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墟中的古井何时重现清泉 |
http://www.tlnews.com.cn/ 2017年02月21日 08:40:41 星期二 |
桐君街道:绿化初步方案已定,古井修复方案未出
古井现状—— 被建筑垃圾填埋 “你看,那个就是古井,实在是太可惜了!”顺着南门社区居民卢爷爷手指的方向,记者在一片废墟中发现了地面上的一个“洞”。记者称之为“洞”,是因为其内部已经堆满了建筑垃圾,完全想象不出原先清水潺潺的古井画面。而周遭的情况也不好,满地的建筑垃圾,不少市民还把私家车直接停放在建筑垃圾上,把此处当成了临时停车场。 卢爷爷一直以来都居住在公安小区,他告诉记者,古井的问题发生在去年12月中旬,当时听说有人要拆古井,居住在小区里的居民都跑出来阻止。“我们都说这口古井拆不得,可是拆房子的包工头愣是没停下,还把值钱的东西直接装上车,拉走了。”说话间,南门社区的其他居民也围观过来,一位同样居住在公安小区的陈奶奶说起了当时的情景。 “老旧房子拆除是好事,但是怎么能把古井一起拆除呢?”陈奶奶很是气愤,“施工人员在拆除古井时,直接把井圈搬运上了一辆货车,随后就拉走了。”陈奶奶回忆,而随之被搬运走的还有原先铺设在古井四周的八块石板,每一块石板的长度在1.8米至2.0米之间,宽度为0.4米,厚度超过了0.1米。陈奶奶说,这些都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好东西,不能随随便便被人装了卖钱,更不能随意被拆除、破坏。 可是,眼下这口古井已经被建筑垃圾填埋,居民见状也是心痛不已。那么,这口古井到底可以追溯到何时呢? 坊间故事—— 总理吃过井水浸泡的西瓜 “早些年,我们担心小孩在附近玩耍会发生意外,还特意准备了木板,将其盖住,要用时再掀开。”南门社区的居民张大伯拉着记者说起了这口古井的故事。他翻出了一本关于桐庐历史的书籍,上面记载着桐庐曾四迁县治。其中,唐开元二十六年(738),迁县治于县桐君街道(城北)。而公安小区所在地,就是原先的县衙之处。由此,张大伯说,这口古井很有可能在唐朝时期就已经成为县衙所在地的居民用水点。 “这口古井其实是有名字的,叫县堂山古井。”张大伯介绍,古井所在的位置正好是两排平房之间,井水常年清澈、清凉,居住在此处的老一辈居民还口口相传着一个坊间故事。据说,1959年周恩来总理来到桐庐,打算建造桐庐大桥,下榻之处正是此处,当时的居民还买来西瓜,用井水浸泡之后给总理解渴。 也正是这些种种过往,让居民对于这口古井更是心疼不已。那么,这口古井的起源真是由唐朝而起吗?已经倒卖的井圈和石板能否被追回呢? 井圈被追回 石板下落不明 古井修复方案待定 最令人担忧的是,被倒卖的井圈和石板可曾追回。好在,居民反映强烈,迫于压力,当初参与倒卖的人员将已经卖给下家的井圈及时赎回。“他们以8000元的价格成交,随后又被赎回,但是八块石板却依旧下落不明。”张大伯说,如今井圈还摆放在社区里,希望石板也能被找回。 古井被拆之后,居民也立即邀请了县文管办的专家到场进行鉴定。经过初步认定,从外观、造型以及露出来的青石砖来判定,此井应该源于明代,而非唐朝。“我们建议街道在后期建设过程中,将古井原地保护起来,但是至于这口古井的具体年限以及是否能够成为一个文物保护单位,还有待进一步的鉴定和评价。”县文管办相关负责人表示,这口古井并没有存在于目前我县文物普查的数据中,所以对其没有保存任何的资料。 随后,记者也咨询了桐君街道工作人员,对方表示,在拆除平房之前,并不了解这里有一口古井,所以在拆除房屋之时也没有采取特别的保护措施。之后,此处将会被重新规划,种植绿化,配上石凳等设施,供附近居民休闲使用,而这口古井的后期修复方案,还需与相关单位协商制定。本报也将持续关注。 记者 钱 晶 文/摄
| ||||
原标题: 废墟中的古井何时重现清泉 | ||||
作者: 网络编辑:殷卫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