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县街道】鸿儒村 |
http://www.tlnews.com.cn/ 2015年02月04日 13:21:33 星期三 |
【村史沿革】·基本概况 鸿儒村,属桐庐县旧县街道,有文字记载始于宋宣和三年(1121),原名璜瑮树村,明宣德年间(1426—1435)因出“二举七贡”,被誉称鸿儒里。现存唐代古驿道,为黄公望《富春大岭图》实景地。 鸿儒村有据可查的历史始于宋宣和三年(1121)八月。时,张氏始祖张伯俊定居于这个“形胜之地”,此后繁衍生息,形成村落。鸿儒原名璜瑮树村。因村头有棵百年不倒的古树,在雷击后于树枝断处发现斗大黄玉,官府以此树为灵,称其为璜玉树。渐渐地,村里的人将璜玉树叫成了谐音的璜瑮树,村子也被称为璜瑮树村。至明代宣德年间(1426—1435),璜瑮树村的张厰和其外甥邵如能同届中举,此后又连续出了七位贡生。小村庄诞生的“二举七贡”,轰动了朝野,称此地真是鸿儒之地,璜瑮树村由此被人称为鸿儒村。
【文化古迹】·张氏宗谱 《桐江张氏宗谱》为民国12年(1923)由张氏后人重新编纂,记载了从先祖张伯俊以来的张氏子孙繁衍历程,为查寻鸿儒村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据族谱记载,鸿儒村原本只有张姓一家,至张氏第四代招了一位姓邵的上门女婿,第七代时又招了姓王的女婿,从此村里才有了邵、王两姓。然而,无论姓张、姓邵、姓王,但从祖辈看终究都是一家人,他们共同承载着鸿儒的传承和发展。
【乡贤人才】·张伯俊 鸿儒第一人,南宋时期的张伯俊武功高强,为朝廷剿匪、安定村庄立下赫赫功劳,诰授保义郎。其第四代子孙张汝明捐万担粮救济灾民,受封迪公郎。清朝任摄市巡检司转湘潭县二尹致仕的张侃,爱民如子,善政播闻。 …… 鸿儒村百米长的文化长廊,醒目的金黄色廊壁上绘制着祖先的荣光,于无声中将忠孝廉勇的精神代代相传。
【文化古迹】·娘岭坞古驿道 位于娘岭坞的唐代古驿道历来是杭州到严州的陆路官道。从富阳新登过白峰领,到阆苑,出阆苑再到麻棚里,过金村渡口即可到旧县,从旧县沿娘岭坞古道一直可以到达严州府梅城,也可以到达富春江严子陵钓台。这样的地理位置,也是兵家必争之地。清咸丰十六年(1860),太平军侍王李世贤于建德大败清军,后经此道攻打桐庐。1927年,国民革命军东路军从建德绕道经娘岭坞古驿道抵桐庐,力夺北伐战争桐庐战役之大捷。时光荏苒,古驿道的一部分已化为了鸿儒村宽阔的新路,连接着东西往来;从娘岭坞水库的右侧入口而上,沿古驿道依然可以通达至几户大山里的人家;再往里,荒草渐盛,只依稀可见当年的石阶铺就其间。
【历史传说】·娘岭坞 娘岭坞的由来,颇有些《庵堂认母》的传奇,只是相认后,母亲并未随儿返家,安享富贵,而是执意修行。儿子无奈,只能修庵求神,在庵堂贡养娘亲,直到母亲天年终绝。此后,儿子年年来哭寄亡灵,悲声扣人心弦。当地人感其孝心,将庵堂所在山岭称为娘岭,娘岭下的山坞称为娘岭坞。故事之外的娘岭坞,曾多萧瑟。娘岭坞上有万亩坡地,大旱之年只能向陈十四娘娘菩萨求助。因山上多种玉米(当地方言“六谷”),于是陈十四娘娘也被尊为六谷娘娘。现实中的娘岭坞,由鄱阳坞、皂金坞、梨树坞、东蓬坞等七座绿坞环绕而成,深深浅浅的绿色铺陈眼前,清凉的山风夹杂着植物特有的清香。层峦叠翠中,间或有几幢房屋若隐若现。
【文化古迹】·《富春大岭图》 有考证资料显示,元代黄公望的名篇《富春大岭图》描绘的正是从旧县西武山至娘岭山一带的秀丽风光。《富春大岭图》上的落款、题跋诸多线索,直指桐庐。而图中所绘“山势高峻,依山傍水,古路和栈道蜿蜒曲折”的独特地貌,非旧县娘岭坞一带莫属。
【文化古迹】·大山寺 大山村之下的半山腰处有一座大山寺,大山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晋代,距今已有1000多年。当时,大山寺叫做静居院,有两位真人在此诵经修炼。到了明代,此处香火鼎盛,更名为大山寺。千年古刹被毁时,烧不垮、斫不烂四根来自晋代的石柱保存完好,默默注视尘世间的一切。 2005年,当地的村民开始重修大山寺,并将四根石柱重新融入了寺庙中。 大山寺中,有一位心地禅师,在知识匮乏的年代,读过大学;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呼声中,当过老师;在改革开放初期,跻身万元户。当功成名就、生活圆满时,他开始进一步思考人生,并逐渐萌生了出家的念头。60岁时,他成了出家人心地。后来迁到大山寺一心向佛。在心地师父的观念中,佛法即“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特色产业】·农家乐 2007年初夏,鸿儒村村民在娘岭坞水库附近建起了第一幢瓦房,并将它命名为娘岭坞山庄,经营农家乐。7年发展,娘岭坞山庄已建成集旅游、观光、休闲、餐饮、住宿于一体三星级综合性农家乐。历史是属于过去的财富,从历史中走来的鸿儒村已开始规划自己的未来发展之路。娘岭坞山庄将作为一个模式,以开发农家乐带动鸿儒再次腾飞。
文 字:金惠霞、杨 茜、曹迪辉、何泽芳 摄 影:曹迪辉 |
作者: 网络编辑:tlgl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