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时代应知“冷暖” |
http://www.tlnews.com.cn/ 2017年09月26日 08:52:40 星期二 |
前段时间,“天空出现地震云”的谣言,分别以新浪微博、腾讯微信等平台为发生地,在自媒体上热传。不仅“专家”论证一板一眼,更有好事者在百度百科上为“地震云”作了个百科,且很多自媒体发布者还张冠李戴配上了图。伴随公众的担忧、疑惧,形形色色的天气谣言蔓延,让不少不明真相的群众不寒而栗。 天气信息,与百姓冷暖相伴。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无论是科学发布的气象信息,还是混杂其中的天气谣言,以及灾害性或极端性天气资讯,都易在互联网、移动通信支撑的资讯平台上引发急剧的关注。或“吸引粉丝”,或“求关注”“被点赞”,一条“天气热点”可在几小时甚至几分钟内成为社会舆论的关注焦点。 面对这些披上“史上之最”“百年一遇”“历史罕见”外衣的天气热词,群众如何去伪存真? 首先,要慎识、慎别发布平台和传播渠道。根据有关法律,天气预报和气象灾害的预警只能由气象主管机构发布。目前,气象主管机构的气象台站通过电视、广播、短信以及官方网站、微博、微信等多渠道发布滚动天气预报,同时也通过权威媒体向社会及时传播气象预报预警信息。一般而言,通过权威渠道发布的7天天气预报更具有参考性,这是基于数值预报又结合预报员人工订正得出的预测结论。对于一些自媒体、商业网站发布的类似“一场雨下15天”等动辄半月、30天甚至半年以上的天气预报,就需要质疑一下它的准确率和可信度了。 其次,要多学、善用气象科学知识,慎思、慎辨网络舆论信息,力争先辨真伪,再言是非。如缺乏具体发布单位、准确发布时间、明确预报地点的气象信息,其“准确性”就微乎其微。天气谣言最易在夏冬两季滋生,类似“史上最热天就要来临”“下周迎来1992年以来最强寒潮”等说法,因用词吸引眼球往往会在互联网上迅速传播。当面对这些语气坚定、来源不明、要“刷新历史纪录”的天气信息时,尤其要保持警惕,需用一双“火眼金睛”来辨别真伪。 面对嬗变的气象风云和热搜的天气资讯,信息发布者需更加注重信息内容的权威可靠性、发布渠道的充分有效性和传播方式的快速及时性,在互联网时代中化“最大变量”为“最大增量”,多渠道担当起气象信息的权威发布人和科学传播者。 其实,不仅是各类天气信息,作为自媒体时代的公众,面对各种热点信息的传播,也需多一些冷静思考,不以谣传谣,在纷杂的网络语境中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辨识真相、传播科学,推动科学事实和科学知识搭乘新媒体的快车。 |
原标题: 自媒体时代应知“冷暖” |
作者: 网络编辑:俞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