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食品安全谣言盘点 |
http://www.tlnews.com.cn/ 2017年09月21日 09:24:20 星期四 |
谣言:某咖啡连锁店承认糕点含致癌橡胶鞋底原料 近日,一则《XX店承认:在中国所售糕点含致癌橡胶鞋底原料》的消息在微信朋友圈中流传。该消息称,XX店承认在中国所售糕点中含有偶氮二甲酰胺成分。偶氮二甲酰胺是一种工业泡沫塑料发泡剂,用作橡胶鞋底或者人工皮革。 真相:文章其实是旧闻翻炒,原文发表于2014年。文中提到的“致癌橡胶鞋底原料”是指偶氮甲酰胺。偶氮甲酰胺常作为面粉“增筋剂”使用,从全世界对偶氮甲酰胺的安全评估来看,偶氮甲酰胺用于面粉中的安全性是有保障的,并不会使人得癌症。面粉中使用偶氮甲酰胺,其产生的降解物也没有人类致癌性。类比兽药称“偶氮甲酰胺分解物毒性超标90倍”,存在严重误导。有些国家不用偶氮甲酰胺,只是出于对风险的管理不一样,或者是有更好的替代品而已,某个国家禁用也不一定意味着不安全,这在食品行业中也很平常。科学家们正在研究用酶制剂、多糖等新方法改良面制品,相信将来一定会有更经济实惠的选择,那时食品加工行业就可以放弃偶氮甲酰胺了。 谣言:使用催熟剂的葡萄不能吃 一则“两万斤催熟葡萄被销毁”的新闻传播度高,引人关注。不少网友一看标题和图片,就以为这些葡萄仅仅是因为用了催熟剂就被销毁的,发起对催熟剂的讨伐。 真相:实际上,这些葡萄是因为过量使用了催熟剂,影响了葡萄质量,这样的葡萄卖出去影响当地品牌,才被勒令销毁,重点在于“过量使用”,而不是使用了催熟剂。催熟剂是合法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很多水果都会用,其用量和范围有限制。我们正常吃水果,不论是急性中毒还是慢性中毒的情况都不会发生。催熟剂有“过量使用效果适得其反”的自限性特点,所以一般即使使用,也不会过量。 谣言:盐是一种每天都在吃的毒素 一篇名为《警惕食盐,一种每天都在吃的毒素》的文章引起大家的注意。文章称,盐是一种血毒素,和蛇毒类似,还举例称很多哺乳动物不吃盐,也没有因此患上重大疾病,反而是吃盐的人类得病种类多。 真相:钠和钾是人体所必需的微量营养素,食盐是人体内钠元素的主要来源,每天摄入一定的盐分对人体是很重要的。高盐摄入存在健康风险,但并不意味着应该因噎废食,只要少盐、健康用盐即可。《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议,成人每天食盐不超过6g。另外,网贴说法存在严重误导,事实上,所有的动物都需要补充盐分,它们只是不像人类一样可以直接吃食盐而已。 谣言:千滚水致癌 网上盛传一种说法,称反复煮开的水极易形成亚硝酸盐,喝了不只使人中毒,它还有致癌作用。 真相:有研究人员模拟烧水炉中反复烧水的情况发现,温度升高、长时间加热、反复煮沸以及长时间保存的确会促进水中亚硝酸盐的生成,同时敞口保存相比于密闭保存条件下更容易导致亚硝酸盐的增加。但从绝对的含量来说,从饮水中获得的亚硝酸盐远没有从其他食物中可能获得的多,对人的影响有限。所以,只要水源合格,即使反复烧开,水质也不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因此,说“千滚水”不能喝,没有科学依据。 谣言:榴莲配牛奶会导致咖啡因中毒 网传文章称,有中国游客在泰国旅游时,吃榴莲后又喝了牛奶,致咖啡因中毒后血压飙升,结果引发心脏病猝死。文章还称泰国游明确规定,食用大量榴莲之后,8小时内不能饮奶类产品。 真相:首先,牛奶和榴莲中都不含咖啡因,两者混吃会导致咖啡因中毒明显是无中生有。另外,即使是能引起血压升高的急性咖啡因中毒,也需要短时间内摄入超大剂量,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正常饮食是不可能发生这种情况的。 谣言:一杯酸奶相当两罐可乐 有文章在网络上流传,声称一杯酸奶热量等于两罐可乐,文章以《纽约时报》曾报道“酸奶含糖量超过可乐很多”,以及华盛顿的报道“你的酸奶含糖量超过可乐(这些你不知道的食物心机)”为证据,附上对酸奶和可乐的能量、糖分对比,言之凿凿。 真相:这其实是一道数学题。如果比较营养成分,确实能发现每 100克酸奶的含糖量和热量都超过可乐。但要注意营养成分里是“每100克”的含糖量,平常的一杯酸奶和一罐可乐,大小是不一样的。一杯老酸奶大约是120~140克,但一罐可乐就有330克,算下来可乐的含糖量还多些。另外酸奶除了糖,还有蛋白质、钙等等,营养价值高一些,但可乐除了糖,就没有什么营养成分了。 | |||||
原标题: 8月食品安全谣言盘点 | |||||
作者: 网络编辑:卢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