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请慢下来等等你的灵魂 |
http://www.tlnews.com.cn/2022年12月30日 09:39:29 |
——读《思维影响教育》有感 案头书密密匝匝。 许多书来不及看就压在了最下层,像食物来不及吃便已到了保质期。而有些书被压在书柜最下层,也不会扔,因为它值得读了再读。《思维影响教育》就是这样一本书。 本书精选了88篇作者对教育的观察笔记,围绕思维与课堂、思维与德育、思维与课程、思维与教科研、思维与教师精神生活等,提出不少原创性思考。有关于学术,如“聚焦‘课堂革命’”“‘草根’科研发生的样子”;也有关于理念和思想,如“做‘名’师,还是做‘明师’”“今天怎样看教师的权威?”等等。它将许多教育的困惑和普泛问题,以解剖的方式一一打开,定位精准,角度细微。 阅读停留在第四辑的标题——“谁来等等教师的灵魂”。一连串的问题从脑子浮起,谁需要等?为什么要等?教师的灵魂为什么会掉队?怎样的速度行走,我们才能不让灵魂落下? 书中并没有明确告诉我们这些答案,似乎作者的写作动机仅在于引起大家关注,它避开了现实中的一些苦痛体验,让人的思考走向更辽阔的天空。 我想起一个很多人都熟悉的一个故事,叫做《牵一只蜗牛去散步》。说的是,上帝让我牵一只蜗牛散步,我走得快,蜗牛在尽力爬,可总是慢,只能走一点点。我催它,我唬它,我责备它。蜗牛用抱歉的眼光看着我,仿佛说:“人家已经尽力了嘛!”我拉它,我扯它,甚至想踢它。蜗牛受了伤,流着汗,喘着气,往前爬……我焦急,甚至愤怒,好吧!松手了!反正上帝不管了,我还管什么?让蜗牛往前爬,我停下来落在后面生闷气。 如果我们把蜗牛比作孩子,那个急着在前面拉,在后面赶,一路催着快走的人里面,大概不乏就有我们这些教育者。当下的教育,问题出在哪里?在浮躁、功利面前,我们的教育不缺乏技术、不缺乏方法、不缺乏能力——在我们催着孩子学这样,学那样,考状元,比输赢的背后,教育其实缺乏的正是一种潜下心来做事的态度,是对教育生态的重新认知,是对教育价值是成才还是更为了成人的灵魂叩问!一句话,就是我们的教育走得太快,“灵魂”已经跟不上了。 教育是什么?作为教育者,你拥有一个怎样的灵魂,小而言之关系着学生,关系着课堂,大而言之,关系着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是时候让我们慢下来,静下来,等一等我们的灵魂再上路。 一、慢下来,谨守教育的初心和责任 教育初心,简单说就是作为一名教育者的使命感和责任心。作为教育人,我们时常需要问问自己,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是否真的能够几十年如一日守护一份教育的良知、勤勉和仁爱,并愿意为之奉献一生吗? 相信大家都知道张桂梅的故事。一个人,坚持十几年,在大山深处办起一座免费女子高中,1600多名贫困女孩从这里走出大山,走进大学,改变了人生。这件看似不可思议的事情,云南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张桂梅做到了。63岁的张桂梅是丽江市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华坪县儿童福利院(华坪儿童之家)院长,也是各民族学生口中的“老师妈妈”。在很多人看来,命运对张桂梅并不公平:丈夫患病去世,自己浑身是病。但她自己却说:“在华坪的20多年,是我一生中最精彩的。”“山里的学生太穷太苦了,又那么善良懂事,我想帮帮她们。”正是秉承着一颗仁爱之心,张桂梅努力“让教育走得更深更远”。 一根火柴划不出天堂,但她做了。她和贫困斗,“挽救一个女孩等于拯救三代人”;她和疾病斗,“不能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无休止的看病上”;她去家访,现场“要求”乡干部答应给学生家修路。她对“外人”慷慨,对自己和家人“吝啬”。外甥住院急需用钱,她却把“兴滇人才奖”的30万元奖金全部捐给华坪县丁王民族小学建新教学楼。她对学生呕心沥血,却要求她们“忘了张桂梅和女子高中”…… 是什么支撑着张桂梅一路走来?这缕小小的火焰让大山里的孩子锚一般沉甸的人生有了泊岸的可能,张桂梅说:“有人说我爱岗敬业,有人说我疯了,也有人说我为了荣誉。有人不理解,一个人浑身是病,却比正常人还苦得起。支撑着我的,是作为一个人民教师的初心,我直面这片热土时,心里不愧。”言语中,没有光亮的春风和羽毛,也没有尖锐的抉择和撕扯,有的只是平平常常的的“初心”两字,但足以让人动容。 十九大提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觉得作为教育者,有灵魂参与的教育,首先需要我们谨守教育本心。“师者”不只是一份职业这么简单,它还应该是一种使命,一份担当,它决定着孩子进入世界的方式,看待人生的眼光。一个不忘“初心”的教师,他(她)会更如履薄冰地对待自己的工作:道德、审美、意志、情感态度,他们的品格将内化为教育的一部分,乃至孩子们的一部分——这对一个形成中的灵魂将构成不可估量的效力。 二、慢下来,坚守专业的态度和专业的精神 老师,自古以来以师德为魂,以术高为尊,以身正为范。这其中的“术高”就是指向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专业能力。 坚守专业态度和专业精神,简单一点说,就是说专业的话,做专业的事,走专业的路。当然,在浮躁和喧嚣的时代里,教师的理想和情怀寂寞得瑟瑟发抖,在物质和生活等多重洪流的裹挟下,教师群体疲于应付,“溃不成军”,“四分五裂”,这已是不争的事实。韩儒林先生说“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在急功近利的当下,教师痴迷于专业研究,不追名逐利,甘于寂寞,坚守学科的地位和尊严,何其难也。教师要“走专业之路”,得有“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的胆魄与气度,要有“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勤奋与执着,要有直面“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的勇气与坚韧,才能在职业中求得专业的发展,达到专业与职业并行不悖的境界。想起罗梭笔下的那棵树“从一开始就慢慢地长大、一点一点地长大,在困难的洗礼中变得坚固结实,材质完美。这样的树会以近乎相同的速度持续成长,一直到很老很老。”罗梭笔下那棵慢且坚的树,是说一个人的成长,用它来形容一个教师的专业成长,也未尝不可。 坚守自己专业的底线,教师需要时刻保持对专业的新鲜和敏感度。课堂内外的知识衔接,师生之间的精神互动,智识与趣味,规律与变幻,你的课堂不只是一个物象的平面世界,而在更广袤的天地,因为你知道那里有更鲜活、更蓬勃、更深邃的存在。总之,有专业的态度和精神,我们的课堂才可能散发出灵魂的光芒,才能在层峰叠嶂的知识群山中,为漫山遍野的绿打上标点,使之分行,成为诗。 2021年暑假,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其中最大的亮点就是,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这是对超前学习之偏、负担过重之偏、教育初心之偏等教育观念的纠偏。数量上的“减”,其实是质量上的“加”,是要我们在校内应教尽教、学足学好,是要我们回归教育的本真,做专业的事,走专业的路。当下时代,一个让人敬仰的师者,他必然是一个专业之师、学术之师,他的知识领域和学科领域,必是精密有序,有纲有目,有族有属。 三、慢下来,去观察、唤醒和等待 克里希拉姆提在《教育就是解放心灵》中说,好的教育是帮助学生和教师自然地绽放,应该是带着学习的态度去观察、去认知,就像你要了解一朵花,就得非常细心观察它的花瓣,它的茎,它的颜色,它的芬芳和它的美。你必须给它时间,与它游戏,质疑它,深入地探寻而又不轻易接受,与它共处一段时间,直到你完全了解和认知。 这段话是说,师生之间在学校建立正确的关系,也是教育的一部分。教育如果只是传授知识,那说明它只是发挥了一部分的功能,知识是可以靠一本书来传授的,教师的功能之所以不可替代,那是因为教育不仅仅是单纯的智育,更是伦理之育、生命之育。这是教师的功能,也是学校的功能。 所以,有灵魂参与的教育,不是居高临下,不是压抑屈服,不应该带着压迫和紧张,它需要的是诚实和谦逊,是用一个灵魂去关怀和拥抱更多人的灵魂。2021学年我接初三4班,班上有个女生患有抑郁症,本来就不太说话,加上药物反应时不时会呕吐,同学们都对她避之不及。这种不亲近,在春游的活动中被放大数倍,班上几乎所有女生都不愿意和她分在一组。班主任好说歹说,做了班长工作,让她春游的时候作为组长带着她。可是下了车,班长早一溜烟跑了。女孩委屈且无奈,后来,我们好不容易说服了班上另一个女孩一路带着她。这件事对我触动挺大,从成绩的角度来讲,作为班长无疑是优秀的,可是从教育的角度来说,我们必须还要做点什么。春游的第二天刚好轮到我晚自习,我把自己写的、有关抑郁症女孩的一篇文章《愿你的世界也有春天的回响》跟他们分享,文章中我没有作任何评判,我只是叙述,把我所观察到的女孩的日常描述出来,我在文中写“那是一个正在承受的小小背影,也是一个正在寻找着希望和救赎的背影。她走的那条路,春天的光影正在让它变得丰富。好女孩,愿你好好长大,也愿你的身体有一天也被春天的音乐和舞的回响充满着,如春日河水的奔流”。读完我没有说一句话,但教室里一片沉默,那些曾经对她排斥和拒绝的孩子们,都低下了头。或许这就够了,因为只有当我们的教育有爱,有力量,我们的孩子才会有爱和力量。 作为一个疲于应付日常工作的老师,我欣赏并愿以另一种方式沉淀下来:与灵魂同步,安静且耐心地守持,关注自身和孩子的成长,有自省意识,去习得专业知识与正确的理念并去践行,如同—— 牵一只蜗牛上路,也不忘一路闻闻花香,听听鸟唱。 |
原标题: 老师,请慢下来等等你的灵魂 |
作者:周秋萍 网络编辑:俞俊 |