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且益坚读书郎 |
http://www.tlnews.com.cn/2023年03月10日 08:34:53 |
有人送给“罗”一本《路遥小说名作选》,她阅后十分珍爱地介绍给“江”,而后两人同时满怀激情地推荐给我。此书果然令我爱不释手,一气读完。每一篇都是那么引人入胜,扣人心弦。意犹未尽,我想第二遍再细读,尽管我小心翼翼,仍是不敢再翻动。也许是阅读的人多了,装订不是很牢固,不是所有的书籍都是花钱就能买到它。 路遥《在困难的日子里》这篇中篇小说里主要描写60年代农村贫困子弟马建强在城市求学时与饥饿作斗争的故事。他母亲早逝,父亲患病,生活艰辛贫困:“少得可怜的粮食只能在野菜汤里像调料一样撒上一点。……全靠陈谷糠和榆树叶子维持着生活。”但他以全县第二名的成绩考入唯一的县立高中,为了支付高昂的学费,全村人都在支持他:“尽管全村人都饿得浮肿了,但仍然把自己那点救命的粮食分出一升半碗来送给他。他深切的懂得了正是靠着这种伟大的友爱,生活在如此贫瘠土地上的人们,才一代又一代,延绵到了现在。”“正是这贫困的土地和土地一样贫困的父老乡亲,教给了我负重的耐力和殉难的品格,因而我在精神上是富有的。”因为乡邻的劝说和无私的捐赠,靠着“百家姓粮”,马建强才有机会继续读书。文章将饥饿描写得入木三分,看得我“胃囊在痛苦地痉挛着,饥饿像无数利爪在揪扯着五脏六腑!” 当我在书中看到马建强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又是他必经之处,第二次捡到钱和粮票那一刻,我喜极而泣,我释怀了。在那个极端贫困的年代,谁会一而再丢失那保命的钱粮?一定是有人要暗中帮助他。又怕他不肯接受而采取这不得已的方式,我隔空向书中的主人翁高喊:“收下,赶紧去买食物。”平心而论,我处在那种状态下,我会留为己有。但马建强第二次仍将钱和粮票交给了老师,他是一个能忍受极其贫困,不能接受嗟来之食,不明之财的读书郎。马建强是一位性格极其坚强的学子,面对着重重困境,他依然坚定自己的信念,捍卫自己的尊严,坚守自己的人格。 路遥中篇小说《在困难的日子里》的阅读,几次三番使我潸然泪下,令我百感交集。它在我内心深处产生强烈的同频共振,掩卷之余,我浮想联翩。 上世纪60年代,我先生在小学里成绩名列前茅,小学毕业后渴望继续读初中,但哥嫂坚决不同意。他要上初中就分家,先生下面还有弟弟和妹妹,父亲又体弱,任凭老师和生产队长如何做工作,嫂嫂仍是固执己见。他父母为了让他继续读书,只得与哥嫂分家。 我先生参军提干,转业后分到政府部门工作。他在工作中竭尽全力将国家惠民政策传达给前来咨询的村民,盼望他们早日走上富裕的道路。其中一村民因办厂之事找过他两次,第三次来找他,告诉他:“我在镇上只认识你,我有一难处,希望你能帮助我,我弟弟在县城复读,住处要自行解决,希望你能帮我联系租一处房子。” 我先生竟毫不犹豫答应下来。80年代大家住房都紧张,根本租不到房子,他就买张单人床在我们家搭铺,让读书郎住。对方早出晚归,没有给我们找任何麻烦。读书郎考上名校,入职一家理想的单位,俊才配佳偶,开启幸福美满的人生旅途。只是他太过客气,经常携礼来看望我们。 A是位品学兼优的好孩子,她为减轻家庭压力,在杭州宏志班读书。她考上大学后,我拿着红包去祝贺她,得知她准备贷款读大学。当时我所在的国企破产,我兼做两份收入不太高的工作,但我还是想力所能及地帮助她。我拿着5000元又去了她家,向她说明这是我赞助她的。她给我倒茶、削苹果后,见她端坐在桌前书写,当其将5000元借条微笑着递给我时,我非常尴尬。虽然我一再表明是赠送给她的,她仍坚持要我收下借条。面对僵局,A的妈妈说话了:“借条收下,她有压力才会有动力,对她将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都有好处。”就这样,我相继收了四张借条,A工作以后用自己挣来的钱还给我,我们也得到A的许多关爱。 对于品学兼优的孩子,特别是渴望学习文化知识的孩子,给予雪中送炭,尽一份绵薄之力,托起一盏明灯,可以照亮一个人的一生。 |
原标题: 穷且益坚读书郎 |
作者: 网络编辑:杨露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