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琳镇】毕浦村
http://www.tlnews.com.cn/  2015年02月05日 11:45:18 星期四 
  分享条

【村史沿革】•基本概况

毕浦村属瑶琳镇,位于毕源溪入分水江处,距桐庐县城20公里,05、16省道穿村而过,东界靠东琳村,西界靠永安村,北界靠大山村、舒家村及分水镇三合村,面积9.16平方公里,2013年人口1575人。

据《皇甫氏宗谱》记载,毕浦开村于唐朝,距今有一千多年历史。毕浦又称浦头,地处水陆交通要道,是分水东部最大的集镇,民国分水县在此设分水二区。1920年代,革命的星火在此燃烧,暴发震惊浙江的农民武装暴动。五六十年代,为毕浦公社所在地。1969年“7•5”洪灾将村冲毁,大部分农户迁至村后山坡上,毕浦公社迁至杨家村。2004年,行政村区划调整,将毕浦村、糁源村合并为毕浦村,辖毕浦、麻车边、担石坞、里糁坞、外糁坞、盛家山、对山、冷子、里庵、桥下、坑里、桥上12个自然村。

沧海横流,毕浦经过千年的蜕变,早已物非人非。如今的毕浦村锦屏环绕,秀水竞流,是天目溪风景最秀丽的江段。

 

【文化古迹】•红色糁源

里糁源位于瑶琳镇毕浦村糁源自然村,地处偏僻,山岙较深,鲜有人至。当年,150多名浙西红军就是从这里走上反剥削、反压迫的革命道路。

1930年7月,隶属建德中心县委的中共永安区委在糁源成立,并建立方吴支部,儒桥支部,长前支部、大五管支部,发展党员98人。各地党组织根据区委的统一部署,组建革命武装,分水地区农民武装暴动的筹划工作秘密进行。区委组织委员王光林动手雕刻红军符号和印章,糁源村赖春珠、王春姣、鲁根莲3人赶制红军臂章和4面大红旗。

同时,中共永安区委确定以毕浦为突破口,先集中糁源、方吴、王家一带的红军,在夺取毕浦警察所和地方保卫团的枪支后,旋即会同长前、儒桥、大五管等地红军,攻克分水城,取武器弹药给养后,乘胜取道合村、淳安,与江西派来接应的红军主力会师,同上井岗山。

10月17日上午,150多位浙西红军集中在糁源,按部队建制编为两个中队五个排,每排30个人,分发红军臂章,面对红旗壮严宣誓“团结一致,奋勇杀敌,旗进人进,决不后退”。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分水地区人民向国民党公开进行武装斗争的先声。 80多年过去了,那振聋发聩的誓言仍在糁源山岙回荡,仿佛在向后人诉说那激昂往事。

 

【人文历史】•星火燎原

毕浦地处水陆交通要道,是分水地区经济重镇。1920年代末,以盛家四房为代表的地主豪绅把持着镇上的政治、经济大权。国民党政府在此设立分水县第二区区公所和警察所,及一支由豪绅盛沁香任团总的地方保卫团。他们为非作歹,欺压百姓,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1930年10月17日,在中共永安区委的领导下,暴发了以毕浦为中心的分水地区农民武装暴动。150多位浙西红军在赵坤、朱增球、王光林、江起虹的率领下冲进毕浦,攻打盛家大院和警察所,焚烧了警察所和高利盘剥农民的“源隆”店后撤出毕浦,在向分水进发途中遭到国民党分水县警察的堵击,由于敌我武器悬殊,队伍在军事上接连失利,致使暴动失败。

毕浦暴动失败后,遭到地方反动势力和国民党省防军的血腥镇压,牺牲8人,被捕39人。暴动从发动到失败历时半年,活动遍及分水全县,沉重打击地方封建势力,在桐庐革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他们的英名和业绩,犹如一座不朽的丰碑,一直激励着人民前赴后继,勇往直前。

 

【文化古迹】•文昌阁

关阑文昌阁

分水江流经毕浦段,连山夹水,两峰交峙,景色绝佳。村居北岸,原分水县东部重镇。南岸绝壁耸立,壁下深潭澄碧,壁上昔时建有文昌阁。清咸丰间(1850—1861)粤匪肆虐,村人盛邦成,字德璋。散家财募壮士百余,据阁以守,屡击贼退。庚申三月,贼从淳桐於新四路人侵,由于腹背受敌,盛邦成和儿子於朝,於斯均战死,阁也成焦土。光绪初年(1875)盛邦成之孙盛时雨,字喜亭重建。阁高三层,巍峨壮观。有诗曰:“巍巍高阁镇长川,直上层楼势翼然。山外夕阳红到坞,云中春树绿横天。”民国桐庐参事,分水人臧承宣,舟过毕浦,在盛时雨的陪同下登阁恁吊,慨然曰:“文昌阁於山麓非徒壮观也,近为一镇之屏障,远为一邑之关阑。”并撰记勒石。

1960年代,修建新登—分水公路时,文昌阁被拆除。现仅立碑以记。(文昌阁遗址)

 

【文化古迹】•同仁桥

据清朝光绪分水县志记载,毕浦村毕源溪上这座桥为木桥,本县人王舜卿所建,明朝嘉靖三十六年(1557),知县孙孝甫典史蔡彝改建成石桥。石桥长约八丈(24米),宽约6尺(2米),为3孔石条平桥。清乾隆十五年(1750),石桥进行过一次整修,取名叫永济桥。嘉庆七年(1802),因桥身多处存有隐患,村人吴廷栋带头民间集资重建桥。石桥长26米,宽4米,桥面由6支青石条平铺,做工精细牢固,桥碑上刻有出资者姓名及出资数量,立于大桥西头,现依稀可见。两只桥敦上各摆有铁制乌龟和蛇,用于镇桥辟邪。因桥为大家出资共同修建,故取名为同仁桥。

桥是一部立体的建筑史,又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现在毕浦村中毕源溪段,有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桥梁。同仁桥为三孔石条平桥,是几百年人们交往的纽带。1961年修桐分公路时,在同仁桥上游120余米处修建了浆砌石拱桥,长虹飞跨溪上,成一景观。1991年,桐分公路改为村前,又建一座水泥梁架大桥。

现同仁桥老了,赋闲清风明月,不再攘去熙来,看春来红杏丽,听斜阳好莺声。悠哉,风雨同仁桥!

 

【文化古迹】•担石

毕源溪流入担石坞村,山转水绕,迂回曲折,昂首云绕数峰青翠耸立,俯听曲涧幽泉清灵无比。坞口两块巨石高高地耸立在公路两旁,当地人称为担石,村处坞中,遂名担石坞。毕浦至富阳万士公路穿中而过,巨石上几株老松盘虬横生。“松悬双石上,遥指仙人归。”

据清光绪《分水县志》记载:“担石在县东十八里,旧传宋郎升以勇力称,肩石至此,层叠而成,台上有偃松数十株。”邑人郎起南诗:“县治之东担石列,传是将军亲手挈。崔嵬磊落砌成台,耸壑昂霄双立碣,清泉曲涧自潆洄。翠竹虬松增屼嵲,勇冠三军力拔山,芳名千载称英杰。”

【自然风光】•白塔岭水库

白塔岭水库位于毕浦村北,水库集雨面积33.2平方公里,总库容180万立方米,正常库容140万立方米,正常库水面积126亩。库坝为砌石堆石混合,高31米,长95米,顶宽4.2米。坝顶高程71.2米,坝底高程36米。侧流式溢洪道位于坝左端,输水管设于大坝右端。建有总干渠1.57公里,东、西干渠各2公里。埋设管径530毫米倒虹吸管2.5公里。建电站2座装机480千瓦。

水库于1971年10月动工,1980年12月竣工,投工65.55工,完成土石方23.1万立方米,总投资50.5万元。其中国家补助48.6万元。水库的建成,确保毕浦、杨家、方吴、王家、糁源、冷坞、吴家坎、东华8个村4300亩农田的灌溉。

(修建前的白塔岭水库)

2014年,白塔岭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启动,总投资1300万元。(正修建中的白塔岭水库)

 

【文化古迹】•传奇香樟

毕浦村东头一棵硕大的香樟树,左依青山,右临一湾江水,如一朵巨型翡翠蘑菇。树冠高19米,要四五个成年人合拢才能抱住树干。相传清乾隆年间,毕浦大山村一小孩病入膏肓,父母束手无策,于是把儿子过继给香樟树,认做干娘。不久,小孩病情逐日好转。此事一经传开,方圆十几里的村落祭拜香樟树人络绎不绝。

1949年,国民党军队抓壮丁时,途经毕浦香樟树,有一个青年当兵的不注意,身手敏捷地攀上了香樟树,躲在枝繁叶茂中,逃过劫难。1969年“7•5”洪水在经过毕浦村时正好在香樟树边一个急拐弯,形成缓冲区,许多落水灾民趁此机会纷纷爬上香樟树,得以死里逃生。洪水退后,因爬上香樟树而生还者纷纷携家人前来谢恩。香樟树下,人头涌动。

香樟树经历百年风雨,依旧枝繁叶茂。香樟树下,至今仍有前来祭拜的人,除夕夜还会有人在此陪“干娘”守岁到天明。一棵香樟树,在当地老百姓心目中被神化了。

 

【历史传说】•供佛泉

供佛泉位于里糁坞村对山。据清光绪《分水县志》记载:“田渚山在糁坞里,山麓有善广庵,对山有甘泉喷出,名供佛泉。”善广庵,供的是除蛟龙的观世音;供佛泉,奉的是解旱灾的铁拐李。相传,八仙之一铁拐李某日来到这穷乡僻壤的小山村。时值盛夏,烈日当空,铁拐李口干舌燥,走到一座茅屋前讨茶喝。一老翁出来说:“此地贫困,不是出蛟龙,就遇旱地虎,如今久旱地荒,家中只有一碗水,你拿去喝吧。”铁拐李心生感激,于是一棍扔向对山,见棍落处,泉水喷涌而出。 如今,善广庵庙基尚在,供佛泉改成机井,村民喝上了自来水了。但故事、传说仍在,民心依旧。

 

【传统美食】•老陈包子

毕浦,原来有一条近两公里的老街,中有同仁桥相连,因而有桥上和桥下之分。老街依山傍水,地处水陆要道。桥亭临曲渚,毕水贯桐江,古碓喧春坞,晨钟响晓窗。老街商铺林立,当地小有名气的老字号不少。从流传的顺口溜可见一斑,“钱生埠头,盛家的楼,花狗油条,姚生的面,黄胖烧饼响当年,包子老陈三代传。”1969年“7•5”洪水,老街冲毁,日渐式微。可是,包子老陈的技艺没有失传。

包子老陈人称翘胡子,姓陈名铨法,1891年生,祖籍嵊县陈村,19岁独闯毕浦,开了一家包子铺。他做的包子皮靓馅鲜味道美,民国时参加过同行业比赛,由于他摘的胚子大小一致,擀的皮子又薄又匀,包子十八角,形奇体特,蒸熟后色香味俱佳,获比赛第一名。从此,包子子铺声名雀起,生意兴隆。

解放后公私合营,包子铺并入供销社。老陈在罗山、合村、百江、保安、印渚、分水、桐庐等地传艺带徒,组成合作社。老陈为人豪爽,性格开朗,注重养生之道,活到98岁。改革开放初期,老陈把技艺传给儿子陈国忠,在瑶琳镇皇甫村设铺,1991年回到毕浦,有第三代陈志建执掌,祖孙三代的技艺和名气,迎来过客盈门。

2002年,台湾“天下食神”节目主持人张鲁来桐,慕名到毕浦吃“老陈包子”。

 

文 字:皇甫汉昌

摄 影:王 彤

作者: 网络编辑:tlgly
 
上一篇:【桐君街道】梅蓉村下一篇:【瑶琳镇】姚村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