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版图的变迁史 |
http://www.tlnews.com.cn/2018年08月23日 08:38:04 |
2018年,市政府办公厅印发《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桐庐县城南街道凤川街道行政区划调整的批复》,同意将城南街道的上洋洲村、下洋洲村、滩头村、桑园村、岩桥村等整村划转至新的凤川街道管辖。 产城融合、发展所需,功能综合完备、产业兴旺集聚、生态环境优美、交通服务便利的理想新区正逐步崛起,城市在向东延伸的道路上阔步向前。 桐庐历史上共经历过多次行政区划调整。城市版图的不断扩大,是城市发展的大势所趋,更是城镇化进程加快的助推器与引擎。 1992年5月,县委、县政府建立了桐庐扩镇并乡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行政区划组、组织组、财产清理组、纪检组,具体负责扩镇并乡各项工作的实施。1992年5月21日,市民政局批复同意桐庐县扩镇并乡方案。 当时县委、县政府根据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先后几次召开会议,听取参加省、市有关撤区扩镇并乡工作会议同志的汇报,研究分析桐庐县行政区划状况,大家一致认为,桐庐县的乡镇规模偏小,形不成规模经济,不利于农村小城镇建设和发展,不利于把大农业与大流通、大市场紧密地结合起来,不利于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不利于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和党的组织建设。 因此,改革小乡镇管理体制十分必要。针对早在1963年至1971年,全县已先后撤销区的建制,乡镇已直辖于县,没有撤区任务的实际,认为调整工作的重点应放在扩镇上。 同年5月29日,县人大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主任会议作出扩镇并乡的决定。按照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方便管理和方便群众与进一步发展农村经济相结合的原则,全县由原来的37个乡镇扩并为26个乡镇,其中镇12个、乡14个。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全县工业迅速发展,部分乡镇的区划管理体制已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需作适度调整。 针对桐庐镇县城面积过小,又三面环水、中部和西部靠山,没有发展余地,与之隔江相望的三合镇拓展县城较为理想的现实,1995年8月14日,撤销三合镇建制将其行政区域并入桐庐镇。 合并后的桐庐镇集工业、商贸、风景旅游于一体,有省级桐庐经济开发区30平方公里,富春江一桥和将建成富春江二桥连接南北两个城区,来往便利,老城区与新城区优势互补,发展空间很广,潜力较大,320国道穿越而过,国家级的大奇山森林公园、桐君山、天目溪、富春江连成一体,构成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形成一条山清水秀、风景秀丽、让人流连的旅游线。 横村、方埠两个以针织、轻纺为主要产业的镇,因产业相同,发展势头较好,为实行强强合并,2001年9月10日,撤销方埠镇、横村镇建制,设立新的横村镇;撤销洋洲乡建制,并入桐庐镇。至此,桐庐镇面积从原来的65.08平方公里扩大到160.84平方公里。 桐庐县的行政区划经过几次撤并和调整,较好地克服了分散化的弊端,城镇规模、城市化水平得以发展,行政管理体制也相应得到了健全。但仍然存在部分乡镇行政区划规模小,行政资源浪费、不利于特色立镇、产业兴镇和区域功能的发挥;山区乡镇设置过多,管理幅度偏小,财力负担重;乡镇设置多而小,资源开发、经济结构调整点多、小、散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县委、县政府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精简效能”的机构设置原则,对乡镇名称、政府驻地、机构设置等进行民主协商,广泛听取各方面群众意见,集思广益,形成共识,严肃组织人事、财产财务纪律,干群一心做好各项工作,2004年5月,桐庐县进行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全县由原来的23个乡镇调整为2个街道、7个镇、3个乡和1个少数民族乡。 2010年,以原桐君街道行政区划范围按富春江为界,南北分设城南街道和桐君街道。2011年,撤销凤川镇建制,设立凤川街道。至此,全县共有14个乡镇(街道)。 |
原标题: 城市版图的变迁史 |
作者:记者 李雯 整理 黄强/摄 网络编辑:韦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