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新模式提升老人幸福指数 |
http://www.tlnews.com.cn/ 2016年01月28日 09:07:05 星期四 |
养老既是个人之忧,又是社会之难。近年来,我县不断探索新模式,让老人“养老不离家,垂暮不离亲。” 探索养老新模式 锁定家院式养老 目前,我县共有养老机构16家,其中,农村五保集中供养中心11家、社会福利中心1家、民办养老机构4家。 与这样的养老机构现状对应的是,我县现有60周岁以上老年人8.37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0.5%,其中农村老年人6.57万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78.5%。他们生活上需要照料,精神上更渴望关爱。 2010年,我县投资7000余万元,在原福利院旧址新建县社会福利中心,并投资600余万元建设了城北老年公寓。新建之初,全新的设施设备和优良的生活环境并没能吸引广大老年人入住。县社会福利中心自正式投入运营以来,老年人入住率不是太高。 为何养老机构入住率久低不升? 一来,我县的老年人特别是居住在农村的老人,收入普遍较低,支付机构养老费用压力大。二来,受传统观念影响,大部分家庭仍然认为,有儿有女的老人入住养老机构很没面子。三来,老人们依赖自己已经居住习惯的生活环境,一般情况下不愿意离开。四来,部分家庭和老人对养老机构不了解,不知道在养老机构中可以享受到哪些服务。 此外,城里的老人住在政府办的社会福利中心显得很平常,但要将农村的老人也安顿到那儿,难度就不小。由于方言差异、恋乡情结、养老意识等原因,许多农村里的老人不愿意住进县社会福利中心和乡镇五保集中供养中心。大多数人认为,对于农村老人来说,让他们去养老院真是一件很不体面的事情,他们宁愿孤守终老也不愿挪出老房子一步。 农村老人的“恋家情结”其实不难理解,在自己习惯了的“小圈子”待久了,到了陌生环境,难免容易不适应,以致不愿意尝试。 为积极破解“养老难”问题,我县大力推广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但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的服务辐射面存有较大局限性,许多居住偏远的老人无法享受到这类服务。因此,为不断满足农村老人养老需求和观念,我县逐步推进建设居家养老服务站、中心,并探索建立了以政府购买服务、银龄互助和志愿帮扶相结合的“三位一体”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政府在居家养老服务方面制定了具体、详实、严格的专业服务内容、资金管理和绩效评价等指导标准,建立完善制度严密、管理规范、服务高效、操作性强的政府购买服务运行机制,着力保障困难老年人的居家养老需求。在银龄互助层面上,以“政府支持、村社主办、群众参与、互助服务”为原则,以村(社区)为单位,依托老年人协会、商会及慈善机构,利用养老服务设施或闲置房产,整合资源,完成养老互助会的场所、设施和制度建设。村(社区)养老互助会根据“性格相近、爱好相似、住址相邻”原则,按照“年轻的照顾年长的、身体好的照顾身体弱的”要求,选定一批银龄互助员,以“一助一或一助X”的形式,组织开展老年人之间的邻里结对互助服务。政府倡导和组织动员社会各界参与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自愿为村(社区)养老互助会提供经济支持,为老年人提供安全保障、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精神慰藉、权益维护等一系列服务。在此基础上,还创新提出了建立农村微型养老机构——家院式养老的工作思路,多点开花构筑“家院式养老服务中心”。 养老试点抢先行 家院养老模式新 自2015年起,我县选择地处偏远、空巢老人相对较多的村,开展家院式养老服务载体建设试点工作。 桐庐县阳光养老服务中心作为我县第一个推行农村微型养老机构的养老服务中心,就是这个时候建立起来的。该中心由分水镇塘源村村民利用自有闲置房改建而成,设有活动室、食堂、宿舍、视听室、自留地菜院等配套,满足了农村老年人养老的基本需求。 记者来到这儿,仿佛走进了一幅田园画卷中。在阳光的照耀下,这个藏于深闺的养老服务中心一尘不染,不仅公共卫生间和浴室干干净净,而且所有个人物品被摆放得整整齐齐,甚至在不能自理的老人的房间内,也闻不到任何异味。三三两两的老人分散在菜园里播种、施肥、采摘,悠闲而安居。 这样怡然自得的画面还成了村里一景,不少老人喜欢拉着自家孩子到这里逛一圈,然后满脸羡艳地说,希望等自己老了,也能被送到这儿来,既有伴又不给子女添负担。 林女士的母亲就居住在这儿。此前,她曾将患有老年痴呆症的母亲送到县城老年公寓,可没待上个把月,母亲就闹着要回家。林女士也专门请了保姆来照看,可没想到根本“看”不住。今年5月,听说村里有家护理型的养老服务中心,她就把母亲送了过来。在专业助老员的照顾下,眼看着母亲气色越来越好,林女士高兴极了。因为离家近,她一有空就过来看望母亲,有时候做些老人爱吃的饭菜送过来,有时候给她买几套衣服送过来,老人、子女、助老员仿若一家人,其乐融融。 诸如此类的微型养老机构已在我县多点开花,除县阳光养老服务中心外,分水镇百岁坊老年公寓和旧县街道母岭爱心养老院也已投入运行。 农村微型养老机构除了日常运营外,也为当地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由政府统一“买单”,既让低收入的独居、孤寡、空巢等养老困难老年人免费享受到生活照料、家政服务、陪聊陪医等居家养老服务,又解除了子女的后顾之忧。截至目前,全县已建立星光老年之家111个,有居家养老服务专职护理人员981人、志愿者服务队伍205支、志愿者2160人;2015年,已服务老年人6480人,其中享受政府购买服务的老年人4763人;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149个,为老年人提供就餐、配餐、休闲娱乐、洗衣卫生等日间照料基本服务,让众多老年人在家就能享受到贴心的养老服务;建立老年食堂116个,为2180位老年人提供就(配、送)餐服务,基本实现了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 养老机构微型化 养老机构居家化 微型养老机构——家院式养老让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与民营农村微型养老机构相互融合,在整合资源的基础上,引入社会资本,进行社会化运营和市场化经营,让老人得到更专业的照料和更温馨的服务。同时,家院式养老也扩大了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的辐射范围,我县准备对149家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进行改造升级,让有条件的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设立起日托和全托的床位,实现照料中心的实体化运营,推动“居家养老机构化”。 “待霜染白发,看细水长流”,为现代人勾勒出了一幅唯美的晚年图景,然而随着近年来农村年轻劳动力的转移,更多的留守老人面临的却是“未富先老、老无所依”的中国式养老困局。养老机构微型化结合养老机构居家化,帮助构筑的“家院式养老服务中心”,扩大了养老服务的覆盖面,让这些留守老人能享受“居家”养老服务,让和林女士母亲一样的失能、失智老人的晚年生活品质更有保障。据了解,我县计划建立10个以上“家院式养老”试点,并逐步在全县范围内推广,以满足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 机构居家化,是支持微型养老机构承接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职能,并向村(社区)居家老人开放,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目前已有桐庐县阳光养老服务中心、分水镇百岁坊老年公寓和旧县街道母岭爱心养老院三家机构取得养老设立许可并挂牌照料中心。 居家机构化则对全县有条件的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通过改扩建、升级硬件设施与软件、增设护理型床位,建立微型养老机构。目前已有百江镇东辉村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和百江镇后河村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完成升级改造,养老设立许可正在进行中。 不仅如此,针对农村养老服务资源少、已有的居家养老服务项目难以到边到角等实际情况,我县在推进家院式养老工作的同时,还按照中心村和偏远自然村的差异,确定不同目标和建设要求。针对中心村,一般要求利用已建有的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进行改造,在前期已有投入的基础上进行提升,并鼓励集体建、私人经营。针对偏远自然村,积极鼓励和引导个人利用闲置房进行改建,以安全和舒适宜人为基本要求。 养老机构微型化——家院式养老既不同于传统的家庭养老,又不仅仅依靠政府,它是在政府引领下,最大化地发挥社会、家庭、村(社区)及个人的互助、自助作用,更大限度地满足当前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需求,解决目前越来越多的农村老人不能得到及时照顾、又不愿意或没能力走出村到养老机构养老的矛盾,通过组织融合、信息融合、功能融合、情感融合,构建起全新的服务平台,就近为老人们提供多样化、专业化服务,让老人们在不离开家乡、不远离子女的情况下,享受专业化、多样化的养老服务,让他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幸福指数逐年递增。 记者观察 养老让亲情“回家” ■ 何 妤 “养老不离家,垂暮不离亲”是每个老人养老的需求。我县通过将养老机构微型化和养老机构居家化,逐步满足了这一需求,在科学养老的同时,让亲情“回家”。 依托村(社区)及社会力量,将养老机构居家化、微型化,使老年人可继续留在熟悉的环境中,既不脱离原有的居住环境和社会关系,又能得到适当的生活和精神照顾,也方便了子女在闲暇时照顾老人,老人的情感需求能够得到充分满足,更容易被老年人接受,免除后顾之忧。更重要的是,这种融合了传统家庭养老和集中院舍养老之长的养老模式,能充分整合利用家庭、社区资源,大大降低养老成本,更贴合本地实际,不仅引进社会资本,还能减轻政府负担,并参与市场化竞争,提升服务能力。 作为养老事业发展较早也较为成熟的欧美等发达国家,接受居家养老服务的老年人比例已达80%。美国的“居家养老院”是目前世界最大的非营利性质的老年照顾机构,在全球有850个加盟和独立的分支机构,可为居家老人提供保健、安全和生活照顾服务。瑞典各地方政府近年来也大力推行居家养老,争取让所有人在退休后能在自己家里安度晚年。 在我国,越来越多的家庭呈现出“四二一”的家庭结构,即夫妻双方要赡养四个老人并抚养一个孩子,压力之大可想而知。这个时候,如果能把居家养老作为养老优先发展方向,并建好与之配套的社会化服务,那么就可为万千家庭解决养老顾虑。 作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养老事业不仅是社会责任,还是一片新蓝海,找到一条能让亲情“回家”的养老模式,就获得了打开这片蓝海的钥匙。 | ||||||||||||
原标题: 养老新模式提升老人幸福指数 | ||||||||||||
作者:记者 何 妤 通讯员 陈 柳 文/摄 网络编辑:卢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