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店的光阴故事(四) |
http://www.tlnews.com.cn/2019年10月26日 08:29:11 |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它最留恋的色彩,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段老城记忆。 “买竹木啊,就在那个老邮电局边上呀”“买喜糖啊,桐君路上去看看咯”……兴达杂货铺、新建糖果铺,和其它老店一样,有着不大不小的店面,朴实无华的装修,谈不上闻名全城,但总是存在于老桐庐人的心里,提起老手艺、好口碑瞬间就会想起,仿佛无论城市如何快速发展,而老街和老店铺总是岿然不动,历久弥新。 缤纷糖果载甜蜜 小小店铺传喜庆 小时候,最让我痴迷的就是那些装糖果的玻璃罐,每打开一个,就像开启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充满了童年的幻想与憧憬。糖果虽小,却承载着每个人的甜蜜。如今,但凡结婚、进新房等喜事的家庭都会送上一包喜糖,分享内心的喜悦。 在县城桐君路众多老店中,一家不起眼的糖果店——新建糖果铺,在这里经历了28年的风风雨雨,见证了老街的繁华,也随着时代更迭,仍然守护着当下的甜蜜事业。 “虽然是一颗小小的糖,但人们的生活中少不了它。”老板施新安满面笑容,“为人们的带去甜蜜味觉的同时,也向亲朋好友分享生活的幸福。” 走进这间不大的店铺,店内的场景让人仿佛进入了一个糖果世界,话梅糖、椰子糖、大白兔奶糖、费列罗巧克力……品种各异的糖果几乎填满了整间店铺,让人眼花缭乱。正当我发出惊叹之时,施新安笑着说:“目前,店内糖果品种还不算多,也就200多种,仓库里更多,有近400种。” 当被问到为什么选择开糖果店时,施新安向我们娓娓道来。新建糖果店的故事还得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说起,受当时下岗浪潮的影响,施新安从县工业品公司下岗,一夜间成了下岗工人,多数人难以接受现状,陷入困境,但施新安认为这是一个寻找机遇的好时机,于是就开始了创业生涯。 说干就干,怀里揣着10000元创业资金,1992年,施新安在当时的“黄金商业街”桐君路上租下了店面,一家副食品店就开张了,这便是新建糖果的前身。“以前,糖果的品种少,需求量也不大,一户人家结婚,只要十几斤糖就可以了,所以店里就只弄了一个柜子放糖果。”施新安回忆道。 自开店以来,店内商品价格实惠,施新安为人大方,从来不会与顾客斤斤计较,甚至有的时候还会特意送点小东西给老客户,客户资源不断积累。 转眼来到2000年,正好赶上一波结婚热潮,喜糖的需求量猛增,再加上糖果市场逐渐成熟,种类繁多,施新安抢先“嗅”到了的商机,和家人商量后,立马将副食品店全面升级成糖果专营店,初入糖果行业,施新安独自一人前往义乌、杭州等糖果市场进货。 一批批糖果从车上卸下,店铺里瞬间堆满了各式各样的糖果和礼盒,让每一位进店的客人眼前一亮,来这都能挑选到心仪的糖果。 为了更好地服务顾客,店里添置了一辆货车,只要顾客需要,一个电话,施新安第一时间为顾客送货上门。另外店里还免费为需要的客户提供包糖服务。晚饭后,全家老小齐上阵,白天工作的辛苦完全抛在脑后,一袋袋包装精致,品种各一的喜糖齐刷刷地迅速完成,俨然是一个超级专业的人工流水线。施新安一直坚持服务第一的理念,就这样,店铺的生意越做越红火,新老顾客越来越多,在附近一带变得小有名气。 “老板,店里的糖用完了,还是老样子,给我称点”“老板,我女儿结婚要买些喜糖,给我推荐一下”……在采访过程中,见顾客进店,施新安和儿子停下手中正在包装的喜糖,热情地根据顾客需求介绍起来,原本安静的店里瞬间变得忙碌。 “张老板,看来最近店里生意不错,买糖的频率都高了不少啊,这里是7斤二两,算7斤吧。”施新安熟练地为糖果称重,还不时与顾客闲聊几句,“都是很多年的老客了,多几两也算了。”市民张先生经营着一家理发店,从2007年开店到现在一直都光顾新建糖果店,“现在我们店里都会免费提供糖果给顾客,店里用完了就来买,这里糖果种类多,选择也多,老板也很实在。” 近些年,随着大型超市、互联网等对零售业的冲击,店里的生意也比以前差了不少,“活络”的施新安并没有安于现状,而是紧跟时代潮流,2011年,在儿子的帮助下开起了“网店”。“现在是互联网时代,人们都喜欢网上购物,自从开了淘宝店,生意还不错。”说起淘宝店,施新安颇为自豪,“现在主要做网上批发,上海、江西、福建……都有客户。” “现在人们对于喜糖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只要糖果好吃、正宗,顾客也不在乎价格。”施新安指着一颗巧克力说,“以前3、4元能买一斤糖,现在像这种只能买一颗。” 转眼,新建糖果铺已经开了近20年,过程中经历了店铺搬迁,也见证了各种喜糖的变迁。从上世纪90年代的八颗小糖一个鸡蛋到现在的进口食品、巧克力、糕点、糖果小零食等等;从简易塑料袋包装到现在的精纸盒、铁盒;喜糖价格也从一元到现在的几十元甚至上百元……从婚礼的附属品,到现代婚礼不可忽视的重要细节,喜糖的地位在快速上升。小小的喜糖里折射出了一个时代的发展变化和进步。“要是遇上婚礼季,多的时候一天要包装喜糖1000多份,晚上全家都得一起加班。”虽然辛苦,但施新安一家乐在其中,按时将这一份份甜蜜传递到千家万户 岁月如梭,白发渐渐爬上了施新安的双鬓,儿子接过他手中的接力棒,一家人更加用心地经营着这份甜蜜事业。 竹香满怀守匠心 夫妻店里觅传承 走进县城邮电路9号的这家杂货老店,只见各种样式的黄色青色的竹篮子层层叠叠挂在门檐上,店里的各种传统手工制作木器、竹器、大小蒸笼、草垫子等堆积起来,几乎将整个店面塞满。平时,店主方小妹就在店口,摆上一把藤椅,保温杯里泡着茶,或读读报纸,或与来往的行人聊聊天,做一桩一桩买卖,不紧不慢地经营着自家的杂货老店。 “这家杂货店一直是以经营竹木用品为主。四、五十年前,老店主王肖坤在新弄口开了这家面积不大的店,几十年过去了,新弄口早就拆了,店铺也就搬到了对面的邮电路。”听说要采访,方小妹转身从店内取了两把木凳给我们歇脚,别看她今年六十多岁,守店也有四十多年,却依然精神饱满,神采奕奕。 走进店铺,满眼皆是快被时光遗落的宝贝,竹篮子、竹筛子、竹笤帚,洗衣用的木棒槌、打黄豆的连栈、装黄鳝的竹篓……每个都是老一辈的记忆。 竹木制品是指以竹子、木头为加工原料制造的产品,多为日用品。除了竹篮、竹筛、笤帚等常见的,还有竹笊篱、筲箕、蒸笼、炊帚、畚箕、竹耙、箩筐、扁担等物件,全手工制作应有尽有,最便宜的仅需六块,贵一点的手工竹编篮也要百来元。据方小妹介绍,在她的店里,有各式十来种不同的竹木器。“早些年,竹器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是如今市面上竹木制品已渐渐被塑料制品所代替,种类也就越来越少。“别看店里挤,和十年前相比,竹器的种类已经少了很多,许多用竹器制作的农具诸如鸡笼等都已经不再售卖了。” “竹器制作是个辛苦活,最开始都是我们自己制作器具来卖,随着年岁渐长,需求量增大,也会找别的手工艺人订货,但我们对质量会严格把关。”方小妹说,“手工做的器具耐用,不容易散架,还是有很多老顾客喜欢手工做的。” 方小妹的爱人赵洪法是篾匠,我们采访的时候正好遇上赵师傅给篮子上漆。“先用石膏粉补洞,再用涂清漆防虫蛀,之后用红色颜料反复上三遍,刷的要匀称,这样可以防腐耐用。”赵洪法说,一般的竹篮要花一天时间完成上漆上色的工序。又说到竹子,一根长约2米,宽5厘米,厚度不到3厘米的竹条,在赵师傅手中,被铁刀劈成4条,甚至5条,剖削后的竹条厚度仅有几毫米、宽度不足手指甲盖的十分之一,反复刮削去除竹刺后,竹篾纤细均匀、光滑柔顺。“做篮子是个细致活,要一点点把竹刺刮干净,仔细编织,工序繁琐,做这样一个篮子也需要一到两天时间才能完成。”赵师傅边说,手上的活却没有慢下来。 20年前,经营有道的方小妹将杂货店扩展到了5家店面,杂货店也开始做起了喜庆用品生意。“结婚讲究一点的人家,要准备好火桶、火炉等物件,这些我们都是手工做的,老客多,介绍的客人就更多了。”方小妹说,“顾客里有不少是邻里街坊,也有听闻好口碑,从周边县市远道而来的顾客。” 纵然如此,到了后来杂货店的销售生意还是比以前差了不少,方小妹和爱人就动脑筋做起了批发。“批发生意还不错,销售到富阳、萧山等地,虽说价格贵一点,但是手工器物牢靠,有了不少客户。”方小妹说,“现在交通方便,做好以后大车一拉货就送到了,人家信任我们,我们也得给人家做好。” 说起时下流行的开网店,方小妹指着手工编织篮道:“确实有很多客人在这里批了放到网上售卖,一个手工篮子可以卖到180块,不过我们年纪大了,就没想过要再折腾。” 家大业大的方小妹和别的“老店主”一样,最苦恼的是,儿子和媳妇并不愿意接下这门手艺。“前两年我生病了,没有人看店,就跟丈夫商量了是不是要把店盘出去,毕竟年纪也大了。当时还是有很多人要,出价高的有一百万。后来,仔细想了想,还是舍不得,打算再坚持坚持。”方小妹略带惆怅地说,“老公心疼我,就说你就在店里坐着,守着店就行,重活累活他来做。” “19岁那年,亲戚老店主王肖坤看我人长得大方,性格又很活泼,逢人就打招呼,就让我和他一起来看店……”就这样,方小妹在这家店里一待就是四十多年。 每天早上6点半开店门,晚上7点关门,12个小时,方小妹走也走不出,也不愿意离开,这间店陪伴着她从风华正茂到鬓染微霜,有店在心里就是安稳的。问到是否辛苦时,她摆了摆手道:守店才不辛苦,店里都是闻惯了的竹香味,店外都是熟识的邻里街坊,踏实。 周边经营的店铺换了一批又一批,方小妹和她的兴达杂货店依然坚持着开店以来的风格,店里放着大量的竹木用品,散发着好闻的竹木气息,历久弥香…… 记者 应致远 徐文静/文 单佳铭/摄 |
原标题: 老店的光阴故事(四) |
作者: 网络编辑:吴晓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