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杭社区有一群“和谐使者”(上) |
http://www.tlnews.com.cn/2018年08月23日 08:46:28 |
下杭社区推出了一项社区管理创新举措——成立物管协调工作站。五位老党员成为该站首批工作人员。走马上任前,他们提出的唯一条件是“不要工资”,还说:“我们几个都有退休工资的,为社区居民服务是为了发挥余热。如果领钱来干事,我们的喉咙可就响不起来了!” 城南街道的下杭社区,位于县城金堂山路,斜对面就是县信访局。想不到这事也有“近水楼台”:过去该社区一些居民到信访局上访,就像到邻家“串门”一样常态化。不过现在情况完全不同了:如今该社区物管矛盾纠纷日益减少,社区的信访率由最初85%下降到了现在的5%。文明和谐、睦邻友好,已经成为下杭社区的“主旋律”! 这喜人的变化因何而来?是与下杭社区党组织推出的一项管理创新举措——成立“物管协调工作站”相关,更与该社区王炳奎等5位老党员的无私奉献分不开! 提起这事,还得从七年前说起。 城南街道的下杭社区人口多,地域广,辖区内共有住宅小区20个,实有住户5317户,居民16907人。虽然大多数小区实行了物业管理,但还有一些小区由于建设年代较早,配套设施不够完善,遗留问题较多。这导致物管矛盾纠纷突出,诸如停车问题、房屋漏水、邻里纠纷等层出不穷,有时候一点小事,也会成为引发矛盾纠纷的“导火索”。 下杭社区总共七个工作人员,面对这么多的矛盾纠纷,真可谓心有余力不足。他们尽管使出了浑身解数,可总是“按下葫芦又起瓢”,物管矛盾纠纷还是日益增多。 针对这一实际,2011年,下杭社区党组织开始探索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即成立“物管协调工作站”志愿组织。此举旨在通过发挥社区中热心人士的作用,协调处理大小矛盾和纠纷,逐步实现社区内“物管纠纷自治”的目标。 可要找到这样一批“热心人士”实在不易,因为必须符合五个条件:一是必须得自愿,二是日常得有空闲,三是身体较好,四是有奉献精神,五是在群众中有威望。说白了,他们必须说话有政策水平,处理问题“一碗水能端平”,在群众中得有凝聚力,最后还不用社区发薪酬! 根据这设定的五个条件,接下来数月,该社区党组织在社区党员、楼道长、小区业委会成员中精心挑选,最后有5位热心人士“浮出水面”!他们就是水泥厂退休老厂长王炳奎、曾获县首届道德模范提名奖的赖素月、退休社区干部华江红、退休老校长贝雪英、老知青叶天甲。 这五位老人全部是老党员,而且个个是“资深”志愿者。就拿王炳奎来为例,他多年从事社会公益活动,头顶“县人民政府行政执法监督员”、“桐庐和事佬理事”、“春江花园业委会副主任”等19个头衔。他们不仅在居民中有威望、有凝聚力,而且还有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 2011年下半年,这五位老同志被聘为下杭社区“物管协调工作站”首批志愿者。他们非常乐意为下杭社区分忧,为居民群众服务。当社区负责人有些不好意思地说,这份工作是公益性的,责任重大但没有报酬时,老同志们异口同声说,我们不要钱,就是冲着“义务劳动”来的! 站长王炳奎还说:“我们几个都有退休工资的,出来为社区居民做事是为了发挥余热。如果为钱,我们就不来了!因为拿了钱,处理问题时喉咙就响不起来了!” 五位老党员的奉献精神,深深感动了社区工作人员。接下来,老人们通过培训学习协调工作业务,然后又跟着下杭社区负责人家访和现场处理问题。通过一个阶段的“实习期”后,2011年9月份,他们“走马上任”了!
|
原标题: 下杭社区有一群“和谐使者”(上) |
作者:记者 方赛群 网络编辑:卢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