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店的光阴故事(五) |
http://www.tlnews.com.cn/2019年11月02日 08:50:53 |
“流水它带走光阴的故事,带走了我们,就在那多愁善感而初次流泪的青春……”罗大佑歌中的光阴似流水如春风,吹起了少年的忧愁,带走了青春的烦恼。 与城南高楼大厦不同的是,城北的老街自带安详与宁静,在泛黄的砖瓦中诉说着逐渐远去的故事。 渔网中织就“思乡情” (一) 萧条而清冷的开元街,斑驳破旧的店铺,川流不息的车辆与寥寥人群形成鲜明的对比。在一个毫不起眼的小巷口,一张板凳搭成的简易工作台,两把老式竹櫈,一把剪刀、一堆尼龙线,一排看起来并不特殊的工具,一台老式收音机,一曲宛转悠扬的绍兴梅花落,两个专注而严肃的老人,在巷口梧桐树下编织着人生。 竹梭在细如银丝的尼龙线上下来回穿梭,71岁的蒋根花头发花白,表情认真,带着一副老花镜专注在手上的织网工作。 “不能分心,要不然容易出错。”蒋根花紧盯着手中整理完毕的渔网,用竹梭把上下三层网线给串联在一起,虽是从业几十年的老师傅,但在这精细的手工活面前,也难免会犯错。“机器做的渔网总不如手工的好。” 蒋根花、章木水夫妇如今都已步入古稀之年,这家无店名、无店招的小店已开了35年,生意全靠熟客上门。 的确,走进位于巷子里夫妻俩的小店,与其说是个店,不如说是个手工渔网的工作室。阴暗逼仄的小屋子里,挂着大大小小的渔网、网兜、尼龙线、铝制圆环。每天早上5点,这家无名渔网店会准时开门,而关门则要等到晚上9点。 “老太婆手里做的是专门网大鱼的那种渔网,它的网线更粗、网眼更大。”章木水边为手上的渔网订上铅坠,边介绍起来:“这种是专门拿来捕小鱼的,它的网线细腻柔软,网眼小而结实。” 渔网的顶部安上了白色的浮标,底部就需要订上铅坠增加重量,渔网撒开后自然就散开成一大片落入水中把鱼罩住并沉底。在渔网的最外圈还有一根绳子穿过外缘各个网眼,这根绳就攥在打鱼者手中,当他拉紧手中的绳时,绳子就把渔网的最外圈一点点贴着水底收紧,直至网口全部缩到一起,把鱼全部兜在网中。 “铅坠的铅最起码要55度铸造出来的,70至80度的最好,要不然品质不好的铅一碰到水就变色了。”制作了20多年的渔网,对于渔网的质量、高度以及铅坠的距离章木水早已熟能生巧。 聪明的前辈把绿色的尼龙线缠绕在20公分的铁片上,一圈一圈缠绕完全,在铁片两端涂上颜料,这样每20公分就有一个印子,正好安一个铅坠。不过有经验的织网者,如章木水,手指一比大致的尺寸就了然于心,相差的距离不过1公分以内。 (二) 蒋根花、章木水夫妇祖籍绍兴,蒋根花祖上是船上人家,从小耳濡目染父辈捕鱼织网,在她十几岁时就已能帮衬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不仅是做渔网,捕鱼也很拿手。”船上人家以捕鱼为生,这些谋生的本领对她来说是小菜一碟。未曾想,祖辈谋生的本领,被蒋根花传承了下来。 不同于妻子祖辈传下来的手艺,丈夫章木水年轻时曾辗转上海、江西等地当过建筑工人,然而兜兜转转好多年最终跟着老婆定居在了桐庐,以制作渔网为生。 作为开元街上第一家渔网店,这家店见证了开元街的辉煌与落寞,在三十五载的风风雨雨中,老街的好些邻居都已陆续离开,唯有蒋根花章木水夫妇俩,始终坚守在老街的小巷口,一坐就是一整天。 制作渔网的活看似简单,实则复杂。 “100多米的大网需要2斤的线,我们做过最大的渔网,需要3斤的线嘞。”100多米的大渔网需要夫妻俩起码2天加工完成,然而价格却只卖100多元。 事实上,夫妻俩加工的渔具价格从15元~100多元不等,虽然目前很多渔网都是机器加工制作的,无需人工,但对夫妻俩来说,电脑操控的总没有手工的制作精良、质量牢固。 夫妻俩在制作渔网时,有时候一整天都搭不上一句话,蒋根花以梅花落为伴,章木水则身着绍兴特有的乌毡帽及黑大褂,不时把帽子摘下来捋一捋头发再继续。 “你看这手上,常年做网都是老茧,一到冬天就全部裂开了。”章木水摊开手掌,黝黑的皮肤上已见些许裂纹,因常年的劳作,大拇指、食指及中指都已有些弯曲变形。“冬天一到只有把双手缠上绷带才能继续做网。” 谈及今年的形势,章木水摇了摇头:“今年涨了两次大水,鱼都被赶到下游去了,再加上禁渔政策,鱼都很少喽。”他淡然的语气里有感慨,更多的则是对渔业日渐落寞的叹息。 被问及还会回绍兴吗,章木水沉默了一会,黯然地表示:“不会再回去了,子女都在桐庐成家了,家也安在这儿了。” 确实,令人伤感的是,子女都从事了其他的工作,做渔网这门手艺或将在他们这代失传,而由于年龄的不断增长,高龄老夫妇也将终止这项从事了几十年的事业。 到不了的都叫做远方,回不去的就是故乡,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唯有离乡几十年不改的乡音及桌上这一台娓娓动听,富含浓郁生活气息的收音机。 藏在老街上的“解忧文具铺” (一) 与开元街的冷清与不同,街旁的东日文具店倒是一副热闹熙攘的景象。正值放学时段,一拨又一拨的小学生蹦蹦跳跳地从校门口向外涌,涌进桐君路转角的一家文具店中,叽叽喳喳地挑选起文具、小礼品来。 “阿姨,这个多少钱?”“阿姨,这个是彩色的吗?”“阿姨,我想买个书包,你帮我推荐一个……”面对小学生连连地发问,店主俞彩琴耐心地一一回答问题,作为这条路上最早的文具店之一,已走过了23载春秋。23年,足以让一颗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同样,23年也见证了俞彩琴从少女到母亲的转变。 “今年我儿子都22岁了。”而对于俞彩琴来说,东日就像是另一个孩子。 东日最早是开在城北西湖弄里,对地道的老桐庐人来说,西湖弄是一条充满历史与回忆的弄堂。那里曾充斥着挑货郎的吆喝招徕声,那里曾是生活单调的桐庐人最爱逛的弄堂之一。虽时过境迁,时移世易,但前几年经过改造,西湖弄又再次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为桐庐记忆的存续写下历久弥新的篇章。 对于80后、90后的我们来说,西湖弄是一条充满生活气息,美食遍地的弄堂。不管是弄堂口软糯飘香的糯米饭、香气独特又霸道的麻辣烫、还是Q弹润滑的瘦肉丸,兰溪佬香辣可口的豆腐包,光是想想就吊足了人的胃口,忍不住垂涎三尺。 东日最早是经营古玩的,这些美轮美奂、雕琢精良的器物虽极具观赏性,但其价格也同样让人望而生畏,冬日的生意自然可想而知。 一个偶然的机会,俞彩琴得知桐君路城南一小斜对面的转角有店面在出租,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她把店挪到了这里。 1万元1年的租金,2000多元的启动资金,古玩店失败的经验让俞彩琴明白,必须换个方向,既然店就开在小学对面,不如就卖些文具礼品吧。 俞彩琴从杭州进了第一批货,怀着忐忑的心情,她把这些文具、礼品一一上架,却没想到,这些文具小礼品受到了小学生们的极力追捧。 “那时候店还没现在这么大,但是店里每天都被围得水泄不通。” 回忆起当时的情形,俞彩琴几经感慨:“那时候镇上几乎没有卖小礼品的店,小女生一到我店里就移不开眼,挪不开脚。”火爆的生意让俞彩琴初尝“甜头”,自此东日文具店一炮而红,来往的顾客络绎不绝。 东野圭吾笔下的“浪矢杂货铺”既温情又感人,而东日刚开业时,几乎都是俞彩琴的公公一人掌管,这位慈祥健谈的老人如《解忧杂货铺》中的浪矢爷爷一般经常把进店的顾客逗得哈哈大笑,小孩子们都发自内心地喊他一声“爷爷”。 如今,当年的孩童早已成家生子,东日文具店里的爷爷也成为这些成年人回忆中最美好的片段。“前几天还有人来买东西问起我公公呢,这么多年过去老顾客还会记挂我们,这是经营20多年中最让人感动的。”俞彩琴动情地表示。 (二) 事实上,暖心的故事绝不止这一则。 有一年,俞彩琴要动个小手术,虽早已办理了入院,但由于是个小手术她仍带着医院病号的手腕带回店里上班。这一天,东日的一个小常客来了,这是一个四年级的小男孩,平常总嘴甜地叫俞彩琴“阿姨”“阿姨”,俞彩琴也非常喜欢他。 “他一进来就看到了我手上的手腕带,立马关心地询问我怎么了。当时我就被这个孩子逗笑了。”说起这个小暖男,俞彩琴面带笑容滔滔不绝:“这么个小孩子,跟他说得多他也不懂,我就随口说了句要动手术,没想到他一脸紧张地问东问西,不仅打破砂锅问到底我动的是什么手术,更人小鬼大地表示我要好好休息怎么可以来看店。” 只是打过几次交道的小男孩,却为一个不甚熟悉的陌生人关心皱眉,当时俞彩琴感觉心里暖暖的,更让她意想不到的是,小男孩的妈妈在医院上班,他还特地回去问了妈妈动手术要注意的事项,等他再次出现时,一本正经地告诉俞彩琴可以帮她介绍爸妈熟悉的医生动手术并叮嘱她做手术时需家人陪伴,这让俞彩琴大为感动,这么一件小事却被这样一个似懂非懂的小男孩挂在了心上,多么难能可贵。 也正因为孩子的善良与温暖,俞彩琴在面对店里进进出出的小孩子时都报以温柔与耐心。她能记住一些孩子的全名,当他们的身影出现在店里时准确地叫出他们的名字,买东西时,她会给出理性的建议,并不是任由孩子无限制在店里消费,因为信任,有些家长还添加了她的微信,孩子要买文具时,她会先跟家长通个气,当然,小孩子在她店里犯了错,她会担负起教导的职责,循循善诱…… “我喜欢孩子,我也喜欢跟他们打交道。”俞彩琴表示,比起成年人弯弯绕绕的心思,孩子的心单纯又善良“有些小孩子还会跟我提建议‘阿姨,你别卖修正带了,老师不让我们用了’诸如此类的话。”一想到孩子天真的脸庞,俞彩琴眼里藏不住的笑意:“有些孩子真的把我当成朋友,给爸妈买生日礼物都会咨询我的意见。” 互联网的兴起给传统行业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万能的淘宝上什么都有,东日的生意也不如以往,但俞彩琴仍坚守在这个她所喜爱的事业上。“东日不仅是我也是很多孩子童年的回忆。” 老店的光阴故事系列到此已接近尾声,老街上的老店远不止系列报道中的这几家,在探寻老店踪迹的过程中,在店主娓娓道来的语调中,在梧桐斑驳的树影中,在白驹过隙的短短一瞬中,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我们并不熟悉的年代所发生的故事,老街似乎又以另一种方式“活”了过来,那一个个商贾云集、热闹喧嚣的场景让人流连忘返,让人感慨万千,我们为这些故事喝彩、沉吟、动容,韶华易逝、情怀不变,老店的新故事还在继续。 记者 李 雯/文 单佳铭/摄 |
原标题: 老店的光阴故事(五) |
作者: 网络编辑:周叶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