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看两不厌 只有桐君山 |
http://www.tlnews.com.cn/2021年03月10日 08:47:26 |
■滕晶晶 山城对望、鉴山品城,桐君山与桐庐不可分割。 山以人为名、人以山为靠,桐君山与桐庐人不可分离。 进入新时代,人、城、山,如何绽放现代文明与文化遗产相融共生的新异彩?桐君山景区提升改造,如何留痕历史长河? 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这样说:“历史是一个不断地增加自己的东西。”实施提升改造,是挖掘、见证,更是创造历史,是一项不断地让现实更有深度和内涵的东西。 大概四十年前,桐君山景区曾经历过一次修缮、重建,塔、祠、碑、路等续旧润新。去年以来,景区先后向全球永久免费开放和收归国有,让人对景区的提升改造翘首以盼。 怀尊崇之心、敬仰之情守正创新,以匠心推动精神家园重焕光彩——县领导调研时这样强调。将尊崇之心、敬仰之情注入提升改造每个细节,才能确保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 何来尊崇与敬仰? 夫源远者流长,根深者枝茂。四千年的药祖文化、两千年的“桐庐”地名……桐君山是桐庐的文化地标,是桐庐人精神家园的“圣地”,凝练着桐庐人家国情怀的“精”与“魂”。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著名诗人辛波斯卡,在名诗《博物馆》中这样写:“金属,陶器,鸟的羽毛/无声地庆祝自己战胜了时间。” 桐君山好比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摩崖石刻、古道、碑墙、祠堂、白塔……处处有历史,步步有文化。 当一扇扇“窗口”打开,人们仿佛穿越了时光隧道,渐渐地了解一片片远古的天空,渐渐地了解当下的城与人所处的时空坐标和文化坐标。 最近,导演赵婷凭借《无依之地》夺得第78届金球奖最佳导演、最佳剧情片两项大奖。电影讲述的是金融危机影响下,一批无力负担住房支出的美国老年人,有的成了房车游牧族,开始游牧新生活。 央视《典籍里的中国》一经推出,就创收视新高,其“有依之地”,正是博大精深的典籍和厚重的历史文化,以及对典籍的创新解读。 我们无法想像,如果没有桐君山,还能不能称为“潇洒桐庐”,我们的“有依之地”会是什么,我们的“文化骄傲”“精神归宿”将落脚在哪里。 为何提升改造?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文化文明是古人创造留下的,也是今人创新留给后人的。城市和人的现代化,是绝离不开文化文明的支撑。但由于种种原因,桐君山景区的现状与地位是不相匹配的,与群众的期盼是不相符合的。 从历史看,这是一项衔接古今的系统工程,就是要延伸历史轴线、增强历史信度、丰富历史内涵、活化历史场景,进一步发掘遗迹遗产的当代价值,更加生动全面地面向当代生活、延伸未来,让其世代传承、历久弥新。 从当下看,这是打造美丽幸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示范县的实际行动,是全力打赢全域旅游再出发攻坚战的重中之重,是高水平打造富春江黄金左岸的头号工程。 如何匠心推动? “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巧,绝不能囿于一时一地,而是要“大格局+精细化”。 潇洒桐庐郡,江山景物妍。问君君不语,指木是何年。 这是元朝俞颐轩的名诗,摩崖石刻的精品之一。赞颂了桐庐之美,概述了桐君老人的动人传说。 不难发现,其中一句“潇洒桐庐郡,江山景物妍”沿袭了范仲淹的手笔。文人墨客之间的呼应联动,真是独具韵味,有着浓浓的桐庐特色、桐庐风格、桐庐气派。 文脉、文物、故事、传说……需要深入挖掘、加强保护、系统梳理、创新解读,才能见其真章,才能让陈列在大地上的、收藏在博物馆里的、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化遗迹联动起来、闪亮起来。 特别是保护,尤为需要“洪荒之力”。遗迹遗产属于易碎品,都是“不可再生的”,都是“毁一个,少一个”。2016年夏天,受台风“莫兰蒂”影响,温州泰顺暴雨如注、灾情频出,薛宅桥、文重桥、文兴桥等国宝级廊桥被洪水冲毁,让人万分痛心。 之后,当地相关部门发出了紧急通告,希望群众“发现廊桥相关木构件,能收多少就收多少”。洪荒过后,这样的应急举措当然很有必要。不过,这还不够,更重要的在于使用“洪荒之力”去保护现有的遗迹遗产。 曾有人说过,饱满扎实的文化,是人类的“思想拉力器”;蓬勃开放的文化,是社会的“和谐润滑剂”;风姿绰约的文化,是人生的“幸福加速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药祖文化、诗词文化、隐逸文化等,桐君山样样俱全。 相看两不厌,只有“桐君山”。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基础,也是进一步激发文化力量的源泉。我们坚信,随着提升改造工程的实施,一种由历史变迁中衍生而来的幸福感、自豪感、归属感必将像桐君山一样厚重。 |
原标题: 相看两不厌 只有桐君山 |
作者: 网络编辑:周叶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