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桐庐打造新时代乡村生活样板地 |
http://www.tlnews.com.cn/2019年06月28日 16:54:50 中国财经报 |
本报讯 记者李存才 通讯员何小华 李华东 施宇昕报道 近年来,浙江省桐庐县抓住农业农村部与浙江省共建乡村振兴示范省机遇,在“最多跑一次”改革实践中充分运用“整体政府、数字化转型、法治融合、信任管理、以人为本”理念,推进国家级乡村振兴规划试点工作,引领乡村振兴高质量、全方位发展,着力打造新时代乡村生活样板地。 桐庐县聚焦当前农村规划体系中存在的各要素未有机融合、体系冲突、供需错配、设计粗浅等问题,以县域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产业、环保等“多规融合”为总领,以特色产业带发展规划为纽带,以村庄发展规划为基本单位,重构乡村规划体系。 一是塑体系。坚持全县一盘棋、规划一张图、管理一张网,打破传统的县乡村三级规划体系,形成以诗画山水带、古风民俗带、产业风情带、生态养生带、运动休闲带5条特色产业带为基础的县、村两级扁平化乡村振兴规划体系,理顺规划层级和功能的关系,最大程度消除以往规划编制中的简单复制现象,更好促进规划集成。 二是明路径。县级层面编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村级层面编制“两带一点”试点规划,随后推广试点经验,完成“五带五十八村”规划,最后覆盖全县所有行政村。 三是强特色。紧扣乡村振兴20字总体要求,分析各村“两带一点”的基础、优势和短板,探索个性化发展模式,进一步明晰发展路径。试点的分水生态养生带规划,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充分发挥生态和田园风光优势,着力打造“蜜蜂友好村”。江南镇则立足古风古韵,做好古建筑保护开发,努力在留住乡愁记忆的同时,促进农村增收致富。 桐庐县强化数字化转型理念,打破规划藩篱。运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匹配乡村需求和规划供给,加速数据互通共享,为规划编制提供有力支撑。 该县收集21个部门和14个乡镇(街道)及平台约3000多份资料文件,梳理核心规划8类224项,委托杭州勘测院制作形成集住建、规资等6个核心部门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标准数据工作底图,为乡村振兴规划编制提供重要依据。 搭建“多规融合”信息平台,建立重点项目库,实现部门信息互通、共享,推动乡村振兴规划成果转化为项目招引、规划管理、用地报批、项目审批的重要载体。 对部门职责、事项梳理、流程设计、窗口设置等进行制度创新,优化行政审批机制,推进建设项目一门受理、并联审批,进一步压缩审批时间,提高工作效能。 桐庐县强化法治融合理念,守好规划底线。梳理500余项指标,合并形成涉及11个部门的33项指标,构建统一空间管控体系,解决空间性规划衔接不足、内容交叉不一致、技术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同时,划定三区三线,三区即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和城镇空间,三线即城镇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为乡村振兴规划编制划出底线,进一步加大规划管控和执行力度。规划需提交县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赋予其法律地位。与此同时,提交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审议,使其成为村民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桐庐县在规划的原则界定、政策约束、标准制定、意识引导等方面植入信任管理理念,向村民还权赋能,简化规划的实际运用流程,使规划更适应乡村改革发展。确立村民主体地位,最大程度地让村民决定生活村庄的模样。推广应用天井圆桌会、花厅议事等基层民主协商机制,引导村干部、村民全程参与规划论证、编制,编制村民满意的规划,使其成为乡镇干部看得懂、村干部用得上、村民得实惠的规划。 同时,强化以人为本理念,提升规划绩效。聚焦当前农村规划体系中存在的重空间规划,轻基层治理、公共服务、人才回归等现象,进一步强化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变“管理思维”为“服务思维”,丰富“三农”服务内容,让规划更合理、更人性化。用好10亿元规模的美丽乡村发展基金,持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加快补齐短板,推动提档升级。实施乡村振兴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吸引乡土人才回归。探索用艺术振兴乡村之路,满足农民群众文化艺术需求。继续推动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向农村倾斜,进一步建立健全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最终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
原标题: 浙江桐庐打造新时代乡村生活样板地 |
作者: 网络编辑:丁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