功的“好运气”,却往往忽略了别人“众里寻他千百度”时所下的功夫。换句话说,如果江志标平日里不是千方百计地探寻提升高节竹笋品质的方法,又岂会在听到农民闲聊“堆土出白笋”时眼前一亮呢?再假设一下:如果他听过笑过,没能后续的努力,又如何能研发成功一项能为山区农民带去“真金白银”的竹林丰产新技术呢?

  心里有“三农”,眼前有目标,脚下有学问。我们桐庐农林部门有很多像江志标这样的技术人员,他们兢兢业业、默默无闻地工作,把最大的“实验室”建在田野里,把最精彩的“论文”写在大地上,将最真挚的感情献给人民群众,用自己的知识力量造福农民。他们是现代农业的领头人,是广大农民的贴心人,也是新时代一群最可敬的人。

  采访中,江志标曾对记者说:“对我来说,最高兴的时候不是上台领奖,也不是获得专利证书,而是听到农民采用新技术后丰产又丰收的消息!”我想这也是农技人员的共同心声吧?让我们向这群两脚沾泥的“知识富翁”致敬!


作者: 网络编辑:周叶剑
 
上一篇:许成武:用无声的铁证伸张正义 下一篇:倪中应 三十年矢志不渝的“三农情”
 


浙新办〔2004〕41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杭工商桐广许2008001号 浙ICP备09006080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3012202330142

桐庐县融媒体中心 未经允许,请勿将刊发内容传播 

策划:韦伟 丁丽   网页设计:丁丽 俞俊 吴晓斌 周叶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